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人是不是很善戰?

時代畫報週刊


漢族人不僅善戰而且比一般農耕民族更善戰!

一句話概括,如果漢民族不善戰,那960萬平方公里是充話費送的嗎?

一,我們的土地從何而來?

1,商朝時期,華夏族的國家範圍主要侷限在河南北部一小塊地方。到周朝時,周朝的諸侯國直接到達了北到海河,南到長江。周朝衰落後,諸侯國更是吊打邊疆少數民族,讓他們心甘情願認爸爸!

北疆的匈奴,南疆的百越無不自認是華夏民族旁系子孫,這種不約而同的認同感,正是建立在中原民族強大的戰鬥力基礎上的 。

2,秦朝的土地面積達到340萬平方公里。這是什麼概念?空前絕後的大帝國!稍前的亞歷山大帝國領土550萬(水分很大),沒有有效管理,而且總壽命才13年。後來的羅馬帝國,極盛時期領土590萬平方公里,可是內部分裂始終如一。

秦朝到清朝的大一統傳統,建立在強大的中央集團軍基礎上,沒有這個暴力機器,一切帝國都只是泡影。

3,中原王朝中武功吉盛的是漢唐元清四朝,尤其是清朝,早期直接控制的土地達到1309平方公里,這是農業社會能夠達到的統治極限。清朝在邊疆實現的改土歸流戍邊屯墾,是我國現有領土的基礎。

每個王朝的建立都伴隨著殺戮,拋開近代史不談,清朝是從經濟政治軍事各方面更像理想中的中原王朝。

二,為什麼農業社會的中華帝國這麼強大?

1,農業社會,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數。

農業社會的戰爭,說白了是一群人拿著簡陋的武器互相沖殺,武器和謀略是次要,而人數是主要。

要保障一大群人參與危險的戰爭,兩個至關重要,一個是人群的組織,一個是人群的吃飯問題。認識到這一點,你就知道土地革命的偉大力量了。

為什麼漢民族總是被少數民族吊打?不是因為漢民族武功不強,而是組織不得力。首先少數民族環境惡劣,孱弱的人活不下來,能誇上馬背的都是一等一的強壯。漢民族人口基數大,選拔戰士就是技術活,選出來還要組織起來,更是有難度。所以,只要有一個有效組織,漢民族無懼一切戰爭。

典型例子是,五胡亂華,大量漢人逃到南方,逃亡這組成了北府軍,北府軍在劉裕的組織下吊打北方各民族,差點完成由南到北的大一統。

2,我國的外部地形決定了大一統不難,超出這個體系很難。

我們國家的領土主體在秦朝早已確定,秦朝疆域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和4000米等高線基本上是農業社會無法逾越的障礙。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讓我們一直誤以為天下就這麼大,統一中國就是統治全世界。

反觀西方,每次動輒要征服全世界,最後領土達到500平方公里就出現帝國崩潰。我們2000年一直走下前面。

不過這也造成了我們對外聯繫的動力不足,2000年,只有明成祖朱棣七次下西洋成為亞太共主,其他大部分皇帝侷限在小小的中華文化圈自稱“天朝上國”沾沾自喜。

3,我國的內部自然災害決定了,必須有一個大一統王朝來劫富濟貧。

小的說,我們的黃河總是氾濫,沒有大一統的王朝來治水,以鄰為壑最終會大家都遭殃、

大了說,我們國家境內自然災害頻繁,需要經常性從無災害的富裕地區調集物資進行補貼災區。這是大一統王朝建立的基本動機和統治基本思路。

珍惜老祖宗給留下的土地,節約利用每一寸土地,這是我們現在最應該做的!


歷史知事


有網友問:漢族人是不是很善戰?其實,實事求是說,漢人不算全民善戰,但是因為人口基數大,卻總能挑選出足夠善戰的兵將。為什麼說不是全民善戰呢?因為,漢人是農業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實現了一日兩餐,定時吃飯。

而且善於種菜,通過豆腐等食品獲得植物性蛋白質,為此,在古代漢族小孩的夭折率是非常低的(當然相對現在的醫療環境,當年夭折率還是很高的),小孩成活率高,人口就多,但是,同時,就無法保證每一個孩子都是身體素質非常好。

