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羯族是個什麼樣的民族?

小魚刺-改


羯的本義是指騸過的公羊。《史記·貨殖列傳》中有“羯羠不均”之句,羠的本義是母野羊,這個詞是指民風彪悍和血統混雜。

本義如此低賤,可想而知沒有人硬往頭上套。石勒雖然沒文化,但也知道這個字不大中聽,他下令後趙國內不準稱羯而稱“國人”。

按說這個問題似乎解決了:羯,是漢人對以石勒為首的逆亂中原的雜胡的稱呼。

可是歷史學家對這個民族的起源仍然有很多爭議。。

據沈騫先生在《河西小月氏、盧水胡與羯胡關係探源》的整理,可知具體的爭議有這麼幾點:

一、氐羌匈奴混血種說。呂思勉先生通過對其風俗、屠城坑卒而饒過氐羌;顧頡剛先生通過辨析“羯”與“羌”二字的源流,認為羊從羌,而且《晉書·石勒載記》曾說“羌渠之胄”,羌渠即羌中渠帥,胄即後裔;錢穆先生亦持此議。

二、西域胡說。陳寅恪先生以《新唐書·西域傳》有“柘羯”之詞,柘羯及柘國的勇士,柘即石國。譚其驤先生以“羌渠”及“康居”,亦持是說。餘太生先生找到了羯族傳說及印歐神話的相同之處。

三、包含西域胡成分的雜胡說。唐長孺先生據《晉書·北狄匈奴傳》,認為羌渠、力羯等都與其有關。姚薇元先生認為羯胡即混合了其它民族的小月氏。

四、匈奴苗裔說。史籍有載,所謂“匈奴別部,羌渠之胄”。

對於諸位先生的學術爭議,我們因為水平不到,最多看看就好。

但也應該看到,這四種說法其實都有一個最簡單的共同點:羯族絕非中國大地上固有之民,而是遷移流徙過來的外來之族。


陳勇先生在此基礎上寫過一篇論文,專門考證五胡十六國時期羯人的遷徙及組成,名為《後趙羯胡為流寓河北之幷州雜胡說》。

石勒初以十八騎起家,這十八騎中便有四五個民族。後又取得匈奴張㔨督及烏丸張伏利度的數千班底。等到石勒兇威大盛時,他便使部下回其原藉所在地(幷州的上黨、武鄉、羯室一帶》招攬山前山後諸胡,其時諸胡懼其威名,爭相附之。

前後徙河北諸郡縣,居山間之雜胡者,在石勒席捲趙、魏時,幾乎盡投入石勒麾下效命。

又,在攻陷各地壘壁後,石勒也常簡選精卒補充隊伍。如石閔之父石瞻,便是河南內黃人,石勒破陳午時所得,命石虎收為養子。後來石閔盡滅石氏,又有誅胡之舉殺羯胡二十餘萬,打算登基稱帝,才改回本姓“冉”。

其實所謂的羯胡,便是像這樣強行整合出來的一個新民族,一言以蔽之,就是石勒軍團中裹挾的所有人(除北方漢族謀士外),包括雜胡和漢人,都在“羯族”這一概念之下。

這是一支由遷徙者、流亡者、乞活軍、盜賊、罪犯及失意文人組成的軍隊,後趙也即是由他們所建立的政權。

但這樣的隊伍依然比歐洲大航海時代的所謂先驅,依然比後期的北美、澳洲等殖民者強出不少。異國、異鄉的土地便是他們的冒險樂園,殖民者為了炫耀武力,常常殺原土著之王而滅原土著之國,奉行殘酷的種族滅絕政策,如此時的北美大地,原生印地安人又安在哉?

死於石勒之手的生靈,保守估計也得百萬量級。但是他稱帝后,華族地位雖卑微,畢竟還是構成了後趙立國的基石。直到石虎,雖以殘暴著稱於史,肆行殺戮,卻也沒敢執行種族滅絕。

後趙末期,其國土內漢人已被殺到十不存一,但即使是這1/10不到的比例,得益於龐大的人口基數,依舊比羯人多了幾個數量級。

以是故,當冉閔一聲令下,才能將羯族幾近滅族。

這1/10艱難存活下來的漢人,便是所謂冉天王所拯救者。


——————完——————

率意談噱,靡所不包。主攻南北朝歷史、武俠中的歷史及神話歷史,認真的扯淡,認真的考證。歡迎關注~~~~

王事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羯族很有意思。他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其實很短暫,卻帶來了一連串大事。

