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歷史雖然悠久,但卻一直名不見經傳。直至京杭運河經微山湖改道東流,臺兒莊才有幸與河 齊名垂典。臺兒莊原來無城,元代時,始建有土圩。那時的臺兒莊只是一個荒涼的小村。“自泇河既導,而東南財糈,跨江絕淮、鱗次仰沫者,凡四百萬擔有奇,於是遂為國家要害雲。”(《嶧縣誌・藝文志·募建合莊城引》)清運暢通,臺兒莊成了水陸碼頭,朝廷在此設立閘官署、巡檢司、縣丞署、守備署、參將署等,常住人口及流動人口多至數萬,成為嶧縣40個集鎮之首。
清康、乾年間,臺兒莊運河漕運因“康乾盛世”進入鼎盛時期。臺兒莊不但是漕運樞紐、水旱碼頭,而且成了溝通蘇魯豫皖乃至江淮浙滬地區的重要貨物集散地,人流、物流空前活躍。康、乾二帝各自“六下江南”巡視,每經水路,必在臺兒莊停泊登岸下榻或巡遊。
然而,南巡中康熙帝的事必躬親也好,乾隆帝的“游龍戲鳳”也好,都在臺兒莊留下了應有的痕跡。據《嶧縣誌》錄《輸林院編修李克敬墓碑》載:“歲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聖祖仁皇帝(康熙)南巡,進詩臺莊水次,時獻詩賦者六七百人,進詩二十一卷,欽拔(李克敬)第一。”另據《嶧縣誌·宦跡》卷載:“康熙間,黃河決,花山徐邳災,漕運中梗。”康熙南巡“駕駐河上”,一位名叫曹自新的鄉宦率數州士民迎鑾籲恩,並進河圖,“口析水患數千言,指陳詳明,詞氣清辯。天顏大悅,即敕河臣履,給幣修築。是時,緣河兩岸環御舟而跪者不下十萬人康熙親自接待“群體上訪”,此舉足見其政風之一斑。乾隆南巡,在臺兒莊所留除“驚龍橋”之說外,還有“運河的蛙子幹鼓肚”之戲說。
康、乾帝南巡數次駐足臺兒莊,加上臺兒莊因河而重的地理位置,臺兒莊日趨繁盛。各地商人紛紛雲集於此,置產興業。山西商人在這裡建立了山西會館和關帝廟,以此網絡鄉黨,強勢經商,今仍有遺址保存。商號、店鋪如雨後春筍,數不勝數。
這些商家為了便於從水上裝卸貨物,便在臺兒莊聞北岸修築了10多處石階碼頭,俗稱“水門”。城內修鋪了12條街道和2公里車大路,聯接西門、東門、大南門和大北門、小北門,城內有5000戶人家,24300餘人,房屋20000間。河道舟楫如梭,帆檣如林,街巷絲竹不絕,夜不罷市,一派繁榮景象。“臺莊瀕運河,商賈輻輳,田圜匱(市區的牆與門)櫛比,亦徐(州)兗(州)間一都會也。”(《嶧縣誌》)
如今的運河兩岸已經是古韻瀰漫、秀色滿目。依河而築的古建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古色古香、韻味十足,古老的城牆綿延冗長、剛強蒼勁、蜿蜒曲折,年輕的運河在這裡波光粼粼、漣漪盪漾、風情萬種,古老的街道人聲鼎沸、摩肩接踵、繁華熱鬧。夕陽西下,華燈初上,舉目遠眺,月河秀色,盡收眼底。
閱讀更多 英雄與榮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