因為,我們的定居生活,農業生產,蔬菜的種植,可以讓身體比較弱的孩子也可以長大。但是在蒙古民族就無法做到這一點,在古代處於蒙古高原,在沒有棉衣的時代,在零下30°,40°,缺乏食品,缺乏取暖設備的蒙古高原,嬰幼兒的夭折率,體弱者的死亡率都是非常高的。

這樣的結果就是,能夠活下來的蒙古人都是身強力壯的人,但是缺點就是人口太少了。成吉思汗的時代蒙古人有100萬人口,到了清末也不過是200多萬人口,700多年人口才增長一倍,主要還是東蒙進入半定居以後,才實現的人口增長。

而漢人到清末人口增長了起碼4倍,已經到了4億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在人口達到4億的時候,總是可以挑選出很多能打仗的士兵,在北洋時代,關內輕易就可以建立100多萬近代化軍隊,外蒙才建立起幾千人的近代化部隊。戰鬥力差距何止千倍?

因此,我們會發現,中國曆朝歷代的版圖,從夏朝到現在,是擴大了幾十倍以上的。因為,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建立一支戰鬥力過得去的軍團,並且長期在新控制區駐紮,生活和繁衍生息。

說起來,歐洲人都很能打,一堆的戰鬥民族,但是仔細想想歐洲從羅馬帝國開始一直到十字軍東征,上千年都無法控制一個耶路撒冷,一個小亞細亞地區,就更別說整個中東地區和北非了。而我們把古代所有的邊疆區早就都變成了一個大家庭。

因此,善戰,不單單是說個人武力,是不是個人很驍勇。印度的錫克人,尼泊爾的廓爾喀人都號稱是能征善戰,號稱男性最喜歡軍旅生活。但是,錫克人在印度,廓爾喀人在尼泊爾都只是偏居一偶而已,上千年,也沒有打下來或者說控制住任何地盤。

真正的戰鬥力是什麼呢?首先有一支能打仗的部隊,其次,還要有管理和控制新佔領區的能力。否則打了丟,丟了打,到頭一場空,就好像德國這些國家一樣,現在混的還沒有一戰爆發前的國土大,有什麼意思?

如果單純說戰鬥力,而真正決定戰鬥力的基礎則是訓練和組織,紀律。就如同日本人在甲午戰爭說的那樣,清軍射擊技術拙劣,其子彈多從頭上通過,達到很遠的距離逼近並且亮出刺刀的時候,清軍每次都轉入崩潰,無一例外。

而英國訓練的中國軍團,當時英國人說,他們是。這些士兵們表現得完全像一個老兵……而且他們的群射技術非常好,槍槍命中目標,冷靜得如同在打靶場練習射擊時一樣。所以蒙哥馬利說,沒有不會打仗的兵;只有不會領兵的將領


深度軍事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漢族人是不是善戰呢?

在很多人的眼裡,漢族人是不善戰的。我曾經美國的悟空問答quora上看到有一個人問,假如亞歷山大來到了中國會怎麼樣?

有一個人回答說,假如亞歷山大大帝來到了中國也會輸,雖然他面對的是戰鬥力最弱的漢族人的統治時期。

可見,不僅是國內,在國外也有很多人認為漢族人的戰鬥力是不行的。

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這要看用什麼樣的標準去評價。如果你去專門看一下漢族人在歷史上的戰敗經歷,會讓你大跌眼鏡。

比如宋朝時期,被金國人打得大敗的遼軍殘兵,竟然殺的號稱精銳的宋朝西路軍抱頭鼠竄,明朝末年滿清八旗在關內如入無人之境。

漢族人的這些戰例給人一種戰鬥力低下的印象。

但是漢族人更多的還是他的輝煌期。

比如說,漢朝自武帝之後,對匈奴人的作戰,就已經能夠主動攻擊到匈奴人腹地給予其毀滅性的打擊。即便是在漢末時期,外部勢力也很難與當時的軍閥對抗。曹操、董卓、呂布、馬超、公孫瓚,這些在漢末大大小小的軍閥,都曾經打敗過周邊的少數民族。

即便到東晉時期被組織起來的北府兵,在面對十倍於己的前秦面前,仍然將其擊敗。

隋唐和明朝,大部分期間對周邊都保有絕對的軍事優勢。

可見漢族人的戰鬥力還是蠻強的。

之所以被認為漢族戰鬥力低無非是兩個原因:

1,勝利太多,所以失敗就顯得極為顯眼。這就是所謂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2,近代以來的國家衰弱讓很多人自卑,於是把這一切歸咎於祖宗無能上。

今天,中華民族走在偉大復興的路上,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已經逐漸迴歸,相信以後不管國內還是國外,質疑的聲音會越來越少!


