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动」“智脑”齐聚沙坪坝 打造自主芯片

「在行动」“智脑”齐聚沙坪坝 打造自主芯片

「在行动」“智脑”齐聚沙坪坝 打造自主芯片

李春宏

「在行动」“智脑”齐聚沙坪坝 打造自主芯片

研发中心忙碌的工作人员。上游新闻记者 张锦旗 摄

一个个老旧的办公桌上,放着的是一台台先进的电脑。电脑前的每一张面孔都显得非常年轻,可他们每一位都是被称为“智脑”的芯片设计人才。在此前的半年时间里,他们一直埋头专注于默默开发。

他们仔细权衡优化创业城市,没有放到北上广,而是放在了重庆,放在了沙坪坝,放在了大学城。

半年之后,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一款物联网“中国芯”,就将在重庆亮相。中国,将由此摆脱物联网芯片基本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真正拥有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我们的物联网芯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庆渝芯微智能技术研究院副总裁李春宏说。

扔下高薪厚禄

这群年轻人回国只为“中国芯”

在2017年12月之前,渝芯微办公室里的这群年轻人,从国内外多家通信公司离职,开始义无反顾地艰难创业。为什么要做出这样在很多人看来都无法理解的选择?

“有情怀,有机遇,因为我们需要自己的芯片。”李春宏坦然而言,“如果只有情怀没有机遇,情怀只能是纸上谈兵,我们很幸运,既有情怀,又恰逢祖国需要。”

而情怀,也是让这个“智脑”团队落户重庆的重要原因,“我们的总设计师祖籍就在重庆,所以,我们回国,我们的目的地锁定重庆。”

归国简单休整之后,十余位“智脑”再次背上行囊从全国各地直奔重庆。

“我永远都忘不了我们到的第一天,空旷的办公室里甚至连电线都没铺好。”

怎么办,请来电工连夜扯起电线,在58同城上买回二手的办公家具,两天之后,带着电脑,坐在二手办公桌前,物联网“中国芯”正式开始研发。

渝芯微核心研发人员,来自国内外研发机构,拥有十年以上行业设计研发经验。

每天工作16小时

过去,在芯片不是很复杂的情况下,芯片设计的一切工作都得由电子工程师手工来完成。而今,已进入一张芯片可以集成上千万甚至上亿个晶体管的时代,仅靠手工,电子工程师不可能完成芯片设计。

但借助芯片设计工具,事情就好办多了——设计芯片时,电子工程师可依靠计算机自动完成电路设计、性能分析、设计芯片版图等大量工作,从而大大节约时间和人力。

可是,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芯片设计工具,都是来自美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真正中国造,就得从最基本的工具开始。”

怎么办?做,开发自己的芯片设计工具。

李春宏说,大家决定不走寻常路,探索设计出一套全新的通信与计算融合芯片开发方法。

一切从零开始,看似漫长的道路,因为之前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因为每天十六个小时持续不断地工作,让这个漫长变为了半年时间。

立足于团队多年的技术积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案,并反反复复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经历了上百次失败、修正、优化,最终,开发团队逐步打通了开发流程,开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的芯片设计工具。

这些工具,把芯片设计周期从原来的18个月时间降至了现在的9个月。

同时,与之前的芯片设计工具相比,渝芯微研发的芯片设计工具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有了它,设计人员可通过较简单的方式描述需求,实现芯片设计的智能化。

“经过测试,我们的工具能够成倍提升芯片开发效率。”李春宏说。

截至目前,渝芯微自主研发的UCFuse通信计算融合芯片设计平台、WIoTa广域IoT通信协议与网络平台、RISC-V芯片开发平台等多项指标都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

今年底明年初

首款物联网“中国芯”将在渝亮相

开发工具做好了,接下来,就是产品的研发过程。渝芯微将自己的首款“中国芯”瞄准了物联网芯片领域。“目前,我国的物联网企业所用的芯片,仍有70%以上依赖于国外进口。”李春宏说。这样的局面,将在明年年初开始改变。

今年年底,渝芯微研发用于自主通讯协议的芯片就将进入流片量产,预计明年1季度,这款“中国芯”对标国外Lora标准等私有协议标准,将在重庆面向全球亮相。

为什么不仅仅是面向中国,而是瞄准全球?李春宏说,因为这款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完全可以适用于各类物联网应用。

“我们开发的芯片不仅有行业先进的水准,在信息安全上更加可靠,还有比国外同类产片的价格更低,它必然会改变物联网领域依靠国外芯片的局面。”李春宏说。

而这只是渝芯微在“中国芯”上迈出的第一步而已,李春宏说,未来,它们的芯片研发领域,会涉足到更多需要自主芯片的行业。“可以这样说,在不久的将来,在重庆,在沙坪坝,在大学城,将打造出一个芯片研发制造的引领者。”

相关链接

沙坪坝力争3到5年建成 重庆“创新智核”

打造科创大街;在重庆大学城科技产业园“一中心两基地”范围内布局智能制造、产业孵化等科创研发生产企业;依托现有微电园,保税区及西部物流园对外窗口,形成产业集聚……沙坪坝区区委书记江涛说,沙坪坝将用三到五年时间建成重庆“创新智核”,力争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从去年开始,重庆率先在西部槽谷地带,开始依托14所高校齐聚的优势,建设自己的创新智核。”

拥有巨大人才优势的沙坪坝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围绕高校科技人才等优势资源发挥,沙坪坝区将全力谋划推动创新发展,着力从城市载体、基础配套、人文生态、科技金融、创新氛围、体制机制上全方位统筹谋划,大力实施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快产学研结合,着力集聚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独角兽企业等创新资源,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等创新产业,形成“科研主体+转化平台+土壤环境”的创新生态。

目前,沙坪坝已与华中科大、重庆大学等高校达成了创新合作意向,与国机集团、中国电科等5家央企明确合作项目,引进了渝芯微芯片技术研究院等3个研发平台,新进研发人员480余人,柔性引进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人。

这一系列举措,将为创新智核打下厚实的基础。

江涛说,在创新智核的代表区域重庆科技创新城内,将有三大主导产业。它们分别是以物联网、集成电路、云计算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高端装备、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产业。此外,还将把以“文化+科技”跨界融合、“服务+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文化创意服务产业发展成为重点产业,形成“3+1”产业体系。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实习生 翁艾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