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現代解讀+智慧案例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道德經》現代解讀+智慧案例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譯文

真懂的人不多說話,誇誇其談者往往不是真懂。塞堵住嗜慾的孔竅,關閉起嗜慾的門徑;收斂了銳氣,消解了紛爭;調和了光芒,混同於塵垢。這叫做玄妙的大同。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誰也無從與他親近,誰也無從與他疏遠;誰也無從讓他得利,誰也無從讓他受害;誰也無從令他高貴,誰也無從令他卑賤。因此他得到天下人的尊重。

經典解讀

本章文字,蘊意很深,主要講怎樣保持常態的“和”。在老子看來,得“道”的聖人,能夠“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達到“玄同”的最高境界。因此,他提醒人們,要加強自我修養,排除私慾,不露鋒芒,超脫紛爭,混同塵世,不分親疏、利害、貴賤,以開闊、無偏見的心胸去對待一切人和物。

尖銳的東西是容易斷折不能長保的,把尖銳的東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斷折的危險。

人從各自的視角出發,堅持自己的意見,排斥他人的意見。是非紛紜,無所辨清。解紛的辦法,就在於大家都放棄片面的意見,全面地看問題。

有陽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就必然有它照射不到的陰暗一面存在。只看到了它照射著的一面,而忽略它照射不著的另一面,不能算是真正懂得光的道理。

宇宙間到處充滿著灰塵,人世間如此紛繁複雜,超脫塵世的想法與做法是不現實的,耍另類的想法與做法是行不通的,這些都是隻懂得對立面的道理,不懂得統一面的道理。

只有破除成見、毫無私心的人,才能對於好的方面,不加阻礙地讓它儘量發揮作用;對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勢利導,善於幫助它發揮應有的作用。同其塵,是對立統一的終極運用。

不可得而親、疏、利、害、貴、賤,是金玉良言,其意彌深,其格彌高。在老子所處的那個風雲激盪的年代,人受外力和環境的支配,忽為座上客,忽為階下囚,忽擁黃金屋,忽成乞討兒,處處被動,任人宰割,難以自處。而有了穩定的環境、穩定的精神狀態、穩定的自我,才能彰顯大道,才有發展,才有一切的美好。

外力與環境對你的親近與疏遠、予利與加害、提升與貶低,都是來擾亂你的清靜理智,降低你的人格尊嚴,增加你的貪慾或恐懼,取消你的主體性的。你能抵禦得住這一切,不受外力的親疏利害貴賤的左右,就是至人、聖人、哲人了!

人之貴,貴行於大道,而不是貴於親疏遠近榮辱得失貴賤禍福。可以說,做到這一點的人是天下最高貴、最珍貴、最有價值的人。無欲則剛,無慾則刀槍不入、金剛不壞,也就是天下之至貴了。

智慧典例

不做淺薄的誇誇其談者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說,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說話,誇誇其談的人往往不是真明白。人們常會對膚淺的表象進行關注,而忽視深層的本質。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沒有思想的人口若懸河,講話講得最多的人,卻往往對事情最不瞭解。

默默無聞的人,並不能排除他對某些方面有真知灼見的可能,而他的那種姿態或許正是認知真相的最佳途徑。誇誇其談者,並不見得在某方面有高明的見解,說不定他恰恰是要以這種形式掩飾自己的無知和淺薄呢。誇誇其談的人,看似能夠左右逢源,實則令人生厭。

有一次,子禽向老師墨子請教:“老師,您認為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回答道:“你看那生活在水邊的蛤蟆、青蛙,還有逐臭不已的蒼蠅,它們不分白晝黑夜,總是叫個不停,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它們即使叫得口乾舌燥、疲憊不堪,也沒有誰會去注意它們到底在叫些什麼,人們對這些聲音早已是充耳不聞了。現在你再來想想司晨的雄雞,它只是在每天黎明到來的時候按時鳴叫。然而,雄雞一唱天下白,天地都要為之震動,人人聞雞起舞,紛紛開始新一天的勞作。兩相對比,你以為多說話能有什麼好處呢?只有真正把握好說話的時機和火候,努力把話說到點子上,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收到預想的效果啊!”這番見解,讓子禽佩服萬分,頻頻點頭稱是。

無聲勝有聲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像蛤蟆、青蛙和蒼蠅一樣,不顧時間、地點與場合,整日喋喋不休,廢話連篇的人還是不少的。這樣的人,應當從這篇寓言中吸取教訓,改掉誇誇其談的壞毛病。本傑明?富蘭克林青年時期,為了改正自己正在形成的誇誇其談的壞習慣,他選擇了“沉默”,要求自己做到只講於人於己有利的話,避免自以為是的空談。

我們都需要向上面故事中司晨的雄雞和富蘭克林學習,順應時勢,尊重規律,恪盡職守,多幹實事,少說空話。但現實中,卻有很多誇誇其談、不切實際、只會“紙上談兵”的人。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有個兒子名叫趙括。趙括從小孜孜不倦地攻讀兵書,與人論起行軍佈陣,總是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大家聽他談論兵法,都十分佩服,認為他將來一定會有大作為。但趙奢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不堪為將。

不久,趙奢撒手人寰。秦國趁機派大將白起統兵百萬攻打趙國。秦軍來勢兇猛,趙王忙命老將廉頗統領40萬大軍抵擋秦軍。廉頗足智多謀,看到秦軍雖兵多將廣、來勢兇猛,但他們有致命的弱點——糧草運輸困難,難以久戰。於是,他按兵不動,森嚴壁壘,憑險固守。

秦、趙兩軍在長平對峙日久,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不濟,焦急萬分。這時,有人向白起獻計——派人到趙國散佈謠言:“廉頗老了,膽子也小了。他根本不是白起的對手,只能按兵不動。如果讓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可就不同了。”趙王中計,很快點了趙括的將。

《道德經》現代解讀+智慧案例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趙括的母親得知消息,馬上進宮面見趙王說:“趙奢生前曾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如果讓他統兵作戰,會給趙國帶來大災難。”但趙王固執己見,堅持讓趙括為將。正在家中養病的藺相如聽說此事後,也立即萬分焦急地進宮,勸說趙王收回成命。但趙王根本聽不進藺相如的意見,仍一意孤行地讓趙括接替了廉頗。

趙括到長平後,一改廉頗舊制,又撤換了許多能幹的將領。結果,他在率軍與秦軍正面交鋒時中了埋伏,幾十萬趙軍全部覆沒。趙國自此元氣大傷,不久便被秦國滅掉了。

紙上談兵,現在多用來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只是空談,不能成為現實的事物。誇誇其談的人,隨時標榜自己,以自我為中心,常常會忽略別人的感受,在虛榮心的膨脹下忘乎所以,尤其喜歡在人多的時候表現自己,這樣不僅暴露了其淺薄無知,也暴露了其虛偽,反而讓人瞧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