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羣,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1.病毒般傳播的互噴對罵群

高考考生們,考完試不用撕書本了。想要釋放情緒——加個微信互噴群就OK了,保準能承包你一個禮拜的笑點。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昨天中午開始,對罵群以星星之火之勢迅速燎原。考慮到廣大高考生過去四十八小時內一心撲在考試上,無心留意網絡變化莫測的局勢,我就先嘮一嘮對罵群的由來。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今年NBA總決賽,又是騎勇大戰。比賽前幾場出現了無數爭議話題,比如JR撞傷湯普森、格林弄傷詹姆斯……兩家球迷在各個網絡論壇上爭論不休,還拉了群進行對罵。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估計是雙方對彼此憎惡太深,無法完全用語言表達。有幾個騎士球迷索性來了一段rap,勇士球迷瞬間被碾成渣。這個群也因此聲名大噪,一炮而紅。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據說對罵群根據選手水平,進行了對罵優先權排位——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至於對罵內容,當然是不堪入目了。但對廣大網友們來說,罵人的同時還能體驗一把《中國有嘻哈》,太新鮮了,紛紛請求入群。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當然,罵戰也有中場休息的時候。有網友報告說,對罵群曾迎來短暫的和平。正當這位網友擔心對罵群就要失去它原有的“意義”時,一位騎士球迷“力挽狂瀾”——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然後這場球迷對罵戰迅速蔓延整個互聯網,一大波互噴對罵群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有按“吃”劃分的↓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有按地域劃分的↓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有按競爭品牌劃分的↓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有男女對罵的↓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有按藝術類型劃分的↓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只要稍微有點對立因素的群體,都可拉來湊一桌開罵↓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據說有個網友加入了一個“豬和狗對罵群“,半天沒聽到一句人話,全是動物叫聲……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總之,對罵群,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做不到。

2.對罵見證網絡的風雲變化

正當新一代網友陶醉於自己的創造時,老一輩網友出來走了幾步,圍觀一陣後淡淡地說:這都是我們當年玩剩下的!剛有聊天室的時候,都是互相對罵的人,能罵出花來!

的確,對罵發展史,也是一部互聯網風雲變化史

比如這條2000年的新聞說,當年在成都的十多家網吧,爆發了一場四川人和東北人之間的激烈罵戰,持續時間長達3個多月。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當時聊天室語音通話比較落後,搶到麥才能發言。手快的東北人一搶到話筒,就按住“talk”不放,搶不到話筒的四川人,只好瘋狂地敲打著鍵盤用文字對罵。

據說,聊天室幾度想要擺平這場大戰,還專門召開過兩地網迷大會,欲圖一笑泯恩仇,不料雙方信誓旦旦牽手,不到一小時就翻臉不認。後來只得派出網絡“巡警”,把網絡噴子踢出聊天室,才有所收斂。

網絡對罵文化的盛行,催生了一批“網噴”高手。

2005年10月,一則《瀋陽小夥狂噴30分鐘》的語音音頻被眾多網站轉載。語音中,一個自稱“瀋陽小夥”的人對一個名叫“小佛”的人進行了長達30分鐘的攻擊,其花樣翻新、語言惡毒超出常人想像。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看看當年《狂噴》的節選——

“你瞅你長那麼砢磣,上那動物園,動物園小猩猩瞅你都哭了,你給人嚇得兩腳扶地兩手倒立,從嘴放屁,完了還跟它媽媽說,媽媽這小子長得怎麼那麼像我失散多年那個表弟。”

“說你不打扮比鬼難看,你一打扮鬼都癱瘓,半夜上墳圈尿尿把鬼都嚇死了。”

這種罵人不吐髒字、幽默、富有想象力的噴人技術,折服了眾多網友,瀋陽小夥一時間成為網紅。

再後來,聊天室沒落,QQ興起,對罵平臺轉移到了各種QQ群。只不過QQ時代的網民,早已沒有了聊天室時代網民的良好素養,而且一言不合就線下“約架”。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再看如今的對罵微信群,雖然花樣也不少,但主要還是拼速度,基本句式為“我X你X、你吃XX、去你X的、傻X、X你大爺、老子是你X……”這種需要打碼的髒話,既無過去言語的精華,也無思想的趣味,更不利於審美,難怪老網友們會頗感失落。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這或許與參與群體有關。彼時的網絡遠沒有現在普及,上網聊天是需要條件的。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2年發佈的報告,當時中國網絡用戶中

