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美國人的家庭很少有不和睦的現象?

譚敏


美國很少有不和睦的?恐怕這是沒有任何調查的根據吧。

美國人基本不發生家庭不和睦的情況,原因很簡單,一旦發生就離婚了啊。所以他們沒有什麼不和睦的,我想這麼解釋,應該理解了把。


據調查,美國的離婚率在全世界排名前五:

50%以上的美國人都會離婚,而且二婚、三婚的離婚率更高,也就是說,一旦選擇了離婚,他今後的日子裡也少不了離婚了。


為何呢?因為美國是一個高度法律的國家,任何事情在他們國家都是有法律可以遵循的的,不管你是受了委屈,還是強權這都是不允許的。只要利益受到損失,就可以起訴,並且可以通過相關渠道來獲得補償。只要兩個人合不了,通過法律手段就可以 一了百了,再找尋下一個伴侶,這完全不用承擔什麼出軌的風險,不喜歡就是不喜歡,這也很灑脫了。

而且美國家暴的概率也是很高的,平均每十個人中就有幾個被家暴,所以其實美國人並不是很幸福。只是我們看似非常幸福,他們整天很自由,很開放。選擇這樣的人跟你生活一輩子,你願意嗎?


老王偵查記


1、讓每個家庭成員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我在美國定居近16年了,很少聽聞因家庭不和而引發的糾紛和案件。究其原因,我覺得這是因為美國人注意保護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的生活風格、自由空間,很少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其他家庭成員。也就是說,在家庭成員之間保持著一種界限感。這也是中國人常常認為美國家庭不如中國家庭關係密切的原因。

我認為,美國家庭的這種界限感,既是對自己私人空間的保護,也是對家庭其他成員自由的尊重,因為雖是一家人,也是需要有個人的自由空間的。如果不給家庭成員個人空間,家庭關係就會大起大落:好的時候如膠似漆,壞的時候就易磕磕碰碰甚至劍拔弩張。

2、父母與年幼子女關係:平等相處

美國社會盛行一句話:“孩子第一!”即父母有養育子女的義務,全社會有保護孩子的責任。在美國的馬路上,最威風八面的車,不是總統的車,而是接送孩子們上學放學的黃色校車。校車一停,孩子上下車,所有來往車輛都要停下來。如有違反,所接受的處罰比無照駕駛嚴重。

對一個家庭而言,父母與兒女之間不是一種隸屬或絕對服從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的關係。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有錯而動手打孩子,是一種犯罪行為,任何人見了都可以報警。一旦接到舉報,警察就會立即上門,輕者坐監,重者將失去孩子的監護權,強制改由政府辦的福利機構來撫養監護。所以,打孩子的後果很嚴重。

在教育孩子方面,美國家長絕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不會覺得孩子的學習成績與自己的顏面有關,更不會在孩子身上彌補自己人生中的缺憾。

美國父母願意給孩子自由想象、學習、發展的空間,不論孩子將來當教授也好,當老闆也好,當木匠也好,父母都會為孩子的成就而高興。因為在美國人的心裡,沒有卑賤的職業,只有心靈卑賤的人!

我在美國不是富人,但我有中國藝術史的知識,常有美國極其富有的收藏家請我吃飯、向我請教。他們非常平易近人,穿著普通,開的車也很一般,走在街上,與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

有的收藏家在某個市中心擁有巨大的寫字樓與產業,但我們一起吃的飯往往就是每人20美元左右,而且沒有酒,與一個美國窮人進一家餐館的花銷差不多。

美國人最瞧不起的,是沒有技能與自己的收入,一輩子啃老的人。所以,有沒有獨立生活能力,是美國家長真正為孩子操心的事情。

美國父母還特別重視培養孩子的公德心,極有耐心地教育他們懂得如何尊重他人與遵守社會公德,因為這與孩子今後在社會上發展得順利與否有極大關係。

2007年我在北卡大學工作時,常乘該大學免費的公共汽車上下班,不時會在車上遇到一位母親帶著自己的三個孩子乘車。大孩子約七八歲,懂得如何乘公共汽車。兩個小的也就三四歲的樣子,不懂如何乘車,而是想在車裡到處玩耍。那位母親就不厭其煩地說:坐在座位上不要亂動!不能在車廂裡走動!不能拉要求停車的拉線!不能站在座椅上!等等。當她說這些話時,那兩個小孩子顯然沒有注意聽,而是想著如何玩。

