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如何從「亞洲四小龍」的地位走向沒落的?

隔離丶七日情


臺灣地區的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是在1992年,現在這個數字是2.2萬美元左右。翻了一倍多,看起來還在發展,其實橫向對比看,成績並不理想。同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其人均GDP達1萬美元是在1994年,到如今韓國人均GDP已達3萬美元,經濟增長速度還比臺灣快。從人均GDP這個數值看,臺灣現在成了“亞洲四小龍”榜末,這是事實。

和大陸的高速發展相比,就更明顯。臺灣經濟總量最高時,一度佔內地經濟總量的一半,現在正陸續被廣東、江蘇、山東、四川這樣的內地省分超過。臺灣民眾的薪資水平多年不漲,大學生的薪水常年停留在22K(2.2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800元),逐步被內地城市趕上。臺灣經濟並未大幅倒退,但是用輝煌不再來形容,應該還算準確吧。

說起來,臺灣經濟的“沒落”,真是很奇怪的事情。過去二十多年,國際局勢穩定,臺灣政局平穩,全世界新產業欣欣向榮。為何偏偏臺灣失落呢?有人說,臺灣把工廠都搬到大陸,發展機會跑到大陸這邊。說這話的人不懂歷史。臺商到大陸發展從1980年代就已開始,1990年代達到高峰,那正是臺灣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不僅內地人得利,臺灣人也賺到了錢。1990年代的時候,臺灣人到內地旅遊多麼風光,可能很多人都有印象。

進入新世紀,內地經濟發展,給臺灣提供了很多發展機會。單單一項水果貿易,臺灣農民就獲利無數。和富親戚做生意,和窮親戚做生意,哪一個更能賺到錢,不是很明顯嗎?大陸經濟高速發展,其實是增加了臺灣發展的機會,而不是相反。

我的理解,臺灣經濟發展不振,是其內部政策出現了問題。

政治方面,民進黨崛起之後,島內兩黨相爭,族群紛爭激烈起來,政治成為國家生活的主旋律。我無意評價民主政治,但是對於政治紛爭導致的治理低效,實在是不敢恭維。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發展核能源。這本身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或者說,這是一個科學的問題。全世界有眼見的國家,無不努力發展核能源。可是在臺灣,核能源卻成了“愛島不愛島”的政治問題。民進黨大打環保牌,綁架選民,阻陸核能,甚至鬧出“用愛發電”的笑話。民進黨這樣搞,真是出於“環保”的公心嗎?顯然並不是。不要低估政客對權力的熾愛之情。一旦他們獲得權力,還不是照樣重開核能源?

再舉個例子,臺灣和內地的貿易。大陸是臺灣第一大貿易對象,也是最重要的經濟合作伙伴,這是無可變更的事實。1980年代以來,執政者們都清楚這一點,即使兩岸歷史和地位問題吵得不可開交,經濟上的往來並沒有停止。一旦島內兩黨相爭,以“臺獨黨”自居的民進黨,就屢屢攻擊國民黨的對陸政策,搞得官僚束手縛腳,無所作為。近幾年,蔡政府又搞出一個“南進貿易”,試圖擺脫對大陸的貿易依賴,發展和東南亞國家的貿易——主動隔絕緊密相連的大陸市場,跑去開發不成熟的東南亞市場,這不是胡鬧是什麼?為政治利益而犧牲經濟利益,這是政客最常做的事情。

經濟政策方面,臺灣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福利主義,醫療和養老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大,市場自由漸進逼仄,這是在扼殺臺灣的經濟活力。搞福利主義方面,民進黨要激進一些,比如蔡英文就主張幼教全面公共化,由國家出面包辦。這顯然是在扼殺幼教市場。國民黨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主張幼教的公私並立,公立幼兒園學費全免、私立幼兒園給補助。這就是典型的福利主義了。前幾年蔡英文競選,還放出豪言,要為臺灣民眾蓋20萬公宅,被馬英龍批評“不知道土地和錢從哪裡來”。現在蔡上臺執政,不知這些福利措施有沒有落實呢?