歷史風暴


漢民族不但尚武,而且是尚武精神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民族!不過當代由於傳統文化的斷層,漢人還有沒有尚武精神就難說了。

為什麼說漢民族是一個尚武的民族呢?首先我們應該把國力的強弱與民族的尚武分開來講,因為這不是一個概念,國力的強弱除了需要民族有尚武精神之外,還需要優秀的領導人,強大的向心力,組織體系,資源調配等等方面。所以秦國很強大,很尚武,但是被滅的趙國楚國難道不尚武?當然也是尚武的,楚國人如果不尚武,項羽怎麼可能帶著兩萬楚軍去衝擊十幾萬的秦軍軍陣?

同樣的,民國時期國力確實很弱,但是要說民間不尚武,我看不但用血肉之軀抵抗日軍坦克的先烈不答應,那些鬍子響馬大概也不同意!

所以中國當代的歷史觀是很有問題的。如果說漢人是一個懦弱沒血性的民族,那麼被漢軍打得丟了河套平原與河西走廊的匈奴算什麼?“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班超帶著三十六人就平定西域,如果漢人是個懦弱民族,那西域各民族的臉要放哪裡?

中原王朝之所以國土面積限於農耕之地,是因為古代的交通條件下,力量投放實在有限!秦始皇征服南嶺要開通靈渠,就是這個原因,後勤跟不上。元清之所以面積大,是因為有大量的馬匹可以投放軍事力量!忽必烈征服大理,光行軍路上戰馬就死了四十萬匹,漢武帝在鼎盛時期,官方的軍馬也不過四十萬匹!何況元清兩代,最能打的軍隊也是漢軍,元清兩代的統治者雖然是少數民族,但都通過尊孔,把自己裝扮成漢族地主階級的代言人和利益維護者。宋明的滅亡,明是亡於內亂,整個組織體系已經散了,南宋滅亡的時候蒙古已經控制了大半個亞歐大陸了,國土和人口已經遠遠超過南宋了。說宋人沒血性,我看闊出和蒙哥也會不同意的。

另外宋明亡於外族,一方面是中央收回權力,導致地方調配資源的能力有限,而中央調配資源的效率又比較低的緣故,另一方面宋明兩代的社會結構轉向市民社會,民間的組織能力比遊牧民族的部落還要弱,所以中央政府一旦因為腐敗垮掉,民間就無法組織有效的力量對抗外族,這點與漢唐的社會結構很不同。所以一旦有強力的領袖,漢民族一樣打得外族哇哇叫!明初的捕魚兒海戰役,左宗棠的抬棺出徵收復新疆,新中國的朝鮮戰爭與對印對越反擊戰,都證明了漢人並不慫,只是某些歷史時期缺乏優秀的領袖人物。

至於修長城,就和現在以色列人修隔離牆,美國人在美墨邊境修隔離牆是一樣的。把修長城當做漢人不尚武的證據很可笑,其實古羅馬帝國也修過長城。

那為什麼漢人感覺都是被人欺負,很懦弱的樣子呢?金燦榮博士對這有論述,確實和儒家文化有關係,因為儒家一是要謙虛,二是要知恥,所以自己滅別人都是很低調的,自己被別人滅了那是不行的,是要臥薪嚐膽,國仇家恨,天天記掛的。結果時間長了總感覺歷史上都是被外人欺負一樣。而其他民族不一樣,天天吹噓自己的輝煌史,就搞得好像很厲害很輝煌的樣子。比如蒙古,除了成吉思汗時代,大部分時間都是被人打的;比如俄羅斯,公國時代別提,帝國時代莫斯科都被多次攻陷,日本就是千年烏龜,近代雄了一次,到現在國土上還駐著外國軍隊,印度歷史更別提,但印度人比中國人自信多了,甚至英國,其被外族征服的次數都遠遠超過漢民族!