我每次乘車,只要遇見他們,那位母親幾乎都在反反覆覆說著那些話,語調平和,更沒有動手打過孩子。就是因為這種耐心教育,美國的小孩極守規矩,在公共場合很少大吵大鬧或到處亂跑,都能靜靜地跟隨著父母參加各種大人們的活動。

3、父母與成年子女關係:各自獨立

美國父母與成年孩子的界限感主要表現在:孩子在18歲以後,就要開始他們的獨立生活,基本不再靠父母了。在美國大學裡,我見過許多半工半讀的本科生,為了得到獎學金,他們還得努力保持自己在各科中的好成績。

畢業後,找什麼樣的戀愛對象以及和誰結婚,完全是孩子的自由,父母不會橫加干涉,更不會在意對方的家庭背景。

有一天,我的一位鄰居對我說:“我一位老朋友的兒子選了你的課,他是我女兒的前男友,哈哈。”

我瞭解到,這位鄰居不僅仍與自己的老朋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還與朋友的兒子(即女兒的前男友)保持著聯繫。他們沒有因為兒女的戀愛不成而生恨,他們明白這是孩子的事而不是他們家長的事,當然,他們的孩子們也明白這點。有了這種界限感,才避免了分手後的麻煩事。

當孩子要結婚了,父母會為孩子準備一些東西以表示心意,但絕不會為了孩子的住房而操心,更不會為孩子買婚房。那種為了孩子結婚讓小兩口搬進自己住的大房子,而自己去租住小房子的事,美國父母是想也沒想過的。

有沒有婚房,能否買得起婚房,什麼時候買房,美國父母認為那是孩子自己的事,由他們自己解決。

孩子結婚後,一般不與父母同住,就算與父母同住,父母也不會干涉孩子的婚姻生活以及如何管教小孩子。

有一位美國父親告訴我:一次,他去看望結了婚的兒子一家,在那裡小住了幾日。在那期間,每當遇到兒子與兒媳爭吵,他都裝作沒有聽見看見。對於他們管教自己孩子的方式,他也不表態。他說:“那是我兒子自己的事,我要是貿然參與了,往往會將事情弄糟的。”

實際上,父母與孩子之間保持這種界限感,孩子也會保障父母的自主空間,不會在長大成年後仍啃老,更不會在父母親失去老伴想再婚時,怕家產旁落而去幹涉老人的婚姻。因此,在美國極少見到為了家產而出現親人對簿公堂的現象。

4、婆媳之間關係:較為和諧

緊張的婆媳關係是中國幾千年來的陋習之一,這種關係的起因與父母和子女之間缺乏界限感有關。

美國的婆婆與媳婦一般都能保持較好的關係。我認識的一位中國女性嫁到美國。一次相遇,我問她的生活如何?她說:“與我的婆婆相處太容易了!我與丈夫在過節時去看望公公婆婆,一起吃晚飯。想不到婆婆堅決不讓我動手幫她做飯,說那應該是她的事,我是客人,應該呆在客廳裡看電視、喝茶聊天。”這可不是孤例。我在美國從來沒有聽說過哪家有複雜的婆媳關係,更沒有聽說過因為婆媳關係緊張而導致小夫妻離婚的。

那麼,美國人是不是從沒有家庭矛盾呢?當然不是!有人的地方,都會有家庭矛盾,就會有離婚與失和的現象。但在一個彼此保持界限感、尊重個人生活空間的家庭裡,矛盾雖然無法杜絕,但會少很多,也會和諧許多。

5、美國人家庭觀念淡漠嗎?