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福利主義的代價是高稅,政府做得越多,需要汲取的稅就越多,沒有任何例外。最近二十年,臺灣社會漸趨福利化,這顯然不是好事。

前面好幾處批評了民進黨,其實國民黨也好不到哪去。不知道為何,國民黨在最低工資方面很有執念。國民黨的朱立倫曾提出,4年之內,要將臺灣的最低工資從月薪兩萬上調到三萬。這顯然是在胡鬧啊。難道蔡英文嗆他說,“朱的工資政策最大問題是目標盲目,有點像大躍進,而無基本經濟邏輯。”

作為福利主義的體現,臺灣對勞工利益的保護十分完善,這讓企業負擔變得沉重。我的一位朋友曾在臺灣小住,考察一段時間,他所得出的結論是:臺灣的利益團體十分發達,尤其勞工團體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有能力運用法律牽制大企業。企業想裁撤員工,搬遷工廠,阻力非常大。除了勞工團體,還有農民團體,小商販團體,他們都是不能忽略的存在。法律的作用本身是保護財產權,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出於對特殊團體的保護,變成對財產權的限制。我的那位朋友打了個比方說,臺灣民眾的利益糾葛之複雜,彷彿一筐倒出來的螃蟹,你抓住我,我抱住你,誰也動彈不得。

當然,臺灣經濟還有其他方面的問題。比如人口老齡化、低生育率,年輕人觀念改變,逐漸失去刻苦奮鬥之心,這些都現象都存在。我在本文裡提到的,僅僅是制度方面的觀察。臺灣曾是亞洲四小龍的翹楚,現在經濟發展沒什麼後勁,讓人唏噓。也許再過二十年,大陸的平均發展水平就會超過臺灣,這並非不可能。當然,大陸的發展成就令人高興,臺灣的平庸化還是讓人很惋惜。希望臺灣有所改變,重煥活力。


菁城子


臺灣從“亞洲四小龍”的地位走向沒落了?在筆者看來,並沒有。但是近年來,臺灣經濟萎靡不振,它的經濟增速在“亞洲四小龍”中墊底,民眾薪資水平多年未漲,與大陸相比,除了部分支柱產業仍然有點競爭力外,其經濟優勢已經蕩然無存。



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經濟可謂如日中天,1992年臺灣經濟總量為2232億美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1994年,臺灣經濟總量2564億美元,佔中國大陸經濟總量比重達到頂峰——45.44%,人均GDP是大陸的25.9倍。整個九十年代,臺灣人均GDP都比“亞洲四小龍”之中的韓國高。但是這之後,臺灣經濟自由化,開放金融市場,“國有企業”私有化,政府從經濟領域退出……到了2017年,臺灣人均GDP為,2.46萬美元,韓國的人均GDP已經接近3萬美元。2017年臺灣省經濟總量佔大陸的比重已經下降到了4.7%。



上世紀六十年代,臺灣、香港、新加坡和韓國通過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大力吸引外國的資金和技術,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騰飛。那麼現在,臺灣在“亞洲四小龍”的地位沒落了?首先我們看看2017年“亞洲四小龍”的經濟比較:

韓國:GDP15380億美元,人均2.99萬美元

臺灣:GDP5793億美元,人均2.46萬美元

香港:GDP3341億美元,人均4.53萬美元

新加坡:GDP3058億美元,人均5.46萬美元



由此可見,雖然臺灣的人均GDP目前在“亞洲四小龍”裡墊底,但是它的經濟總量仍然位居“亞洲四小龍”第二。而且臺灣的人均GDP相比韓國差距也不算很大,所以臺灣“亞洲四小龍”地位沒落了?再看看臺灣省歷年經濟增速:1978~1988年臺灣經濟年均增長8.9%,1989~2000年臺灣經濟年均增長6.4%,2001~2008年年均增長4.2%,2009~2016年年均增長2.9%,雖然經濟增速呈階梯式下滑,但是這樣的增速相比其它“三條龍”並不遜色,要知道,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省已經達到發達經濟體水平。2011年臺灣省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此後經濟增速已經不足3%。

總的來說,在筆者看來,臺灣的“亞洲四小龍”地位並非沒落,但是近年來其經濟發展萎靡不振是事實,相比韓國、香港和新加坡,它的經濟發展毫無優勢。目前臺灣省的經濟實力還是比較強的,放眼全球,如果把臺灣省看成一個經濟體參與世界排名,則它的經濟總量比歐洲發達國家瑞典還高,位居世界第22,人均GDP位居世界第36。


錦繡中源


臺灣作為中國經濟先發達起來的一個地區,只是重複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悲劇:靠市場經濟發達,然後又對市場經濟厭倦,然後變成經濟停滯。



國民黨本來是傾向干預經濟的政黨。國民黨退到臺灣後,剛開始也並沒有搞市場經濟。


這裡必須提到一個重要的人物——蔣碩傑。蔣碩傑是市場經濟的信奉者,也是哈耶克的學生。哈耶克、胡適非常欣賞他。


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蔣碩傑學成回國。但是,他那些市場經濟的觀點在國民政府內得不到多少支持。蔣碩傑曾說:“官員越能幹的越喜歡管制……他們總覺得有人管制就會好,這種想法其實不大通。”