羯族的特點基本有4點:

第一,羯族是白種人。

羯族的其實和突厥一樣,是一個混種民族,但主體是歐羅巴人,也就是白人。

羯族人的皮膚白皙,眼窩深陷,黑髮黑眼。

羯族的祖先應該是中亞的月氏人。他們強大以後,一度進入蒙古高原,結果被這裡強大的匈奴人擊潰。

一部分月氏人成為匈奴的奴隸,形成匈奴麾下的部落,這就是羯族。

五胡亂華期間,匈奴人逐步衰敗,被曾經的奴隸羯族消滅,後者建立了後趙政權。

第二,羯族特別殘暴。

羯族身為匈奴人的奴隸,而匈奴人本身就是野蠻民族。

羯族被匈奴人鎮壓奴隸,自然還不如匈奴人。

羯族除少數軍糧可以自給自足以外,其餘一切生活必需品均靠搶劫。

所以羯族將殺人放火,搶劫姦淫,視為生活的一部分。

羯族建立政權以後,也特別殘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以皇帝石虎為例,根本不把殺人當回事:323年秋,石虎率軍四萬攻打西晉安東將軍曹嶷,青州郡縣紛紛投降。曹嶷自知難以抵擋,也打開廣固(今山東益都)城門出降。石虎欲將曹嶷所部軍民3萬人盡數活埋。青州刺史劉徵抱怨說:“現今讓我在此地為官,百姓都被殺死,我還統治誰?”於是,石虎為他留下七百個活口,其餘活埋。

除了殺人,強姦婦女也是家常便飯:石虎的淫邪超過歷代暴君,商紂王隋煬帝和他根本無法相比。他篡位後,大舉徵發20歲以下、13歲以上(不論婚否)的美貌女子3萬多人,充塞後宮以供自己淫樂。郡縣官吏為迎合上意,在轄境搜尋美女,搶奪已婚婦女9000多人,甚至逼得許多人自殺身亡:“百姓妻有美色,豪勢因而脅之,率多自殺。”“自初發至鄴,諸殺其夫及奪而遣之縊死者三千餘人。”石虎次子石宣及其他王公又私自挑選美女一萬人。一時間,全國美女集於鄴城。

在這種惡魔通知下,後趙境內的北方漢人差點就滅絕:石虎發男女16萬,運土築華林苑及長牆於鄴北。時逢暴雨,漳水水漲,死者數萬人;他已有多處宮殿,還不滿足,又驅漢丁40餘萬營洛陽、長安二宮,造成屍積原野;修林苑甲兵,50萬人造甲,17萬人造船,死亡超過三分之二;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成漢政權的使者見到沿途樹上掛滿上吊自殺的人,城牆上掛滿漢人人頭,屍骨則被做成乾屍的“屍觀”,恐嚇世人。數萬反抗將士被集體屠殺,屍體被棄之荒野喂獸;血腥屠殺和殘酷的民族壓迫,北方漢人銳減至六七百萬,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的大量減少,土地的大量荒蕪,屍體四處可見,導致北方竟然出現大量虎狼,橫行城鎮,以吞噬死屍和活人為生。


第三,羯族是吃人的民族

羯族最可怕的,還是吃人。

在遊牧期間,遇到特殊情況沒有軍糧的絕境,羯族就屠殺奴隸,吃他們的肉以生存下去。

羯族上下均保持吃人的傳統。

著名的太子石邃,比他變態狂的老子石虎還要令人髮指。在自己府上閒著無聊的時候就帶著刀亂竄,碰到自己的侍女就把她的頭砍下來,擦乾淨血放到盤子裡面做成工藝品和部下觀賞。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惡魔竟然篤信佛教,他命令他所擄掠的漢族女子做尼姑,碰到漂亮的就先將她們強姦,然後就把這個倒黴的尼姑身上的肉割下來和牛羊肉混著煮,還把這種食品賞賜給部將吃,讓他們猜測是什麼原料做的。