所以中國人需要自信,少數民族不應該通過貶低漢民族來尋找自信,其實貶低對手也是貶低自己,漢民族弱了中國就弱了,中國弱了少數民族有什麼好處嗎就?不過當代的漢民族,由於傳統儒家思想的消亡,那種忠孝義勇,家國擔當,捨身取義,知恥而後勇的精神沒了,知識分子沒有了氣節,混社會的也不講義氣當先,義薄雲天,只有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血性確實消亡了。


東風一起千帆動


一個文明一個民族,從他誕生之日起,他的基本特徵,性格就都定下來了,而不是先天就是那樣的,這主要取決於他開始所處的地理環境。中華文明產生於世界東方的一塊平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原大地。散落在那裡或者周邊的部族隨著時間的發展,對地域和其他部族都慢慢變的熟悉,知曉彼此之後就必須爭鬥,這是必然。因為有個大平原,這個大平原就好比一個決鬥場,彼此沒有被地理分割的很清晰,為了食物,資源,地盤等因素就肯定要爭鬥。比如把兩隻蛐蛐放一個容器裡,它們就得鬥,隔開就不鬥了,一個道理。

在原始社會,部族之間的強弱主要以人口來決定,因為那時候科技,文化,制度等等還不發達,人是最原始最根本的力量。因為人口是靠女人來生育的,所以那時候社會自然就是母系社會。那時候的女神叫女媧,音同女蛙,因為青蛙生的多,所以崇拜青蛙,人的孩子叫娃娃。人口不斷積累,而且始終保持一個相對較大的基數來維持部族的實力,包括以後的幾千年我們民族一直在經歷大規模,大集團,長期的作戰,所以在戰法,兵法,指揮等作戰經驗和作戰意識上我們是最強的。為了支撐強大的人口,所以飲食文化也很發達,這些都是我們民族人口多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態和因素。部族之間不斷的鬥爭的結果是什麼:統一。這是必然的,在大平原上的不斷爭鬥的結果一定會出現一個最強大的部族,然後吞併其他部族實現統一,所以就有了黃帝統一部落,秦始皇統一六國,形成了民族的基本形態和範圍,產生了東方最偉大最核心的文明,這個文明就像一個黑洞,逐漸同化吸收周邊人口和土地,匯聚各種文化民族,大家和諧統一,逐漸形成了現在中國的概念。

所以中華文明最原始最基本的特徵就是:“聚,和”。聚就是匯聚,聚集;和就是和諧,中庸。

我們喜歡聚,比如家庭聚,同學聚,朋友聚,同事聚,對朋友也常說:有空聚聚啊!因為我們的民族本來就是聚的結果。我們也講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對,聚在一起就要和諧,和就是和諧,否則聚就變得沒意義,大家都極端,太過於講獨立和自由自我就很容易分裂,就違背了聚的初衷。那怎麼才能和諧呢,就是中庸之道。不要什麼事都走極端,分彼此,取兩頭的中間部分,找到平衡點,不就和諧了嗎,不就中了嗎,所以河南人說的那個中就這意思,就是平衡了,和諧了,中了,可以了,所以叫中國。我們的社會還有個泛家庭概念,社會上的人我們也叫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當兵的是子弟兵,同級單位之間是兄弟單位,我們的社會就是一個大家庭,大集體,四海之內皆兄弟嗎。每個人都是集體的一份子,都是家庭成員,集體的利益就是個人的利益,大家和小家的關係,家庭和諧美滿,個人也就幸福安康。當集體利益跟個人利益矛盾時,以集體利益為重,所以我們講對集體的奉獻精神,每個個體都為集體盡心盡責,我們的集體才能強大。所以我們把集體放在前面,個體放在後面。對集體做出貢獻的人,也是我們最歡迎的人,一條臭魚攪和一鍋腥的人是我們最討厭的人。在國家層面,我們的底線是不能把國土人民分離,最大的意願是祖國統一,各族人民大團結。家國,國家在我們文化裡這倆詞是都存在且成立的,而且在我們的文化裡有比國更大的概念叫: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更是超過了國家的範疇,屹立於世界。

從地理講,東西南這三個方向幾乎都是天然屏障,西面是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東邊南邊都是海,只有北方是大開口,所以自古我們受到的侵略來自北方較多也較強,匈奴,突厥等。當年如果不是大山脈的阻擋,亞歷山大都可能從西邊打進中國(當然,也有可能中國向西打過去)。由於近代航海技術等科技的發展,東方海上才來了威脅。這個碗式的地理孕育了中華文明,又給了我們很好的保護,同時這裡地理地貌又很複雜,南北溫差跨度大,耕地資源少,人口多,所以自古我們是多樣化的農耕文明,只有這樣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中華地理成就了我們勤勞勇敢,堅韌不屈,敢打敢拼,喜歡安居樂業同時又包容開放的性格。

