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的藝術作品是雅俗共賞還是知音難尋?

張曉家


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頂尖的藝術作品應該是知音難覓。時下,普通人是接觸不到頂尖的藝術品的,就是看到了,也很難從藝術品的本身找到欣賞的切入點,因為有好多人缺乏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只是看看熱鬧罷了。



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文藝為大眾服務,時下做得還有欠缺。審美,需要普及,但要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才能進行普及。人的文明程度的提高,也要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之上。



我的觀點是,時下的藝術品的創作,切入點還是要針對普通民眾,藝術家要多創作雅俗共賞的作品,讓普通人能看得懂,能欣賞得了,只有這樣,藝術品的審美才能逐漸得到普及,普通民眾才能接受。



藝術品的創作,一定要把握好前進的方向,一味地追求“新”"奇"、"怪的東西,普通人不但不支持,而且還會生厭。



藝術品創作的立足點,應該面向普通民眾而不是面向少數人!如果藝術家們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將會失去生存的土壤。



一家之言,歡迎討論。

說明:圖片源於網絡。


中州耕牛堂主




何謂頂尖的藝術作品?我以為是不大好確定的。在這一群人看來是頂尖作品,而在另一群人看來就不一定是。但可能會被公認為是優秀的藝術作品。如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梵高的《向日葵》,提香的《三美神》,拉斐爾的《側臥的維納斯》。等等。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山之作扛鼎之作,無論從其思想性還是藝術性來說都可稱之為“偉大”,也可說是頂尖藝術作品。但這幅作品雖然不是“知音難覓”,但懂它的人並不多,雅俗共賞便談不上了。

梵高《向日葵》


梵高的《向日葵》在世界畫壇有著很高的地位,畫面鮮麗,色調飽滿。但很多人其實看不出這幅畫究竟有多“好”。有些人就說,這畫還不如我們中國前輩畫家畫的葵花好呢!

提香《三美神》

提香的《三美神》從問世至今,幾百年來享譽世界。這幅畫可以說是雅俗共賞了。

拉斐爾《側臥的維納斯》




如果說這幅畫是雅俗共賞,應該沒有爭議吧。

我理解,一幅名畫要想“雅俗共賞”,還是取決於畫本身。這畫應該是亦雅亦俗。有高雅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世俗或者說是“大眾化”。


誰憐一燈影


藝術有其存在和發展的模式和規律,風格也不僅相同。總體來講,大多數藝術品並非容易理解,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但如果過於走向極端,也容易曲高和寡,知音難覓。

從理想化的角度來講,我覺得真正優秀的大師,所創作出來的作品,應該具有豐富地表現力,既能讓外行看出熱鬧,也能讓內行看出門道。不過,這是很難做到的。

前些年聽相聲時,覺得郭德綱的套臺詞,很適合用在藝術品上:俗,要俗得那麼雅;雅,要雅的那麼俗。寥寥數語,卻多少有些辯證法的意味。雅俗共賞,也應該是這個時代所提倡的藝術品位。

藝術品,是創作者審美意識的直接體現。從這一點來講,如果藝術家意味追求劍走偏鋒,甚至是故弄玄虛,鼓搗出一些連自己都解釋不清的“傑作”,也不是那麼合適。藝術的殿堂,不應該讓絕大多數人都望而卻步。之前看過日野之彥的幾幅油畫,不僅沒有獲得精神享受,反而弄得內心十分壓抑。或許,這樣的作品應該是知音難覓吧:

相反,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創作,應該能起到引導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的效果。以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創作為例,其追尋的就是思想的解放和個性的自由。在這樣的藝術氛圍下,即便是宗教題材的繪畫和雕塑,也被賦予了人性的光輝。人文主義通過藝術得到了有力地宣揚和普及,進而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

比如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作品《維納斯的誕生》,講述的雖然是神話故事,但卻完全是以人的形象來展示的。這樣的繪畫作品,顯然更具有人性的關輝,讓人看起來更為舒展。至於更深層次的內涵,自然是少數人才能讀懂的。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只有通過藝術才能引領潮流。相反,藝術本身就是一個小眾化的創作行為,不可能人人都創作、人人都鑑賞。只是,藝術家應該儘量避免曲高和寡,或者說,既能讓普通欣賞者感受藝術的魅力,同時也能讓專業人士品味到其中的精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揮藝術的價值。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點粗淺見解,是以一個門外漢的角度做出的分析。如有不足,敬請指正。