後羯族一旦被圍困或者嚴重缺乏軍糧,就屠殺奴隸(當然主要是漢人),吃人肉。

為此,不但漢人,包括鮮卑等胡人也將羯族視為惡魔,成為眾矢之的。

第四,如果不是冉閔大帝屠殺羯族,北方漢人可能會滅絕

冉閔不管出於什麼目前屠殺羯族,客觀上保證了奄奄一息的北方漢人的生存。

冉閔頒佈命令:斬一個胡人首級送到鳳陽門的,凡文官進位三等,武職都任牙門。一天之內,殺了鄴城內數萬羯族。全國更是四起,把羯族不論貴賤男女少長一律殺頭,死者達二十餘萬,屍體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集居在四方的胡人,當地的軍隊依照冉閔的命令殺了他們,當時外表長得高鼻多須的漢人有不少被誤殺。

羯族畢竟是少數民族,被如此屠殺以後一絕不正,殘餘羯族人向隴西和河套逃亡。逃亡路上,又和其他少數民族互相仇殺,最終基本滅亡。

即便如此,兇暴的羯族並沒有徹底離開中國歷史舞臺。

一部羯族殘部投靠了鮮卑人,後來羯族領袖侯景又叛逃到了梁武帝麾下。結果,殘暴的侯景再次叛亂,故技重施,在富裕的江南大肆屠殺。區區4年時間,竟然將人口眾多。千里沃土的江南變的赤地千里,屍骨遍地(僅屠建康城就將全城4萬戶約20萬人殺絕)。江南五十年繁華盛世毀於一旦,史稱侯景之亂。
但隨著侯景被殺,羯族人就徹底離開了中國。

目前除了俄羅斯境內還有1000多羯族後裔以外,這個民族基本滅亡。

其實,如此殘暴的民族,本來就該斬盡殺絕,他們的存在對世界是很大的威脅。


薩沙


羯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現在已經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羯族是匈奴手下的一個部族,像是白種人

羯族不是原本生活在中國周邊的民族。羯族跟匈奴區別很大,匈奴在秦漢時期就生活在長城以北的草原地區,而且漢朝以來,一直跟漢族公主通婚。所以魏晉時期,匈奴首領改為漢姓——劉,自認為是漢朝皇族的親戚,這在傳統習俗 跟血統上都說得通。

而羯族應該是臣服於匈奴的部落,從西方被作為奴隸帶到了東方

漢朝魏晉時期的匈奴,活動範圍極為廣泛。統治著長城以北的大片領土,與中亞、西亞應該都有聯繫。匈奴再向中原擴張受挫之後,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兩部,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西遷,到了今天的西亞部分。

所以匈奴在西方跟白種人應該是有比較緊密的聯繫。在匈奴向西擴張的過程中,極有可能征服了一些白種人部落,並作為奴隸帶到了東方,最後繁衍成羯族。

羯族危害很大,有比較殘暴的後趙石勒家族,和兇殘至極的侯景

石勒,在歷史上建立了後趙,石勒雄才大略,曾自比漢光武帝的韜略,石勒統治北方時,相對還能學習晉朝的制度,安撫百姓,到石勒侄子石虎即為,就只知道荒淫取樂,殘害百姓,後來被閔冉所滅。

後來還有一支羯族武裝,南朝梁武帝蕭衍接納羯族人侯景,但侯景卻進行了叛亂,在江南大肆掠殺。使原本人口眾多,千里沃土的江南變的屍橫遍野、荒無人煙,使南方多年發展來的繁華盛世毀於一旦,史稱侯景之亂。

羯族是一個外來民族,不接受中華文化,只知道野蠻的到處劫掠,註定被歷史所淘汰。


寰球視角


羯族在歷史上通常被稱為羯人、羯胡。如果不是五胡亂華,如果不是武悼天王冉閔……羯人不會被人所熟知。匈奴、鮮卑、羯、羌、氐“五胡”導致十六國的出現,使“中原陸沉”,漢民族被迫“衣冠南渡”,而“永嘉之亂”盡在羯胡。今天,就專門來講講羯人的事情。

1、羯人起源何處

關於羯人的來歷,《晉書》記載羯人“其先匈奴別部羌渠之胄”,認為羯人的來自匈奴一支,是羌渠的後人。這裡的羌渠是指羌渠單于,是歸漢南匈奴的單于。前5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被稱為“南匈奴”。

對於這段記載,有研究者進一步認為羯人源於小月氏,曾附屬於匈奴。魏晉時散居於上黨郡(今山西上黨),他們與漢人雜居,務農為主,倍受漢族地主的奴役,被特稱為“羯胡”。

這裡的小月支是相對於大月氏而言。是漢朝時南遷進入匈奴境內的月氏族人,歸屬匈奴所管。據載,小月氏人漸與匈奴融合,又被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從這個意義上講,是匈奴中的少數民族。