“聚,和”產生的大集體有他的優點,就是整體實力強,團結,管理組織能力強,思維更多元化,走中庸和諧之路,各族同胞和諧共處,更注重集體,有大我和小我之分。因為我們吸收了更多的文化所以更包容;因為我們是同一個民族有共同的文化所以更凝聚;因為地理沒有給我們最優厚的資源所以更勤奮;因為我們是在大平原鬥爭統一的結果所以我們人口大,分佈廣,文化也多元化;又因為我們多災多難所以又更堅韌。這些都是中華文明的特徵,也是我們的優勢,我們正是憑著這個優勢保持了文明的延續和發展

那西方文明(和中華文明同為人類目前最大的兩個文明)是什麼樣的呢?他們為什麼注重獨立,自由,民主呢?早期的歐洲恨不得一個村一個國家,被稱為野蠻人族,因為歐洲大部分是山區,人們被零散的分佈於山區,以山為界,和諧相處,爭鬥意願不強。因為山區土地,食物,水等資源短缺,也不利於大規模的農耕,不足矣維持很大的人口,所以人口也少。他們所謂的戰爭無非就是搶食物,搶資源,張家長李家短的一些理由,戰爭的規模,形式,技術含量也無法跟平原戰爭相提並論,但是對外來的入侵和利益他們又能聯合團結,共同抵禦敵人,共同搶奪資源財富,這種組合模式自然就注重自由,獨立,又能聯合團結,不喜歡被捆綁,不喜歡被管理,長期處於一種相對懶散,獨立,自由,原始,思維單一的狀態,自然就不可能有統一,那時候叫部落聯盟,這也是現代西方的基本形態-聯合體形態,比如歐洲各國同屬歐盟。

日耳曼和蒙古匈奴是早期兩大蠻族,匈奴比較悲劇的地方是他的鄰居是中國,最終被中國打敗,同化的同化,逃跑的逃跑,但是日耳曼就不同了,他的鄰居是希臘和西羅馬,比中國好對付的多。於是他們有了三次文明的跳躍,一次是打敗並繼承了希臘文明,一次是打敗並繼承了西羅馬帝國文明(所以你看,歐洲歷史就是野蠻戰勝文明的歷史,東方歷史是文明戰勝野蠻的歷史),使他們從相對原始的狀態跳躍式的成長為相對文明的狀態,跳躍的太快扯著蛋了,所以用1000年來消化文明,這就是後來1000年的黑暗的中世紀。後來的文化復興和工業革命使他們又跳躍了一次,三次文明跳躍跳到了人類的第一梯隊,所以他們的思維也更跳躍,也就是我們說的創新思維比較活躍。雖然經過了3次跳躍,但是本性沒怎麼變,依然追求獨立自由民主,特別是在經歷了黑暗的中世紀以後,在被宗教統治者壓迫關閉了1000年以後,這種意願更加強烈。而且因為跳躍的有點多,所以文明積累不連續,不紮實。

其實我們文明也實現了一次跳躍,就是新中國的建立,包括改革開放,是中國借鑑學習了西方文明之後實現的。改革開放是中華文明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層面最廣的一次融入外文明,也可以說是被同化(只是表面,內核還是我們自己的),但結果是好的,使中華文明如虎添翼。但是我們的跳躍不是侵略來的,是被侵略來的,這是東西方文明第一次直接對抗,結果我們敗了,但是並沒有像希臘,羅馬那樣滅亡,就像當年也曾被匈奴打敗,但是最終學習了匈奴戰勝了匈奴一樣。在經歷了痛苦的蛻變之後我們實現了文明的跳躍(我們從來都是被動的……所以我們是黑洞,黑洞,黑洞),世界每次文明的跳躍都會產生一個影響深遠的帝國,這次也不例外。