碣石樵子


藝術作品有高下之分,但並不取決於鑑賞過程的難易。我的看法是:

雅俗共賞是理想,知音難覓是必然。

在中國,由於某個歷史階段為了取悅於民,片面強調樸素淺近的文藝觀,並刻意編造出諸如白居易給老婆婆讀詩這樣的假雞湯,造成幾乎全民認為優秀作品一定是深入淺出、老少咸宜的。在這種偏頗的文藝觀的影響下,人們尊李白而抑杜甫,重香山而輕義山,稱頌《靜夜思》而忽視《錦瑟》,這是非常糟糕的。

在古代中國,居於文學金字塔尖的一向是詩歌散文,從文體難易程度來說,詩歌散文肯定難過發軔於市井文學的小說。現在雖然把四大名著提升到無可比擬的高度,但這只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鄭智需要,不代表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等人真能跟王維、李白、杜甫等量齊觀。事實上若沒有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眾多民國大師的實踐,沒有西方文學作品與觀念的進入,小說這種文體到今天依然是下里巴人的民間文學,不可能像現在這樣成為第一文體。

小說在今天能成為最重要文體,固然有它自身的優勢,其反映社會面貌、時代氣象、人物命運的深度和廣度,是其他文體所無法比擬的,但要客觀、真實和藝術地表達出這些東西,就必須依靠科學、先進的藝術手法和思想觀念,在這方面,傳統評書演義和章回小說顯然不能勝任。傳統小說起源於民間故事市井傳說,無論是表現手法還是現實與歷史認知起點都太低,就以四大名著為例,三國以事件帶動人物,對人物的刻畫流於臉譜化,從始至終性格沒有任何發展變化;水滸人物形象倒是生動了,但作為長篇小說,用的都是中國古典藝術中的散點透視,缺乏全局部署,整部小說更像是由無數箇中篇組成的小說集;西遊為了拼湊起八十一難,永遠在重複打怪升級。這些弊病是歷史的侷限,也是缺乏交流、融合、學習、借鑑的中國古典小說無法繞過的硬傷,因而,把古典小說拔得過高,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短視行為。

五四時打開國門之後,中國作家們接觸到了司湯達福樓拜巴爾扎克雨果,認識到了果戈裡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瞭解到了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不誇張地說,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下子開了眼,才發覺自己與別人差距是多大,才知道什麼才叫小說。簡略地說,小說根本不是講故事,而是在常人看不到說不出之處,開啟一場既真實又陌生的人生,每個讀者都可以把自己當成書中人物,跟著角色去認知社會,瞭解歷史,與他們同甘苦共命運,並由此燭照到自己的靈魂。

現代作家們對西方的學習是深入有效的,魯迅對於封建禮教和國民劣根性批判的力度與深度,是任何一本古典小說戲曲都無法相比的,沈從文對於具有超越時代、鄭智和階級的人性中永恆的東西的詩化描寫使得他的作品永不過時,蕭紅以女性洞幽悉隱的敏銳觸覺感受到了歷史變革期的女性心理歷程與命運轉折(小城三月)……這些東西,都是古典小說所未能呈現的。

打個未必恰當的比方,如果說中國古典小說是太極八卦,那麼中國現代小說就是散打,西方小說則是自由搏擊。與現代小說相比,古典小說招式酷炫卻打不到人,多數淪於茶餘飯後的消遣品,好看,但營養不夠。其實在《老殘遊記》之後,在民國時期,依然有大量章回小說誕生,其故事情節和敘述技巧未必低於同類古典小說,卻通通淹沒在歷史洪流中,被人們徹底遺忘。