最後,我想解釋一下中國人普遍對美國人的一種誤解,就是認為美國人家庭觀念淡薄、人情冷漠。其實,美國人的家庭觀念很重。在美國大大小小的白領辦公室,不論男女,辦公桌上必放的一件東西就是全家福合影,而電腦的背景圖片,也多是自己的愛人及孩子的照片。有的人還把全家的各種合影裝入鏡框擺滿了辦公桌甚至把照片貼到了辦公室門上。我沒有這種習慣,曾被美國同事質疑過。

在公園裡與各種節日活動中,常常能見到一家家美國人席地而坐野餐。美國人認為:在戀愛時,你可以有多種選擇,且可隨時分手,好說好散。但結了婚後,就有了家庭的義務,就要對愛人忠誠。

我常見到我的美國朋友對他的妻子說“謝謝”。我一聽就感到奇怪:夫妻間還要說“謝謝“嗎?原來,既有各自的私人空間,又相親相愛,才是許多美國家庭的真正特點。

美國人婚後對愛人不忠的現象較少,同時,妻子(丈夫)也不會查丈夫(妻子)的手機,因為界限感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


這才是美國


這是個偽命題,首先所謂的和睦是不一樣的!

中國家庭的和睦是妻賢子孝,尊老愛幼,自覺自願的為家庭付出,捨己為家,以整體的利益為重,所以會小吵長鬧,一旦有災難會齊心協力,幹做犧牲,拯救家庭,和睦起現在相互忍讓和犧牲上,個人必須讓位大家庭。

美國的和睦是相互平等,互不干涉,保留獨立的空間,同時互不承擔責任,個人歸個人的基礎上,表面相敬如賓,實則各玩各的的!

中國吵鬧是為了利益劃分,但沒想著離婚,說白了用和睦作為要挾,攫取利益,玩玩可以,但不能過了!

美國本來財產就是自己的,沒什麼好爭的,劃分明確,只有拿出來多少共用的問題,自然不會大呼小叫,氣氛自然平淡無奇,吵翻了,大家一拍兩散,也不會臉紅脖子粗。不想擔責任了,一句不愛了,扭屁股就可以走人,就是想鬧,都找不到人了!

中國和睦是為了社會家庭的穩定,美國和睦是為了自己的舒服和自由,所有的問題留給社會,別的人解決。

中國的和睦會使人有歸屬感,美國的和睦使自己舒服,想幹嘛就幹嘛,不被約束。

一個為了大多數,一個為了自己舒服,沒有可比性。

兩者沒有高低,但不能享受中國的和睦帶來的安全感,還要美國的自由空間,那就不對了!

不能貪心,否則就四不像了,會什麼都得不到。

要麼當中國人,要享受美國的和睦,承擔相應的後果。

再說一遍,牛頭不對馬嘴,雖然都是和睦,但完全不一樣,別隻想著對自己有利的,那是幻想。


生活對我說


你這個問題本身就很可笑。

我隨便舉兩個美國家庭的栗子:

奧巴馬總統的父親結過多次婚,奧巴馬自己說他父親是喜歡打老婆打孩子的。


特朗普總統也是結了三次婚,他的幾個孩子各自有不同的媽媽。

還要我舉例嗎?

知道克林頓總統的拉鍊門吧?他到處沾花惹草,當了總統以後依然不收斂不收手,搞上了白宮助理萊溫斯基,結果被鐵娘子希拉里暴打。最後是希拉里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放過了克林頓,她利用自己的政治手段使克林頓逃過彈劾。他們在鏡頭前多麼親密和諧,人後呢?



這就是你說的和睦家庭嗎?

第一家庭皆如此,下面如何?

你看到自己周圍夫妻吵架鬧離婚,卻不知道美國每年57000起槍擊案中有近乎一半發生在家庭?一言不合拔槍便射,美國空氣裡的香甜那都是硝煙味啊!