現在來看,我們的文明跟西方文明比,我們講聚,他們講分,我們講和,他們講獨。我們以和為本,他們獨為本。我們看重集體,他們看重個體。我們講究集體的繁榮與和諧,他們注重個體的能力和素質。在中國找工作都要求有集體榮譽感,有團隊合作精神,哪怕個人能力再強,不團結同事,特立獨行集體是不喜歡你的。當然集體好了個體也不會差;西方比較重視個體能力的培養和鍛鍊和個體的成績,思維也更跳躍,不喜歡循規蹈矩的做事,所以諾貝爾得主多(其實諾貝爾獎本身就是他們思維的產物,中國改革開放那麼大成就有誰來給個獎唄),他們把民主自由獨立看的更重要,而我們更注重集體之下的自由民主,所以我們叫國泰民安,我們的教育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式的傳統教育方式,因為我們的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不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步步艱難走過來的,所以我們習慣按部就班,步步為營,喜歡打基礎,我們相信欲速則不達,一旦基礎打好了,成就要比他們大的多,紮實的多,這是我們不同的地方。我們先講集體,再講個人,個人必須服從集體,而且成績都是通過深入紮實系統的學習才能得到,所以不同文明,標準不同而已。從現在世界地圖上也能看出來,歐洲的中心碎塊化,越邊緣塊越大,我們正好相反,中華大地最大塊,周邊碎塊化。所以兩種文明有根本的區別,不能對換,只能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但現實是,我們取了他們的長,補了我們的短,而他們呢?

所以,中西方文明的價值觀,思維,包括文明的產生條件等全不同,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對立的。然而近幾百年,西方文明領先於人類,在加上他們主動刻意的推銷他們的意識,所以西方思維,價值觀活躍於全世界,是先進文明的象徵。但是,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東方文明的思維越來越被重視,因為東方取得了偉大的成績,有成績才有資格說話,但是這明顯跟西方思維懟上了。各種層級的矛盾,各種利益的瓜葛,甚至拉屎都有東西方之爭,是坐著拉好還是蹲著拉好,所以我說矛盾的根源其實是文明的對立,看清文明的本質,矛盾自然就清晰了。當然我也知道,不管東西方哪一個,更應該融合的看問題,互相借鑑,互相學習,合作共贏,不能非此即彼,不能二元思維,就像東方文明現在已經融入了很多西方文明的內容一樣(其實是被同化了),但是,表面的東西可以融合,根上的問題不好解決,所以一山不容二虎,老大隻能一個,所以矛盾會依然存在,鬥爭依然存在,就看最現代的文明是不是足矣融化矛盾,開拓未來。


youfon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7deb0007fd4ef1802eda\

有書快看


漢族善不善戰先放一邊。漢族的一個特徵是:不好戰。典型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是人若犯我,極有可能是:雖遠必誅!

對比一下:匈奴初起時,李牧打匈奴,沒敗過,蒙恬打匈奴,擊潰匈奴北撤千里。中間除了漢高祖和匈奴交手失利,一方面國力還沒有恢復,另一方面也是中了匈奴的詭計才有白馬被圍的苦果。經過文景的休養生息,武帝時期可是把匈奴打的慘不忍睹。以至於一部分匈奴投降,一部分去歐洲禍害了。匈奴王阿提拉是比成吉思汗更早禍害歐洲的上帝之鞭。匈奴人,是漢族與歐洲都有過的交戰記錄的對手,分析認為,漢族不比匈奴差到那裡,同樣,漢族不比歐洲人差到那裡去。

對比蒙古人。成吉思汗及其後人肆虐中東和歐洲,基本上屬於吊打一切對手。基本上是幾年幹掉一批對手。滅宋,可是幾代大汗幾十年的成果。可別忘記了,那個時候的蒙古裡面除了蒙古人,色目人,也有北方的漢人,甚至漢人還是先鋒主力。後面明朝打蒙古,蒙古蹦了幾下也是扛不住主動求和,三娘子主動要求互市,說明明朝時蒙古已經打不動漢人了。清朝時蒙古多次叛亂,除早期是滿八旗打主力,後期基本上都是漢人打主力。你還能說漢人不善戰嗎?

同樣,對比阿拉伯人。唐朝時恆羅斯一戰,阿拉伯人人多勢眾數倍於唐軍,並且還有內奸幫忙,才打敗了唐軍。但是隻此一戰,再也不見阿拉伯人主動來挑釁中華民族,說明那一戰,至少讓阿拉伯人看到挑戰漢族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至少,不見得比阿拉伯人差那裡。阿拉伯和歐洲死磕幾百年,雙方基本上不分上下。但是阿拉伯人就不主動招惹中原王朝,說明在當時阿拉伯人心裡,漢人比歐洲人還要厲害。

唯一讓中國人接受不了的人近代鴉片戰爭時期。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一個說法,守財奴道光初期的時候發現打戰耗的錢太多了,肉疼的要死,一合計,認輸的賠款比接著打要划算的不知道多少倍的時候,這扣鬼是直接大方求和賠款。如果這一說法是真的話,那麼非不能戰,而是沒錢戰了。別忘了三元里抗英,關天培死戰。漢族人不怕戰,但是如果領導說不打了,下面忠君的臣子們敢不聽命嗎?