雅俗共賞大概是絕大多數作家藝術家所追求的理想狀態,雖然限於人類先天智商、後天學習的差異,這種狀態只能是一個相對值,然而人類社會在不斷髮展進步,且不僅限於軍事科技,文學藝術也同樣如是,尤其是對於自身發展不健全、不完善的中國小說。所以小說的走向會越來越遠離故事情節的傳奇和曲折,而更趨向於對現實生活、生存命運、精神境遇的關注、梳理和探索,會越來越趨向於內宇宙的探幽發微,其藝術手段也會越來越精微細緻和多樣化,如果大眾的文藝鑑賞力一直停留在農業時代,文學藝術變得高深莫測、知音難覓是可以預見的。


瘞花秀士


這個不一定吧,頂尖的藝術品有雅俗共賞的,也有知音難覓的,不能太絕對。歷史上有一個規律就是,最頂尖的藝術品一般在他剛出來時往往知音難覓,但這種知音難覓會逐漸的因條件的不同,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頂尖的藝術品到了一定的階段,在一定的條件下會得到高人的賞識,能人的推薦,最後得到大眾的認可,從知音難覓走向雅俗共賞。 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只舉一個就是黃賓虹。

黃賓虹被李可染先生譽為山水畫300年來唯一人而已。他在世的時候,真正知道其價值的很少,完全可以說是知音難覓。 雖然有像傅雷這樣在當時就很有影響力的大文豪,就一直在挺他,說他的畫非常好,但是響應的人並不多。他作為傳統中國畫的最有力的繼承者,在82歲的時候才由傅雷專門籌集資金,為他辦了人生的第一個畫展。


我們都不知道當年的黃賓虹有多寂寞。據說在北京時有朋友去拜訪,他拿出畫作給來的人看,沒想到人家看後說他的畫黑乎乎的不好看,不要他的畫。可能這樣的人到現在腸子都悔青了吧,可當時他的畫一般人就是完全不懂。 當然黃賓虹自己倒是很自信。他曾給學生說五十年後把我畫拿出來裝裱一下,估計那時候有人能看懂。他把希望寄託於時間,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會給他的作品一個肯定的說法。 果然,黃賓虹在上世紀末引發了人們的關注,相隔的時間也就是50年左右。當年黃賓虹的作品是知音難覓,而現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有太多人知道黃賓虹的作品,所以他的作品不再是知音難覓,變成了雅俗共賞了。他的一幅畫拍賣了三個多億,成了眾人皆知雅俗共賞的明星畫家。

搞藝術的人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不能老是想著成名成家,尤其是在當今浮躁的社會,更是要靜下心來,紮紮實實的學習、研究、思考、創作,不要去討好市場,更不要去迎合大眾,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樣你才有可能創作出頂尖的藝術作品!


高培書畫琴


反對題主所說的“沒有標準答案”。

標準答案是有的,絕大部分其實是知音難尋的狀態。即使有所謂雅俗共賞的存在,也只是在俗人中達到能被接受的程度而已,但受歡迎程度仍然無法和大俗作品抗衡。

即使沒有藝術造詣,普通人接受的教育已經足夠認識到大量的頂尖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但是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主動去看雨果莎士比亞的書,讀尼采黑格爾的思想,欣賞梵高的畫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大量被藝術界奉為“頂尖”藝術品的東西,在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幾乎連接觸的可能性都沒有——但更多地不是人們不認識,而是不願意主動去接受。看看漫畫,網文,聽聽流行歌,比這些東西輕鬆愉快多了。

而且更可怕的是,普通人中一直存在一些不太好的觀念,致力於顛覆千百年來藝術所傳承的人類智慧。比如“藝術沒有好壞之分”,那是不是我往琴上踩一腳就和貝多芬沒有好壞之分了?包括下面有些答案也透露著這樣的想法。

但回過頭來說,雅俗共賞的作品也是少量存在的。比如《百年孤獨》這類幽默風趣的小說就很容易被沒有文學造詣的普通讀者接受。

但為什麼我們要分雅俗呢?因為藝術工作者在長期的藝術學習中,審美體驗的進步速度是高於沒有學過的普通人的。 也許普通人都不會喜歡聽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但我們當代的許多音樂作品正受著他的影響,沒有他自然也沒有現在這些作品。若是把一切都交給民粹主義,人民喜歡的就是好的,那隻會得到焚書坑儒的結果——別忘記建國60年代我們就是這樣過來的。