“羯胡”為什麼是特稱呢?按《說文》解釋,羯字本意是“特指騸過的公羊,比如羯羊;摩羯。”同時,“胡”字本身就是古人對四夷之地異族的賤稱。當然,也有學者研究說,羯人本是匈奴對該族人的稱呼,後被漢人音譯而來。

2、羯人與後趙

五胡亂華中,羯人首領石勒在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故土上建立趙國,史稱“後趙”。儘管只存在22年,但後趙以其“獨特故事”被歷史銘記。石勒建國後,59歲時患重病,被侄子石虎軟禁而亡。殘酷好殺的石虎自立為大趙王,盡數斬殺石勒的多名兒子。

因經常對親兒子石邃斥責、杖笞,石邃惱怒並想殺父自立。石虎聽說後怒殺石邃和他妻子、兒女26人,把次子石宣立為太子。後來,他又讓三子石韜當官,與石宣輪流交替持政。這引起石宣的不滿,經過謀劃殺掉了弟弟,並想借葬禮之機殺掉石虎。


因石虎沒參加葬禮得免,並發現了陰謀,就下令用鐵環穿透石宣頷骨鎖上,在數斗大的木槽裡倒上殘羹剩飯,讓石宣如豬狗般吃食。又在柴垛上立大木杆,令人拔掉石宣的頭髮,揪掉他的舌頭,用繩索穿透下巴,把他掛起來。砍斷手和腳,挖去眼睛,刮開肚子,最後把石宣燒死。

石虎死後,他最小的兒子石世繼位。隨後被石虎的養孫石閔所殺,立石世的哥哥石遵為王。石遵又被哥哥石鑑所殺,自立為帝。不難看出,後趙的歷史就是皇帝上臺就殺同姓兄弟,或者兄弟殘殺,或者殺掉親兒子……似乎是“誰當皇帝都行,就不許一家人當”。

3、羯人與冉閔

冉閔是一個網紅級的歷史人物,他的走紅緣於著名的“殺胡令”。正史中對冉閔的記載非常簡單:石鑑被石閔(即冉閔,本是漢人,幼年被石虎收為養孫,改名石虎)立為趙王后,準備和弟弟石苞圖謀殺死石閔,謀劃失敗反被石閔所殺。

石閔於是關閉城門,下令殺盡城內的胡人,漢人中有形貌與胡人相似者,比如長著大鼻子的人也被殺死。最終,石閔改回漢姓並自立為帝,把石氏後人全部誅滅。傳說中的《殺胡令》則出自《太平御覽》,原文如下:

“鑑苞等煞胡人,胡人斬關逾城,不可勝數。閔知胡人不為己用,頒令下每人斬一胡,文官賜爵一級,武官立拜牙門。於時,一日之中,斬胡萬人,死至二十餘萬。”

翻譯下:石苞等羯人,因為哥哥石鑑被殺,就斬殺守關士兵出城,數不清的胡人跟著鬧事。石閔明白羯胡不可能為自己效力,就頒佈命令:漢人只要斬殺一個羯胡人,文官升一級封官,武官可封為牙門將軍。當時,1天裡有上萬名羯人被殺,斬殺總數達20萬人。

石閔本姓冉,殺胡後恢復漢姓,自稱大魏皇帝。3年後,冉閔率1萬人馬在今河北定州被14萬鮮卑軍包圍。漢軍戰至最後一人,冉閔被俘,死前怒呼:“夷狄禽獸,入主中原,禍亂中原,我中土英雄必將殺盡你們……”