漢族人是接受儒家思想薰陶的,講究先禮後兵。能動嘴的就不動手,歐洲阿拉伯都是喜歡簡單暴力的,有事是先動手,收拾完了再說,至於講不講道理,估計要看心情了吧。

所以,我的看法是漢族人不是不善戰,只不過不好戰罷了。真來勁了,前有唐朝那誰一個人滅了天竺一個國,後有解放軍打日本,打美帝,打印度,打越南。論打戰,中國人怕過誰,豬腦子不聽勸,那就打成豬腦袋再講道理也是可以的。

一點拙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贊關注,互相交流。


男人不說難


漢族人不好戰,但是善戰。

從當初只有黃河流域的幾個部落,到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難道是我們先祖打獵的時候額外贈送的?

好戰跟善戰是兩回事,相對於善戰,那種不服就乾的品性更容易在我們心裡留下印記,為何會質疑漢族人是不是很善戰,主要是在歷史上北方的遊牧民族經常是縱馬南侵,不管是大一統的秦始皇還是漢武帝,唐宗宋祖,似乎都沒有特別的方法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總是猶如北方的嚴寒在中原王朝衰弱的時候大舉入侵,幾乎每個朝代都是這樣,這樣就給我們留下一個印象就是漢人很弱,但是吧每個中原王朝建立後都有達到鼎盛的時期,而領土面積則會一步步的擴大。

善不善戰舉幾個例子吧。

1、秦統一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蒙恬曾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

2、漢武帝時期,匈奴僅直接被衛青、霍去病大軍斬、俘就達20餘萬,牲畜損失不計其數,加上境內人民為逃避漢軍深入窮剿導致離散、飢餓、在逃亡遷徙中死亡、失蹤的,其數無慮數十萬。從此匈奴“漠南無王庭”,統治集團再也沒能回到漠南。

3、唐朝時中國人的帝國越過了蔥嶺最西到達裡海,和當時想要稱霸的大食(阿拉伯薩拉森帝國)抗衡 征服了當時最強大的草原部落突厥人(東西突厥橫跨中亞蒙古高原) 滅掉並耗死了當時很多地區性大國,如高句麗、吐谷渾、吐蕃、南詔、渤海....當時幾乎所有亞洲國家和世界重要大國都向大唐稱臣,波斯帝國甚至主動要求中國的保護,後來的大食也頻頻遣使入貢,連遠在地中海的拜占庭帝國也向大唐納貢。

4、明朝洪武20年,明軍越過長城,2月明軍輕騎雪夜奔馳,偷襲元軍大寨。6月乘勝追擊,在蒙古捕魚兒海,大敗元軍,俘虜元朝皇帝的次子地保奴,妃子等64人,太子必裡禿,妃子,公主等59人,代王達裡麻,平章八蘭等官員2994人,軍士百姓77037人。蒙古從此一蹶不振,分成韃靼,瓦刺,兀良哈等3大部。