在美國,每4名女性就有1人曾報告被配偶或男友打過;每天有3 名女性遭丈夫或男友殺害,在過去10年裡,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平均每12天就有一名女性因家暴死亡;每年女性因這類暴力遭到的傷害達200 萬次;2007 年這類強暴或性襲擊數量達24.83萬宗(每天平均超過500起),高於2005 年的19.06 萬宗。請注意,美國公佈的這些統計數據裡邊並沒有包括冷暴力、惡語相向和摔盤子,沒有包括女性對男方施加的暴力,也沒有包括針對未成年孩子的暴力。




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哈里·瑞德也表示:“這(家暴現象)已經失控。為什麼?因為男人沒有工作。女人也沒有工作,但女性通常沒有虐待傾向;而男人在失業後往往會傾向打罵人。我們內華達州的家庭危機避難所已經爆滿,全國各地的情況也都是這樣。”

這就是你說的和諧家庭嗎?

站起來吧!


周志宏glee


首先,美國人家庭不和睦也是常態,美國的影視作品很多都以家庭親情為主題,講述家庭成員感情的起伏波折,如果不存在家庭不和睦的話,斷然不會拍出這種作品。典型如《絕望的主婦》、《背叛》等。

其次,美國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保證了他們的不和睦處於可控範圍。

第一條,成年的子女都會出去獨立生活,如果成年還和原生家庭一起生活,會被夥伴鄙視,甚至都沒有異性願意和這樣的人約會。和原生家庭保持距離,是保持家庭和睦的一個重要原則,離得遠了,也就沒矛盾了。

第二條,就算在一個屋簷下生活,對於在美帝文化下長大的人來說,首先是保持人和人之間的界限,這條在剛懂事開始就會被反覆教育。所以就算家庭成員兩個人不對付,也最多像陌生人一樣。不像中國的家庭關係,人和人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個人的圈子被壓縮的很小,容易導致矛盾激化。

我國現在也都在往這方面發展,子女普遍和原生家庭的聯繫變淡,反而更和諧了。人和人之間也更看重界限,我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們的事就是我們的事,和父母無關的不允許父母干涉,雖然彼此理念有很大矛盾。


尋常味


.首先,美國是一個以追求個人幸福為主導的國家,個人愛好、自由、價值取向都說明了這一點。但同時也尊重別人的個體價值愛好、取向;其次,美國是一個契約型為主的國家,不管個人的追求自由多麼隨意但有一點必須共同遵守即:約定。也就是信譽契約。無論婚姻、戀愛、家庭,經商及一切社會經濟活動都是如此。既然結婚組成家庭男女雙方都有責任維護家庭的和睦穩定;三是美國又是一個以開放、包容、多元文化為核心的國家。夫妻間、家庭間的矛盾、隔閡乃至對立都可敞開心扉地交流化解,這樣就大大的降低了家庭不和睦的風險,重拾共同的擔當和對家庭的信心。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家庭絕大多數都美滿和諧的幾個主要原因!


手機用戶聽取蛙聲一片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每12天就有一個女人被家暴致死,你知道嗎?

胡哥剛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也是不相信的。

美國不是法律完善麼?

美國警察不是敬職敬業麼?

美國對家暴不是零容忍麼?

想象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認為美國家庭很少有不和睦現象的朋友是十分天真的。

在美國,家庭和不和睦,主要看三個因素。

首先要看在哪個地方。

一般來說,美國北方的家庭普遍比南方和睦一些。

畢竟當年北方各州屬於工業州,經濟發達,而且工人比例更高。一家人裡,夫妻兩個都是工人,都掙錢養家,離開了誰都能活。這種建立在經濟獨立關係而不是人身依附關係的夫妻關係更和睦。

南方就不一樣了,當年是農業州,家族模式生產,人身依附關係比北方強,打老婆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而且打完了警察還不管,比如文首提到的南卡州。

胡哥還要特別提到一點,美國南方有一種“紅脖”習氣,具體表現就和東北老鐵的“你瞅啥”差不多。但東北老鐵和他們比起來就顯得溫柔多了,人家不吵吵直接動手,而且不打殘不算完……