4、羯人最終去向哪裡

強大的羯人因為冉閔的出現,數年內被斬殺殆盡。關於羯人的最終去向,有學者認為,在冉閔等人的打擊下,他們重新逃入了北部荒漠,經過民族融合後慢慢消失了。

留在中原的羯人,也在後世的戰亂中全部死去。據傳,在著名的“侯景之亂”中,就有800名羯人成為侯景的“僱傭兵”。最終侯景兵敗,追隨他的羯人也被殺盡。

李白有詩“羯胡事主終無賴”——羯胡人狡詐事主,終究是不可靠的……這也許說明古人對羯人的一種共識性評價。

儘管羯族已消失了,但可能多數人不知道,目前有一種網紅級的民間手鼓,它的腰部纖細,聲調優美動聽,被稱為“羯鼓”。

據說,它起源於羯族。這也許是羯族留給我們的唯一生活遺存。


指動濟南


羯族,追根溯源,應該來自中亞。

事實上,羯人進入中國史書視野的時間很晚,主要是羯人皇帝“石勒”建立後趙之後,史家開始追根溯源,指出羯人應該屬於南匈奴19種的“羌渠”種的小部。

從時間上來說,至遲於東漢已經隨南匈奴遷徙至幷州,聚居區域應該是上黨郡武鄉縣的羯室(今山西省榆社縣)。

從相貌特徵來說,羯人是比較突出的,即高鼻、深目、多須,應屬於高加索人種,這與其他的北方胡族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所以放人堆裡也很容易被抓出來。

再上溯一下,作為“羌渠”的別部,羯人的祖源在哪兒?羌渠又是什麼人?

前輩學者的意見不一,有說是羌人與匈奴混血的,有說是呼揭國的,有說是小月氏的,陳寅恪先生和蒲立本先生的意見相近,也是比較有語言學根據的解釋,認為羌渠即“康居”。

“康居”是漢魏時期西域古國,疆域在今天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北部是遊牧區、南部是農耕的粟特人城邦,這個國家在匈奴帝國最強大的時期被匈奴征服,所以其被右賢王部帶回了蒙古草原,並隨著南北匈奴的分裂,南匈奴內附而進入了中原,定居於幷州。

那麼,羯人又與康居是什麼關係?為什麼叫做“羯”?

當然,“羯”這個字實際上遵循了歷史上對於北方強族的一個“翻譯傳統”,即用犬、羊之類的禽獸部首來貶損其為犬羊禽獸等同,但是“羯”的發音應該與其本族名稱符合。

而這個發音,在漢代之後,一直到唐朝,一直存在,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記載颯秣建國(康國)多有“赭羯”,《新唐書》說安國有“柘羯”,這個赭羯就是僱傭的專職武士,其來源則多為北部的康居遊牧人;《通典》裡記錄東突厥滅亡時,可汗所屬的“柘羯”不來歸降唐朝,可見東突厥汗庭也有這個編制。

所謂“赭羯”和“柘羯”實際上是同音異義,也其所指,就是康居遊牧人出身的“職業僱傭軍武士”,作為後人我們知道,康居人就多為高鼻深目多須的高加索人相貌,按照語言劃分,則屬於突厥語族。

更有趣味的是,身具粟特人、突厥混血的安祿山,在他所擁有的私軍中,騎兵即名為“柘羯”,與另外一支嫡系部隊“曳落河”齊名,而“曳落河”這個詞兒到了遼朝,又被契丹人繼承下來,命名他們所擁有的步兵部隊,名“拽剌”軍。

另外,根據上海社科院研究員芮傳明的研究,“柘羯”和“曳落河”的突厥語語音恰恰可以對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禁衛軍右翼皇家騎兵和左翼近衛步兵,這個時候,已經是唐朝之後800年之後了,可見,“柘羯”、“曳落河”實質上是部分突厥語族的騎兵武士部隊、步兵武士部隊的傳統名義。

當匈奴帶回的“柘羯”進入了中原,其後裔則省掉了“柘”字,省稱為“羯”,進而繁衍出一個新的部族,最終成為五胡之一。

另外,必須指出的是,在史書記載來看,“羯人”並沒有被所謂的“冉閔殺胡”消滅乾淨,比如爾朱榮、侯景,都是鮮卑化的羯人,前者鎮壓了六鎮起義後覆滅了北魏,後者則在渡江後將江浙一帶化為焦土,間接摧毀了南梁。

這兩個人,都是冉閔殺胡(冉閔死於352年)之後,而爾朱榮出生都要等到493年了,也就是說,又過了141年,侯景則生於503年,也就是151年後。


劉三解


竭族很明顯屬於突厥體系。

我一直都說姐妹一詞代表了黃種老二沿海支的姐和內陸支老三支系的妹。所以老二體系的夏朝最後要用桀去標註其源流。夏桀更多是為了標註其祖先源流。

在西域還有一個大夏,大夏阿富汗就與夏人聯姻對象日耳曼人有關。他們與月氏就構成了最早的突厥。後來漢代擊敗匈奴導致日耳曼人西遷進入歐洲,匈奴的黃種N系和白匈奴斯拉夫人也進入。但雙方都有遺留群體在歐亞大草原。尤其代表黃種月氏的哈薩克沒有走,突厥系的跟隨民族高加索G系大多沒有走,北歐基因I系也有存留。他們在黃白突厥的帶領下就形成了後來的突厥。所以中亞存在大量G和I,還有R1b日耳曼。波斯印度被對手白匈奴佔領後,還存在R1a流入中亞各國。

