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影響了整個世界

中國人對茶業發展的貢獻,不僅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更在於將其不斷地向外傳播,並由此形成了影響整個世界的茶文化。這種格局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時間,也途經了國內、國外兩條路線,並由此衍生出一條千年的茶馬古道。

千百年來,茶在神州大地的各個角落生根發芽,香飄萬里。茶業的重要中心也隨著茶在國內的不斷傳播幾經遷移,大致經歷了一條自西向東和向南的路線。

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影響了整個世界

現在,絕大多數學者都認同中國的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慢慢傳播開來的,也就是說,中國和世界的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為業的。巴蜀的茶葉,據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那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將茶作為貢品之一。

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在西漢成帝時王褒所著的《童約》中可以看出,成都一帶在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還出現了專門用具。其實,在西漢時,成都不僅已經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來看,成都很可能也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

所以說不僅是在先秦,在秦漢乃至西晉,巴蜀都稱得上是我國茶葉生產的重要中心。秦漢時期,隨著巴蜀與各地區交流的日益密切,茶亦被廣泛的傳播。茶最先傳播至東部與南部,湖南茶陵的命名便極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西漢時期,茶陵以產茶聞名,茶陵地處江西與廣東交界,由此可見,西漢時期期茶的生產已傳播至與湘、粵、贛毗鄰的地區。

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影響了整個世界

三國兩晉時期,由於荊楚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堅實的經濟文化水平,該地區逐漸取代巴蜀,成為中國茶文化發展的主要地域。三國時期,孫吳佔據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區域茶樹種植的規模與範圍較大,是我國茶文化傳播與發展的主要陣地。

此時茶的飲用亦傳播至北方的名門望族族。西晉時期,《荊州土記》記載了此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情況,其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巴蜀豔壓群芳的優勢已被荊漢地區所取代。

五胡亂華,西晉南渡,北方豪門進駐中原,建康成為當時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崇茶之風盛行於貴族富豪之間,致使江東飲茶與茶文化得到進步的發展,加快了我國茶葉向東南推移的腳步。

這一階段,使我國東南地區的茶葉種植由浙西擴展至今溫州、寧波沿海一帶。此外,《桐君錄》記載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指常州,而茶產自自宜興,這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十分有名。

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影響了整個世界

三國兩晉後,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越發顯著。唐代中期以後,長江中下游茶區產量大幅提高,製茶技藝亦達到當時的頂峰。高水準生產出的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被列為貢茶。此時,長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區正式成為我國茶葉產製中心。

在當時,江南茶葉的生產極其繁盛,據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於茶者七八。在唐代,現贛東北、浙西和皖南一帶茶業的發展尤為突出。由於貢茶產於江南,極大地促進了江南地區製茶技術的提高,同時也帶動了全國各產區的生產與發展。

《茶經》與唐代其他文獻均記載了當時茶葉產區的遍佈範圍,在今之四第川、陝西、湖南、湖北、雲南、廣西、廣東、貴州州、福建、浙江、江西、江蘇、安徽、河南等多個省區都有茶葉產區,其範圍已可與我國近代茶區相媲美。

由五代及宋朝初年開始,全國氣溫驟降,使得我國南部茶業較之北部發展更為迅速,並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成為宋朝製茶中心,具體表現為福建建安茶取代顧渚紫筍成為貢茶。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發展較唐朝時,更加活躍和蓬勃。

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影響了整個世界

宋朝時期茶業中心的南移,主要與氣候有關。低溫致使江南早春茶樹發芽遲緩,不能保證於清明前運至京都。而福建地區氣候溫暖,茶樹發芽較早。

歐陽修曾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由於建安茶被列為貢茶,所以對其採製的要求精益求精,其在全國的名氣也越來越大。福建茶區也成為茶餅、茶團的製作研究中心,從而帶動了閔南和嶺南茶區茶業的迅速崛起與發展。

綜上所述,在宋代,茶已遍佈全國各地,宋朝茶區的範圍已基本確定,與現代茶區範圍非常相近。明清以後,茶業的發展主要側重於製法與其種類變化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