88%以上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也就是說,他們大部分受過良好的教育。

當時有媒體評論說——

經常出入聊天室的人,基本上都是有錢和有閒階層的。其中,以學生居多。學生談論的話題經常是匪夷所思,從核彈到拉登,從女朋友到同性戀,似乎天下沒有他們不知道的東西。那些研究青少年心理的專家們,真該到聊天室來搞搞調研,因為這裡反映出的內容往往代表著心靈最深層的世界。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3.互噴對罵,說到底是一場孤獨的狂歡

與過去相比,今天的互噴對罵群更具娛樂性,比起對罵的內容和深度,大家更注意對罵的形式和“藝術感”。也很少有人會對那些需要大碼、辣眼、重複無聊的句式感興趣,大家只是熱切地搜索著哪裡有嘻哈的才藝展示,以及又出來了哪個挑戰人類想象力的另類群名。

所以有人說,與其說互噴對罵群是一場為爭奪輸贏的口水仗,還不說它是一種“抖機靈、博眼球“的互聯網行為藝術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但這樣一種基於罵人的行為藝術,雖然火爆,但始終挑釁著人們的道德神經和倫理底線。不由得發問——它為何而存在?它合理嗎?它會帶來什麼?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有人說,同聊天室一樣,互噴對罵群也是“用一種最無我(虛擬)的手段、最忘我(匿名)的方式表達真我(本色)”。因為人們對目前種種不公平、醜惡的現象、自身受到的不公正的對待,感到不滿、憤懣,但又感覺個人力量微小,出於現實利益而隱忍沉默。這種憤懣和沉默累加起來就形成了心中無法發洩的不良情緒。

互噴對罵群提供了一個發洩不良情緒的絕佳渠道。它的定位很清晰:我就是為了罵而罵。在對罵群內,你可以極盡侮辱、損害的語言,不針對特定的對象和個人,也不用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同時你的言論在這個環境裡是被允許的,不用擔心被指責或被孤立。罵得出色,罵得無敵,還會收穫掌聲。

但通常在對罵群內,罵戰的主力只是少數幾個人。大部分網友入群,只是為了獵奇和圍觀。對他們而言,進群更多的目的,是為了打發時間、逃避孤獨。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同“阿一下”一樣,由於現實的人際關係趨於冰冷,所以人們需要在網上求擁抱,安慰自己孤獨受傷的心靈。進入互罵群,除了圖個新鮮熱鬧、吼兩聲之外,也可以尋找幾個氣味相投的朋友,互加微信,在另一個空間裡聊個熱火朝天。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但這畢竟只是個小概率事件。散場之後,還是要回到個人真實的世界裡,面對一個人獨處的房間,該吃瓜吃瓜,該睡覺睡覺。空虛依舊,孤獨長存。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告訴我們——

生活的意義主要來自我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高質量的人際關係是幸福感和成就感的重要源泉。和諧的人際關係就像情感維生素一樣,可以幫助我們渡過難關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滋養我們。

而虛擬世界的交往再如何熱鬧,始終無法提供真實世界中高質量的人際關係,給人幸福感。正如吳伯凡在《孤獨的狂歡——數字時代的交往》一書中所說,數字化的技術為人們提供了越來越先進的溝通和交往工具,但這些溝通和交往工具再發達,都只是一種虛擬的,它讓人類進入前所未有的狂歡狀態,但這終究是一種“孤獨的狂歡”。

熱鬧一時的微信互噴群,邁向虛無的一次快進

因為,它很難產生人面對面交往時那種真切的情感交流,也無法讓你有這樣的感覺:對整個世界來說,你只是一個人;但對某個人來說,你卻是整世界。“

另外,也有人說在這些互噴群中,體現出我們更多的虛無感。

微博上有人發段子說,“今天在互噴群見證了三對的誕生”。可能有點誇張,但一定有人是一邊罵人一邊挨個看微信性別並偷偷加好友。

建群之初,我眼看著幾個小男生連續加入了9個群。

如果為了吵架,那麼他就是一個堅定的:吃麥當勞、喝可口可樂、聽喊麥、騎士隊、處女座、北方人主義者。

他們努力在所有群裡帶動氣氛,和大家從互罵到閒聊幾乎都是這幾個人在說話,更多的人就只是進來圍觀。在群裡氣氛稍微緩和的時候,甚至有人在群裡說:“不要罵了,我們來處對象吧”。

問他們為什麼要加群的時候,我幾乎得到了同樣的答案:“就是湊個熱鬧。”私下加我的人都表現得很禮貌,就像是戰鬥結束後,穿好了自己的襯衫。

結束了一天的互噴之後,大家也會在群裡互道晚安,明天,也可能是後天,厭倦後的人們開始紛紛退出互噴群,指責互噴群。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走到何處都擺脫不了它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