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說 哺乳期的女人:用力過猛的有病呻吟,離題萬里的藝術追求

按理說,改編自著名作家的獲獎作品,現實主義題材,涉及留守娃兒童、留守老人與符號化的女性,再加上余男、陶澤如、鄔君梅等實力派明星的出演,影片《哺乳期的女人》的導演楊亞洲老師,手裡本來有一打好牌可打。

電影說 哺乳期的女人:用力過猛的有病呻吟,離題萬里的藝術追求

或許,在很多藝術青年看來,這部充滿人文與藝術氣息的電影,本該是近年少有的“上乘之作”,但粗人如得著的第一感覺則是:在優質光影效果的映襯下,卻滿是激烈而晃動的鏡頭、古怪奇葩的節奏感、簡單粗暴的性暗示、毫無鋪墊的主題昇華、用力過猛的演員們。

電影說 哺乳期的女人:用力過猛的有病呻吟,離題萬里的藝術追求

想來,為了表達強烈的感性色彩,在鏡頭語言和表演風格上的誇大與強調,應該是某種藝術上的追求,然而,作為普通觀影者的得著,卻是不適應、不理解、不認同的。即便是殿堂級的文藝片,至少也應該有深入淺出、化繁為簡的博大胸襟與氣魄,而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為了高級而高級的賣弄光影和演技。

電影說 哺乳期的女人:用力過猛的有病呻吟,離題萬里的藝術追求

本片一個很奇特的傾向就是,把人物“符號化”。這樣做的好處是,用一個人物的悲喜,來反映一群人的訴求,但壞處也挺明顯,那就是在沒有做足前期鋪墊的前提下,演員們只能用歇斯底里般的心理狀態與極盡誇張的肢體語言,去表現對慾望的扭曲和對生存的絕望。

電影說 哺乳期的女人:用力過猛的有病呻吟,離題萬里的藝術追求

觀眾對電影作品理解和認知上的偏差可以被理解,畢竟藝術性的表達總有一些概括、昇華的成分在,但如果是因為“前戲”不足、邏輯模糊、節奏混沌,那就應該是導演和編劇的錯了。

電影說 哺乳期的女人:用力過猛的有病呻吟,離題萬里的藝術追求

相對於內心有想法、肢體有動作的“留守老人”、只知竭盡全力保護孩子的“哺乳期女性”,小林浩代表的“留守兒童”,給人留下的印象是,除了大喊大叫就是精神崩潰,但影片卻只用寥寥幾句臺詞和結尾的幾個數字,表達了關注留守兒童的主題,這種讓觀眾到了最後還雲裡霧裡的處理,到底是內斂而高明,還是純粹為了藝術化而“弄丟”了主題,得著真的說不好。

電影說 哺乳期的女人:用力過猛的有病呻吟,離題萬里的藝術追求

最後,只想吐槽一點:余男的乳房成功搶鏡,幾乎吸引了所有觀影者的目光,僅這一項就足見這部影片的失敗。把餡食主題題材強加上藝術化、符號化,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極其薄弱的控制力,創造出一個詭異而癲狂的視覺效果,這就是主創們的失職了。

電影說 哺乳期的女人:用力過猛的有病呻吟,離題萬里的藝術追求

得著說 | 拿興趣說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