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優秀導遊詞精選》|通化楊靖宇烈士陵園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參觀楊靖宇烈士陵園。

楊靖宇烈士陵園始建於1954年,1957年竣工,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是偉大的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的安葬地。陵園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是中共黨內最大的個人陵園。園內由五座古典式琉璃瓦建築組成,正面為靈堂和墓室,兩側的4個偏殿是楊靖宇將軍生平業績展廳。靖宇陵園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吉林省優秀導遊詞精選》|通化楊靖宇烈士陵園

楊靖宇,1905年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原名馬尚德。1927年組織領導了確山農民暴動和劉店秋收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豫南特委書記。1928年到開封、洛陽等地從事兇險的地下工作,曾三次被捕。1929年被劉少奇派到東北工作,任中共撫順特支書記。他曾在撫順被捕,在獄中同敵人進行頑強的鬥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黨組織營救下出獄,先後擔任全滿反日總會黨團書記、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兼滿州省委代理軍委書記。1932年,楊靖宇以省委特派員的身份巡視南滿,整頓並改組了磐石、海龍等抗日遊擊隊。先後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師長兼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楊靖宇指揮部隊在日本侵略者殘酷統治下的南滿、東滿地區,廣泛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闢抗日遊擊根據地,採用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打得日本鬼子暈頭轉向、焦頭爛額、聞風喪膽。日軍把楊靖宇稱為“滿洲治安之癌”,曾懸賞5萬大洋購買將軍的頭。

1938年秋抗聯一軍受敵人圍剿的壓力越來越大,1939年日軍採取了更加瘋狂的討伐政策:軍事上重兵圍剿;經濟上嚴密封鎖;政治上大肆推行“三光”政策,使一路軍進入到最艱苦的時期。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下,沒有糧食戰士們就吃草根、樹皮;沒有棉衣只能穿著單衣行軍打仗;被子不夠蓋就幾個戰士合蓋一床,但他們仍以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同敵人進行頑強的鬥爭。1939年11月,楊靖宇率部在濛江縣(今靖宇縣)一號橋伏擊了尾隨其後的日軍,戰鬥取得了勝利,卻暴露了行蹤。1940年1月29日、2月2日、2月4日連續遭到敵人的幾次圍堵,部隊損失慘重。2月15日,楊靖宇身邊只剩6名戰士,他讓4名傷員往回走找部隊會合,而他帶兩名警衛員繼續向前突圍。2月18日,兩名警衛員在出去找衣服和糧食時不幸犧牲。茫茫林海、天寒地凍、雪深過膝,楊靖宇孤身一人飢餓與傷病交加,在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的一個破舊地戧裡度過了人生的最後一個夜晚。2月23日,敵人接到上山打柴村民的告密,便先後派出約200人的討伐隊包抄楊靖宇。楊靖宇將軍手持雙槍沉著應戰,以頑強的毅力和敵人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犧牲前靠在一棵大樹上,立而不倒,怒目而視,使鬼子們久久不敢靠前。當鬼子確信他已經犧牲後,紛紛圍攏過來,向將軍鞠躬致敬。將軍犧牲時年僅35歲。

《吉林省優秀導遊詞精選》|通化楊靖宇烈士陵園

風雲慘淡,日月無光,青山垂首,大河嗚咽……當地人為了懷念靖宇將軍,編成了這樣一首歌謠:“十冬臘月天,松柏枝葉鮮,英雄楊靖宇,常活在人間。”日軍出於好奇把將軍的屍體進行了解剖,結果令他們倒吸一口涼氣,將軍的胃裡沒有一粒糧食,只有未消化的棉花、草根。這使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再一次感受到中國人民堅強的民族意志、激昂的反抗鬥志。勝利最終是屬於中國的,邪惡是永遠戰勝不了正義的。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領導對楊靖宇將軍的英雄事蹟高度重視,不僅在靖宇縣南部5千米處的楊靖宇殉國地為將軍立碑留念,還在通化市修建了靖宇陵園。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金日成等抗聯戰友都向靖宇將軍敬獻花圈。朱德委員長親筆題詞“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永垂不朽”。陵園中央的銅像兩側是將軍生平業績展室,上述有關的資料大家在陳列室都可以看到。

《吉林省優秀導遊詞精選》|通化楊靖宇烈士陵園

幾十年過去了,楊靖宇將軍的英雄事蹟將教育和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朝著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