維吾爾叫回鶻其實才是真的突厥,因為裡面存在日耳曼的R1b,文化也是。反而土耳其不是,土耳其大多是突厥跟隨民族G系I系以及匈奴跟隨民族阿拉伯人基因。

竭族大概率是突厥人,只是歷史上被認為是匈奴的奴隸群體,這也不奇怪。匈奴和突厥一直互為敵對。後來甚至分不清誰是誰。竭族究竟是突厥奴隸軍團後裔,還是就是黃白突厥不得而知。就算是哈薩克也是高鼻多蓄的,因為有混血。


國病


羯人是來自中亞的一個白人種族,在中國歷史上製造了巨大的災難。

中亞的綠洲地區長期居住著被廣泛稱為“粟特人”的民族,分為“石、安、史、曹、康”等九姓。在匈奴強大的時期,這些人曾經部分的被匈奴征服,進而跟隨匈奴人進入中原。到了唐朝時,由於阿拉伯帝國的東征,大量的粟特人進入中國。

由於這個民族的白人長相,其辨識度非常高,在不同歷史時期,漢人稱他們為“羯人”、“胡人”、“九姓胡”或“羯胡”。

羯胡在中國歷史上製造了三次大災難。

第一是永嘉之亂。五胡亂華,雖然最初是由匈奴人發動的,但造成最大災害的卻是石勒帶領的羯胡,在河南苦縣寧平城(今河南鄲城)一戰中,石勒以騎兵圍著晉軍十餘萬士眾,用弓箭射殺,王公、士兵和庶民相踐如山,全被殲滅。西晉最後主力軍由此覆滅,五胡亂華變得不可遏止。此後,石勒建立了以吃人出名的禽獸政權後趙,禍亂中原數十年,最終大部分羯人被冉閔屠滅。

第二是侯景之亂推翻南梁,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東晉南朝幾百年的財富積累毀於一旦。

第三個是人們所熟悉的安史之亂,這場突如其來的叛亂,不僅打斷了大唐盛世,而且遺禍後世,它導致中原大地北部邊防洞開,此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政權再也未能重新控制北方長城一線,北方遊牧民族步步進逼,直到崖山落日,宋朝覆亡,華夏大地首次全面淪陷。

少有人知安史之亂也是屬於粟特胡(羯胡)之亂。安祿山本非漢人,而是中亞移民粟特人後裔,其本族粟特胡人的支持,對於安祿山的叛亂,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安祿山之生父為粟特胡人,母系則為突厥人。唐朝前期,由於阿拉伯帝國向中亞地區的擴張,造成大量的粟特人遷入唐朝境內。唐朝將他們安置在邊境地區,其中安祿山所居住的東北范陽地區(今北京)便有著大量的粟特人聚居區。

安祿山發動的叛亂得到了在唐粟特族群的巨大支持。安祿山的叛軍主要是內遷入唐朝境內的各族移民組成,有粟特人、突厥人、契丹人,奚人、高麗人、靺鞨人和室韋人等。其中,安祿山本族的粟特人在叛軍中處於核心地位,這些人擁有的財富和相對較高的文化素質,使得他們可以勝任叛軍的領導力量。

在安祿山叛亂之前,實力強大的粟特胡商集團就為他造反提供了經濟支持。史載:“(安祿山)潛與諸道商胡興販,每歲輸異方珍寶,計百數萬。 每商胡至,則祿山胡服重床,燒香列珍寶,令百胡侍左右,群胡羅拜於下,邀福於天,祿山盛陳牲牢,諸巫擊鼓歌舞,至暮而散,遂令諸胡於諸道潛市羅帛,及造緋紫袍、金銀魚袋、腰帶等百萬計,將為叛逆之資,已八九年矣。”