兔老闆


確實沒有固定的統一答案。

就如《楚辭》中的宋玉對楚王問,雖然有些神乎其神、玄乎其玄,但確有深意: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這種曲高和寡的現象,就足以說明頂尖的音樂藝術作品愈發晦澀難懂,也就難覓知音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俞伯牙、鍾子期的故事:一個官員和一名樵夫,之所以留下了千古佳話,就是因了音樂的關係,伯牙撫琴,子期激賞,為我們後世留下了高山流水的高妙組合,可謂是琴瑟和鳴、鸞珮錚淙。伯牙摔琴謝知音,也讓我們感到知音難再的巨大缺憾和無奈。

但終歸是傳說。而且古人借曲風抒情懷也很常見,尤其是孤高絕傲之時,更是希求得到響應和回聲,但難點也同時出現,就是一般同儕很難聽懂其中深意,儘管有的故作高深在搖頭晃腦、得意忘形,其實並不能說出其中的奧義和佳妙——正所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但現在和古時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現在都講求快節奏、大分貝、緊頻率,近似於快餐的佐料式擊賞,人們忙於無形的東奔西走、衣食住行,也不再能靜下心來聽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了,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搞一些喜聞樂見的大眾藝術門類派別來愉悅受眾,正在其時也。

個人以為,最好的藝術作品不再應該曲高和寡、獨處高丘,而是要真的做到雅、俗共賞,就如我們特別熟悉和鍾愛的梁祝一樣,走進千家萬戶,走進百姓心中。

惟大雅共大俗,方能深入內心,進而殊途同歸、走向巔峰。


龍吟148119260


我以為,在這裡,首先應該釐清一個什麼是頂尖作品的概念問題。當然,可能每一個人心中對頂尖作品的認知不同,看法不同。因為頂尖的作品太多,有的雅俗共賞,有的難以理喻,不好理解,所以就會有知音難覓之特點。


所謂頂尖的藝術作品,必然有它的時代性與藝術家的觀念及生命認知,還應考慮它環境的因素與所處時代的政治大背景。就如姜文的電影,是給懂得人看得,是站在未來的立場看現在的,而不是站在現在的立場看民國的,所以他的“民國三部曲”,就顯得曲高和寡,致使大部分觀眾把它當熱鬧看,而無法懂得他的表達。但是,如果能對整個現時代的大背景及暗黑予以理解,自然就會洞悉他電影的生命內涵。


而頂尖作品,既是表達觀念的,也是表現生命的,更是彰顯靈魂的。頂尖的作品,一般包涵著人的部分,你能從作品中看到大大的“人”字,在畫面熠熠閃光。但頂尖的作品,不一定是曲高和寡的,就如波奇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春》,或者拉斐爾“聖母子系列”,或其他優秀畫家的作品,都有著雅俗共賞的成份在裡面,只要你懂一些畫的背景,你就能明白畫家所要說的“話”。但有些畫是曲高和寡的,就如超現實主義、未來派、立體派或其他具有觀念性畫家的作品,都是站在另外一個時空表現畫面主題的,因之這些作品的畫意惹人猜量,需要費許多心力去研究探討,或許都無法理解其畫面的含義。或許畫家說出自己的創作意圖和想要表達的東西,但卻不一定準確。因為藝術家在某些技巧性的方面,自是有著自己的獨特認知與語言表述,但在一些觀念性問題上,不一定能完整的概述出他自己的需要。就如達利的畫,對夢境或者說對靈魂深處那難以釋懷記憶的描述,讓人費解。又如米羅,他以點線面交織的具有理性感覺的極端抽象,是沒法解釋的,也沒有必要解釋的。



昊愚堂夜畫


題主出題籠絡,並描述可以各抒已見,沒有標準的答案。

筆者對除文字以外的,藝術表現形式缺少研究和理解。今天硬著頭皮來獻醜,只為了感謝題主的信任。

當前對於藝術的理解,眾說紛紜。筆者認為主要應該包括:文字、繪畫、音樂、舞蹈、戲劇、影視、曲藝、雕塑和建築等多種表現形式。


我選擇比較熟悉的文字藝術,來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在文字的表現藝術裡,又分小說、詩詞、散文、雜文,評論、影視劇本,報告文學和書法等。