到了臺灣以後,蔣碩傑的觀點漸漸受到重視。尤其是臺灣”經濟部長“尹仲容,本來是計劃經濟的信徒,但是被蔣碩傑改變了觀念。臺灣經濟更多走向市場化。當然,臺灣此時社會上整體上是比較反對管制的,也不僅僅是蔣碩傑一個人的功勞。只是說,蔣碩傑起的作用很重要。


就是在這種開放加市場觀念下,臺灣經濟在1950、1960年代實現了騰飛。


但是,當1970年代後期,大陸開始向市場經濟改革時,臺灣的社會觀念卻轉向了要福利、要管制。在那個時候,大陸經濟落後臺灣很多。然而今天,臺灣經濟長期停滯,大陸經濟卻創造了奇蹟。


市場經濟才是經濟奇蹟的原因。但是可惜得很,大部分國家或者地區,在經濟發達起來以後,反市場的因素就多起來了。美國如此,臺灣也如此,目前也沒有看到哪個國家或地區有跳出這一陷阱的苗頭。


鄧新華全面回憶


臺灣是從“亞洲四小龍”的地位走向沒落的原因有幾個方面:

一是臺灣的臺獨政策不得人心,失去了市場,臺灣過去依靠美國和日本經濟,依靠出口美國和日本,現在美國和日本自身的傳統經濟失去了競爭力,臺灣的產品沒有了市場,臺灣最大的市場在大陸,可是臺灣想搞臺獨,也就失去了大陸的支持,失去了大陸的市場。

二是自2008年後世界經濟舊的經濟模式結束了,臺灣沒有看清楚,也不明白,任然在舊的經濟模式裡去尋找出路,當然找不到出路。

三是內部的爭鬥。臺灣的內部鬥爭太偏激,不管誰執政,鬥爭是第一位的,發展經濟沒有能力,就通過鬥爭來爭取選民。

四19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過後沒有創新轉型升級,當然更主要是臺灣的領導人不知道如何轉型升級臺灣經濟,不知道臺灣經濟怎麼轉型升級創新,還不懂裝懂,自以為是,這就是臺灣領導人的心態,正是這種不懂裝懂的假把式毀了臺灣經濟。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謝謝。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臺灣GDP質量和含金量是最低的,臺灣經濟產值有一大半是靠低價值低技術含量的代工製造。缺乏科技創新和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公司。臺灣有競爭力的科技公司已經越來越少了,例如電子零組件正在快速被大陸蠶食!只有晶元代工製造還有競爭力 臺灣所有品牌都沒落了,華碩 Acer HTC 微星 技嘉 等等 都已經淪為邊緣品牌,傳統PC產業鏈已經成為勞動密集產業,只剩臺灣還在當寶一樣守著。臺灣產業大多都是低毛利的代工製造 所以臺灣企業都把壓低勞動力成為作為盈利目標,造成臺灣企業員工薪水長達十幾年不漲,在大陸的臺商企業員工薪水是最低的,而且臺灣企業普遍摳門,國內人才看到臺灣企業都避而遠之。總之臺灣的衰敗根本原因還是產業升級失敗,死守低價值低技術含量的代工製造 忽略高價值高科技高資本產業發展。臺灣半導體產業雖然是高科技產業,但是基本都是代工製造 知識產權都是外國的,特別是儲存器DRAM nand 完全是購買外國落後淘汰的技術授權,自己一點技術儲備和知識產權都沒有,日本德國短了技術授權後臺灣DRAM nand即可就破產了 如今只剩下一家代工廠華亞科了。 不思進取 不捨得投資研發自己的技術和專利,活該淪落至此! 臺灣經濟衰敗,科技沒落 人才大量流失。大陸目前高科技產業慢慢崛起,臺灣會有更多產業面臨破產!未來臺灣就是歐洲的葡萄牙!


熱娛SHOW


敗家子們壟斷政權。蔣時代建立的良好官僚體系,歷經李登輝黑金(結合黑社會和土豪)破壞,接著陳水扁的肆意斂財貪汙,馬英九的敗家無能,蔡英文的詐騙任用私人。三十年風水轉流轉。臺灣已經衰敗。除非徹底更新,今後只好又老又窮的過下去。


normanchien


弱弱的問一句,彎彎哪裡衰落了,一個2300萬人口的小島,有六七家世界五百強的企業,還有大量的電子零部件公司,最低工資4700人民幣。同樣的海南島,有幾家世界五百強?兩千多工資一大堆吧,別把臺灣和中國大陸比,這樣不公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