胡人不僅為安祿山提供經濟支持,在其軍隊中也有重要地位,《舊唐書》和《新唐書》很多時候都用“羯胡”指代安史部隊,證明安祿山軍中胡人勢力之大。安祿山造反有近20萬大軍,其主力是契丹人、奚人,同羅人等,粟特胡人在人數上並非主力,但卻無疑是安祿山的嫡系,充任安祿山的近衛部隊。在安慶緒最終失敗時,其他各族軍隊都已經叛去,唯獨六千多胡人部隊仍然護衛於他。

安祿山造反之後,唐朝其他地方的粟特胡人也蠢蠢欲動,試圖起兵響應。西北靈州地區的粟特胡曾經在開元九年造反,被平定,一度被放逐到河南、江淮地區,後被赦免放回。至德元年(756年),此地粟特胡人五十萬在叛軍將領阿史那從禮招誘下反叛,糾集甲兵五萬人,企圖勾結叛軍襲擊在靈州的唐肅宗。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與回紇首領葛邏支聯兵將之擊破,斬殺數萬人,確保了唐朝廷的安全。

次年,在唐河西地區的行政中心武威郡,粟特九姓商胡又發動叛亂,聚眾達六萬人,殺死河西節度使周泌,後被唐軍力戰討平。


談史說事


如果沒有五胡亂華,羯族也會像歷史中無數民族那樣,掀不起一絲波瀾,悄然滅亡。

我們不知道羯族到底如何而來,史學家也沒一個定論,畢竟那時候戰亂太頻繁,史書沒留有多少記載,而且用的是春秋筆法。只知道羯族特徵是高鼻多須深眼眶……在晉書中有句調侃,說羯族的深眼眶,可以聚尿,說這句話的是個郎中,被羯族殺了。349年,冉閔鄴城殺胡羯,史書記載,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



在中國土地,羯族屬曇花一現,但因出了兩個厲害人物,統治中原四十餘年,從311年到352年。這兩人一個叫石勒,文盲一個,但愛好儒學,建立了胡羯後趙政權,一個叫石虎,石勒侄子,也是後趙繼任者,推崇佛學,煉成了佛家金身,死後屍體三年不腐,最後被鮮卑挖開陵墓,挫骨揚灰……

如果因石勒愛好儒學石虎推崇佛學,就認為他們是好人,那就錯了。無論石虎還是石勒,都以殘暴著稱,石勒喜歡坑殺士卒降兵,劫掠百姓,石虎喜歡屠城……那時候和尚也不是什麼好人,有和尚還專門諫言說,晉人氣運增長,應該苦役壓制……這是和尚該做的事麼?

所謂上行下效,頭目如此,族眾就更不用說了,以搶劫為能事。羯族以殘暴立國,武力強悍,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各族人民聯合滅族的一個種族,其種族自身都不喜歡羯族。比如,352年,後趙滅亡後,羯族一支漏網部落,改族名叫契胡爾朱氏,都把自身和羯族割裂了

總的來說,羯族就是一個原始遊牧民族,相比於其他民族,獸性更多一些


靈石蘊珠寶


羯族(音jie'),又稱羯胡,為“五胡亂華”時期的五胡之一。據史書記載可以確認:

1丶羯族是以白種人基因為主的混血人。(1)、體貌體徵為高鼻深目,黑髮黑鬚,非金髮色目。(2)、中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為壯大本族族群,有大量劫掠他族婦女兒童的習俗。匈奴人是以黃種人基因為主的混血民族。羯人、後世突厥人是以白種人基因為主的混血民族。

2丶羯族來源。其先人為匈奴人從中亞高加索或烏拉爾山南麓草原劫掠而來的奴隸。曾長期被匈奴充當奴隸兵。這些人後代形成了羯人族群,不是來自於古代某地域的自然形成的民族。

3丶兇殘嗜殺的民族性格。長期充當匈奴人的奴隸兵族群的你死我活、殘酷作戰的經歷,養成了羯人兇惡殘暴、嗜殺成習的族群性格。

4丶歷史痕跡。“五胡亂華”期間,羯人擺脫了匈奴人的控制,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後趙政權。史籍上記載了羯人3個人物。(1)丶後趙政權開創者石勒。(2)、石勒的繼任者石虎,一個兇惡嗜血、荒淫無度的暴君。(3)、臭名昭著、殺人無數的惡魔侯景,後被梁朝誅殺。