一篇頂尖的文字作品,是雅俗共賞,知音好找的。因為對於這種表現形式,人們在讀書的時候,就有過一些接觸,比如文學方面的作品。李白、杜甫、羅貫中、魯迅、老舍和茅盾等文學大師的經典文學。都有過,或多或少解觸和學習。

進入社會以後也有一些機會,加深了對這種文學表現形式的理解。沒有聽說,有多少人是看不懂,這些文學巨匠的頂尖作品的。

還有音樂、電影和曲藝這三種藝術表現形式。絕大多數的好作品,都是人們經常能在生活中看到、聽到的。因為它們的內容絕大多數都是通俗易懂的。因為內容精彩,寓教於樂;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所以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有些普通大眾很少,能瞭解的藝術表現形式,因為專業性太強,生澀難懂,人們也很少能深入地瞭解它們。而顯得這些頂尖的藝術作品,是知音難尋。

比如繪畫、戲劇、雕塑和建築(我沒有歧視的意思)。筆者所說的繪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那樣人物畫、動植物畫。而是象國外那些十九世紀以前的,藝術大師所創作出來的作品,說是什麼抽象派的那些油畫什麼的。

還有雕塑和建築兩種藝術形式,專業性太強了。不具有豐富的專門知識,是很難理解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深刻內涵的。

筆者對那些頂尖的專門藝術作品,缺少必要的專業知識和了解。不懂得怎麼去欣賞這些頂尖的藝術作品,又不想跟有些人那樣的,人云亦云的;只能對它們失去了興趣。

以筆者淺薄的藝術見識,和一知半解的藝術素養。從以上的幾種分析中,我認為:對於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因為用了通俗易懂的表現手法,受到了人們的喜愛;是知音好找的。

自己私下裡想:既然是給人們欣賞的,那些頂尖的藝術作品,還是雅俗共賞的實在。所以才能被普通的人民群眾接受和喜愛。

(終於艱難地完成了這一道題,怕是又要挨噴了。題主真是害了我…)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喜歡關注社會、民生、農村和家庭情感等問題。非常願意和朋友們,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歡迎感興趣的朋友,來關注並參與互動;感謝你的支持。]


忘不掉的是過去一


不管大家懂不懂人體藝術,哼哼哈哈的觀賞,還要指指點點,放大瞳孔,來觀賞人體藝術展這就是雅俗共享。


我們的古代畫,融入詩歌等,與畫一體,令人回味無窮。西樓望月幾回圓?尋覓知音自古難。狗肉朋友滿大街,最是難遇知心人。人生能有一個知音知己,足矣。

所以,頂尖的藝術作品在我們這裡,是知音難尋。 雅俗共賞是歐洲的人體藝術,就是裸體畫,誰都一看就知道,還非得說成是藝術。耍流氓耍的理直氣壯啊。



中國古代繪畫首先是筆墨、線條的藝術,正是筆力、用墨和線條造就了中國畫獨特的氣韻和每個畫家不同的風格。


在寫實基礎上,並融詩、書、畫、印於一體。 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表現手法靈活、自由。 通過作品,給世人展現著華夏民族的高尚文明和文化自信心。


人體繪畫起源於古希臘,中世紀之前處於矇昧的西方人,特別崇拜人體包括人的生殖特徵,後來通過繪畫雕朔的形式表現出來。 西方文藝復興的思想來源於中國文化。由於東學西漸,西方人有一小部分睡醒了過來。如果沒有中國文化做武器,他們缺乏反抗推翻教皇的力量和勇氣。

西方的藝術家們, 達芬奇,拉斐爾、提香、魯本斯等小淫蟲們,把藝術活生生給搞成低俗無聊的裸體畫了,文藝復興就是一把小淫蟲們畫女性裸體的盛宴,無不顯示著他們文明的貧瘠。



華夏盛世,正在歸來,有你,有他,有每一箇中國人。不洋不興是過去式了。文化自信,從己做起。原創不易,謝謝支持轉載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