胡哥的美國朋友告訴我,在美國,南方人要比北方人懶,而且大男子主義更嚴重。可相知而家庭關係如何。

其次是看教育狀況。

受過教育的和沒受過教育的人完全不同。受過教育的人當然知道要善待家人團結鄰里,沒受過教育的人能想到的估計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怎麼爽我就怎麼來。

在社會上受了氣回家就發洩在老婆孩子身上。

最後看經濟狀況。

中產之家的家庭關係都比較和睦,因為經濟寬裕,各方面需求都能基本得到滿足。

而低收入家庭(大部分指南方黑人),收入低,負面情緒日益積累,想不爆發都難。

在胡哥看來,人類社會都大同小異,並不存在哪個國家的家庭就更和睦的情況,好好經營自己的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長得好看的都點讚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國的逗比生活,歡迎關注嘿老外頭條號!】


嘿老外


我90年代末和2002年去美國和加拿大,2013年去法國,得到的感受就是這些國家的家庭關係與我在國內看到的報道完全是兩碼事。①他們的家庭關係在愛的基礎上很穩定,但也很自由。②夫妻間相互尊重與愛慕終生,白頭諧老的恩愛夫妻到處都是,在大城市中常見八九十歲的老人相互攙扶逛大街商場。在中國,人們說拉祜族是鴛鴦民族,這些國家有點類似。③很少有性別歧視或家庭暴力現象。④尊老愛幼。夫妻雙方的老人都得到很好的尊重與照顧。每到週末,全家老小出動去excursion很普遍,很和睦。⑤男女雙方不管誰發達了,極少出現“陳世美”式的情形。我當時的博士英語老師是來自美國的老夫婦,男的78歲,女的77歲,很恩愛很溫和很慈祥。我希望大家真實地去了解歐美實際社會,真正做到自知、自覺、自醒。“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希望不要有人來噴,多觀察、多思考,“把腦袋長在自己肩膀上”。


時代傻瓜李博士


美國家庭很少不和睦是個偽命題,真實情況是美國很多婚姻基於相互喜歡,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所以剛結婚比較幸福,你覺得他們生活很好;

但是一段時間問題爆發,出現矛盾後她們不會為了維繫家庭和照顧孩子而勉強在一起,直接離婚了,這個時間段很短就可以完成,所以大多數人沒怎麼察覺,不想國內顧慮多,有責任感,猶豫,導致時間長了大家都知道不睦;

然後他們有些人不會吸取教訓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再次結婚,……週而復始,然後有的人講究著過了,有的人一直單著,有的真的找到喜歡的;

而且美國人特別低一些的階層在忠誠方面比較寬容,所以矛盾會緩和些(這些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所以你絕大多數時候看到他們家庭和睦,但其實他們可能是二婚、三婚了……

美國家暴、家庭犯罪率很高,並不比其它地方好。


世紀銘豐土豆俠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你生活在中國,美國的情況你不瞭解,而且不看書,不讀報,不上網!

據報道:在美國,每4名女性就有1人曾報告被配偶或男友打過;每天有3 名女性遭丈夫或男友殺害,在過去10年裡,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平均每12天就有一名女性因家暴死亡;每年女性因這類暴力遭到的傷害達200 萬次;請注意,美國公佈的這些統計數據裡邊並沒有包括冷暴力、惡語相向和摔盤子,沒有包括女性對男方施加的暴力,也沒有包括針對未成年孩子的暴力。

奧巴馬總統的父親結過多次婚,奧巴馬自己說他父親是喜歡打老婆打孩子的。

特朗普總統也是結了三次婚,他的幾個孩子各自有不同的媽媽。

見不得題主這種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思想。請記住: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咱們中國人比較注重家庭觀念,如果有也是少數,畢竟大部分都是顧家的。而美國人比較開放,講究個性釋放,有矛盾只會表現得更加激烈。

真是生在福中不知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