那麼,為何會有漢族不善戰呢?一方面是被鞭子抽過的傷痛更會讓人記憶深刻,近代被西方列強蹂躪的歷史太長久了,從清朝末期到1949年之後還有。還有就是

漢人骨子裡就有世界第一的追求,在網上看新聞你會發現我們幾乎只跟世界第一第二對比,就是隻跟美國對比,我們的目光只盯著美國,很少有對英法國家的注意。

取得的成績容易遺忘,但是傷痛卻經常會被回想起來,因為它很疼。


你懂得zyt9573


宋之後漢人善戰不好戰不喜戰,宋之前漢人是善戰好戰而不喜戰。少數民族是喜戰不善戰帶那麼點好戰骨子裡是不好戰。很多人以漢人修長城為依據作為漢人不善戰的理由是以小見大不顧事實,屬於槓精和喜歡強權奴役別人或者被強權奴役的奴才性格。漢人善戰好戰不喜戰善於生產善於創造生活空間創造生活價值。漢人善戰好戰是因為他們善於創造,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鞏固和守衛,而古代農業社會北方草原不適合耕種,牧羊牧馬創造的價值有限。所以漢人基本都是戰有北方部分地區用於養馬作為軍備,和作為戰略緩衝地帶然後建長城作為鞏固邊疆的手段來更好的鞏固。如果過大面積的佔有和過深的去統治草原地域,那麼需要有力的後勤,古代北方草原可用資源匱乏,而且北方草原民眾沒有固定居住場所,如果沒有有力的後勤即使軍隊通過搶也很難保證軍隊縱深到草原之後軍糧等軍需,仗打起來需要消耗很大的經濟,然後佔領之後,這些土地又不適合耕種,無法最大化利用起來發展經濟,來彌補戰爭的損失,最後得不償失,連戰爭帶來的經濟消耗都沒有辦法彌補再加上佔用之後的管理費用又需要一筆龐大的開支,等於是虧本生意,沒有那麼大面積開打的價值。而北方少數民族是因為不善於生產不善於創造生活空間創造生活價值,而且所處地域資源匱乏,為了更好的生活下去不得不去通過戰爭掠奪,而漢人佔用的地域資源豐富,漢人手上有他們需要的生活物資。他們通過打可以獲得這些來以戰養戰,還能改善生活,而且他們本身就不善於創造也不善戰。所以選擇打到哪裡就是對平民來一場大面積屠殺清洗,其實本質是土匪習氣,慢慢養成了喜戰的性格。他們不喜戰就沒有辦法更好的生活。但是他們並不是善戰也不屬於好戰。北方少數民族每次對漢人的大規模戰爭都是因為漢人政權內部存在矛盾和不穩定因素難以控制,乘機發動。當漢人內部團結他們就只能躲在草原通過掠奪其他草原部落來更好的生存,然後各部落之間殘殺來更好生活。當漢人矛盾在可控範圍他們就只敢冒險在邊界掠奪或者等商隊進入草原掠奪路過的商隊。這種有土匪性質的做法,乘人之危,打到哪裡搶到哪裡,打到哪裡殺到哪裡,打完殺完又不會創造價值,不知道為什麼被現在那麼多人捧那麼高。


劉灝32236


漢族人從來都不是一個善戰的民族,這是文化造成的。由於農耕民族,不管處於經濟發達時期,或者經濟貧弱時期,漢族人都不善於殺。這種殺包括戰場拼殺以及殺豬宰羊!這比遊牧民族差多了,遊牧民族天生就會殺戮,打獵,剝皮吃肉。但是漢族正規軍戰士的單兵戰鬥能力又很強,這主要還是因為訓練的問題,漢族經濟發達,能養得起兵,軍隊都是職業的,戰鬥力自然強!只是這又跟天生會打仗完全不同,給其他民族的戰士這麼長時間去訓練人家說不定還會更強。

一個比較真實的事件就是,我們古代經常有人在案堂上說,大人冤枉我連雞都不敢殺怎麼敢殺人?這句話看似笑話其實是真的!在漢族地區,吃肉有專門的屠夫,由屠夫把豬牛羊殺了切成一塊塊讓人來買。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窮的買不起肉,富的也只是買肉,不用自己動手。沒動過手也就不會殺。即便是雞鴨這種東西,只有富道人家才吃得起。在平常百姓家也不常殺,農耕民族養個雞鴨就為了下蛋,而貧苦人家平時也捨不得殺雞殺鴨自己吃,都是拿去飯店換點米糧。這是普通古代漢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不是貶低自己,而是我們真的很缺這種戰的實際拼殺經驗與能力!這是需要後天鍛鍊的!

訓練一個漢族普通戰士的時間需要三到五年,一名優秀戰士則需要七年以上,這是漢軍戰鬥力高的主因。比如,以漢匈單兵戰力對比,一名漢軍戰士可以打三名匈奴士兵,但是一名匈奴民兵卻可以打三個漢軍民兵。也就是說,匈奴人上馬便可成軍,我們卻不行!這就造成一旦前線正規軍拼光了,我們後面補上去的戰士戰鬥力嚴重不足!比如,最近對陣少數民族的例子,滿清打李自成,李自成一戰戰敗從此潰不成軍,幾千萬的人口卻擋不住那幾萬人的八旗兵。這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歷史上幾個強大漢族政權時期都是需要建立在充足的經濟基礎上,通過高強度長時間的培養才養出了善戰的將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