5丶羯人的去向。鑑於羯人嗜殺成性,劫掠成習,劣跡斑斑,引發眾怒。遭到漢族、鮮卑等諸民族協力圍剿,這一族群(羯族人數本就不多)在中國歷史上消亡。






趙凡丁201


羯(jié)族嚴格意義上說還不能稱其為一個真正的民族。羯人入塞之前隸屬於匈奴,作為匈奴族貴族的奴隸軍隊,號稱“匈奴別落”,算是當時匈奴族的一個分支(或部落)。魏晉時散居於上黨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縣),與漢人雜處,從事農牧業。羯人是白種人,其種族的根源眾說紛紜。

但基本認同他們大約是漢朝時期被當時的匈奴人所俘而帶入中國。有認為源於小月氏。

《魏書》卷九五《羯胡石勒傳》雲:“其先匈奴別部,分散居於上黨、武鄉、羯室,因號羯胡。”

歷史學家唐長孺教授指出,當時稱為別部,意為與匈奴本非一族。被稱之為羯,也並不完全是因為居於羯室,晉朝之雜胡皆可稱為羯。他認為羯人主要為西域胡。

陳寅恪先生則認為羯人是月氏人。

王仲犖教授則認為羯人是石國(粟特族之一)人,白種人、崇祆教,同匈奴不是一個部落;又據《魏書》有者舌國,《隋書》有石國,都柘折城,即今天的塔什干。據此推斷,石勒的祖先可能就是石國人,移居中原後,遂以石為姓,其祖併為部落小帥。

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認為羯人是中亞康居人統治下的索格底亞那人。

七十年代以來,曾任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的童超教授經過多方考證,認為羯人是中亞康居人,但羯人不是被康居人所征服的南部農業居民——索格底亞那人,而是康居(羌渠)遊牧人。兩漢時期,康羈屬匈奴,因而可能有一部分人隨匈奴東來,轉戰於蒙古草原,其後又隨之南遷,逐漸內徙於上黨武鄉一帶。因為他們既是康居人,又是匈奴的附庸,故稱“匈奴別部,羌渠之胄。”

童超教授這個論證與文獻記載更為切近,較為可信。

入塞後的羯人保留著部落組織,部有大、小酋帥。主要從事農業,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為漢族地主傭工,有的外出作商販。羯人原信仰“胡天”(祆教),後來多信佛教,死後實行火葬。

多種史料證明羯人在東漢時期已開始隨匈奴內遷,漢晉時期羯人雖還保持有一定的遊牧經濟,但農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

在羯族尚未建立正式的國家之前,所需軍糧除一部分自給以外,其它皆劫掠而來。羯族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不算太長。

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鮮卑、羯、羌、氐)奴隸出身的羯人石勒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公元319年)建立了十六國之一的趙國,史稱後趙。石勒不識漢字,但他重視人才和教育,設立學校,褒獎學業優秀者。

但羯人比較殘暴,喜歡屠城。後趙後來的皇帝更是殘忍,還喜歡吃人。公元349年後趙為漢人冉閔所滅,羯人也主要被冉閔屠滅。冉魏滅亡後,剩餘羯人在鮮卑的治下以打仗為生。公元547年,羯人在侯景的帶領下跑到南方的梁朝躲避北朝的打擊,為梁武帝蕭衍所接納。但隨後侯景叛亂,在江南大肆掠殺,僅在建康就將全城4萬戶約20萬人殺絕,史稱侯景之亂。後來在南梁大將王僧辯,陳霸先等人討伐下才將此叛亂平息,侯景之亂後羯人在史書上基本消失。

但也有學者認為侯景與北魏時期的爾朱榮這些所謂羯胡實際上與十六國時期的羯胡不是一類。另有學者認為,羯胡本屬雜胡,羯人的血統本來就很雜。當時的人把羯人認為是不開化族群,非常殘暴,因而史官把亂江南的侯景和搞過“河陰之變”屠殺的爾朱榮說成羯胡(實際上爾朱榮應該是山胡,侯景有可能是有鮮卑血脈的雜胡)。

而北齊書與北史、粱書之前此二人並沒有被記載為羯人。

據有關材料,在現今俄羅斯境內葉尼塞河流域尚有羯人後裔。2010年的俄羅斯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顯示羯人後裔有大約一千二百多人。

還有一名石旭昊先生,據說是石勒第69代嫡長孫,寫有《石勒皇帝與羯胡人之謎》一書,指出羯胡人來自以色列是猶太人,有興趣的可搜索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