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還在「混」大學嗎?

請問你還在“混”大學嗎?

【劉文明專欄】

請問你還在“混”大學嗎?

原創作者|劉文明(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

前一段時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明確表示,我國“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現象應該扭轉。對中小學生要有效“減負”,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大學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

陳部長的這個觀點,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高等教育界、社會和家長以及高校大學生中產生熱烈反響。很顯然,陳部長看到了問題的關鍵,抓住了高教質量的牛鼻子。可以看出,這是陳部長向高等教育要質量的一個重要信號。值得期待的是,高等教育迴歸大學生培養質量的本職的有關舉措將會雨後春筍,接二連三出臺。

實事求是地說,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一直飽受社會詬病,人們對高等教育和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滿意”。一個明顯的實力就是,每年近數百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而各大企業同時也感慨招到合適的“人才”難。這“兩難”境地的根本原因,就是高等教育質量水平不高,高校不能應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培養的學生滿足不了企業和社會需要。這一點,就連高等教育界內部,尤其是在高校教師心中,也基本上都心知肚明。

質量高低,表現在於培養出來的學生的水平。在中國,差不多每個心疼孩子、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都給孩子,在孩子上小學、中學的時候,就灌輸過這樣的思想:加把油,堅持一下,過了高中三年,上大學就輕鬆了。這個根深蒂固的思想,讓脫離高考夢魘和魔咒的學生們如何至寶,所以,總體來說,因為從高中到大學,學生一下子從“老師嚴管”走進“自我管理”狀態,在自我嚴管沒有建立起來之前,大約超過三成以上的同學,一進大學就把壓了十幾年的壓力完全釋放,失去了高中那股子勁頭,於是就開始“混”大學。

這樣的同學,在我們學校也有,而且不止一個兩個。這種“混”的顯著表現就是思想上“60分萬歲”,就是毫無目標,不知自己未來想要什麼,想幹什麼,對什麼有興趣,所以課不認真聽,書不認真讀,作業不認真做,技能不認真練,作業能拖就拖,能抄就抄,拿到書就瞌睡,遇到作業就頭疼,見到“王者榮耀”就來了精神,整天渾渾噩噩、迷迷茫茫、迷迷糊糊,浪費青春,糟蹋時間。“混”混”過了三年,德行不見修,學問不見長,技能不見精。

當然,還有甚者,連“60分萬歲”的思想都沒有。對於這樣的同學,我們毫不猶豫,給予勸退處理。因此,有人就說,很多學生“拼”過了高考,卻“死”在了大學。

同學們之所以模模糊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來讀大學的成本其實真的很大。我們曾經做過大學生每節課成本調查。除去每月生活費大約1000元左右之外,大學生每節課的學費成本大約90-100元。其中,國家和個人各掏50元。除了這個看得見的50元成本,還有很多看不見的成本。比如,還有大把無法計算的青春時間成本,以及你到外邊闖蕩有可能贏得的各種機會成本,還有你父母、國家對你的信任成本。所以同學們千萬別以為,你來“混”大學沒有成本。不僅有成本,而且成本還不小。

高爾基說過,“時間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易被人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很多大學生“混”大學直到最後一刻,方才醒悟。對此,西南大學曾以“大學最後悔的事”為題展開過問卷調查。結果有接近40%的人選擇了“虛度大學光陰” “大學沒有好好學習”“沒有多去幾次圖書館”。這個調查結果以及大學生的遺憾,暴露了學生“混”大學或許可能真的是屬於“常態”。

學生“混”大學的顯性表現是學生學習成績“下降”。就連在北京大學,老師們都深有體會。2018年1月31日,電動力學主講教師俞允強在一封公開信中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次電動力學考試的125份考卷中,若按常規評定,不及格的佔到近三成。為避免對教學秩序產生過大沖擊,最後定了23份不及格。俞老師憂心忡忡地說道,“今天的事決不是‘偶然的個例’。我感覺至少有十年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在‘穩步地’下降。”

請問你還在“混”大學嗎?

看來,無論是在番職,還是在西南大學,還是在北大,“混”大學者並不稀奇。但是,國外、境外的大學情況可是“冰火兩重天”。前兩天,我碰巧跟一位我校老師孩子、在香港浸會大學讀書的一位學生交流。她告訴我:第一,他們學校有大約10%左右的淘汰率。學習稍微不用功,考試“A-”成績累計達到一定比例,只要“你不出力,那就只有遺憾出局”,絲毫沒有商量。第二,他們的學習一點都不比高中輕鬆,相反,發散思考的沒有答案的作業多,研究交流彙報研討多,每天不忙到12點,作業根本做不完。第三,他們家長根本不擔心他們“混”大學,浪費時間,而是擔心他們被大學“累壞”了!這樣學習的必然結果是,自己及都覺得自己原來這麼優秀,原來進步如此神速,更不要說他們的家長了。

當然,這樣的學生,一定是有與之相匹配的好老師。據這位學生說,這所學校很多老師都在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他們不僅學術水平一流,更難能可貴的是,很多老師身段很低,願意跟他學生在一起交流討論。這位同學舉一個例子,她的一位老師利用自己的課外時間,在和他們小組交流討論一個項目時,花了整整9個小時。這種肯把大量時間花在學生身上的育人精神,在國內大部分高校顯得稀缺,令人敬佩。

一對比就能看出差距,所以,番職的孩子,請你立即清醒,現在就來反省自己:跟你年齡一樣大的同學們,別人本身可能就是一匹快馬,而且還不待揚鞭自奮蹄,在奮力奔跑,那麼你就不能絲毫放鬆偷懶。如果你偷懶不努力,不發奮追趕,你肚裡沒貨,眼裡沒活,手裡沒牌,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你心裡就沒底,那將來拿什麼跟別人拼?將來拿什麼為實現中國夢做貢獻?難道你真的就心甘情願地被別人“甩得遠遠”的麼?

目前,我們學校基本上建立了“嚴進嚴出”的淘汰機制。根據統計,我們學生每年大約都會有10%左右的學生,因為成績等原因,不能正常畢業。比如今年,我校4000人畢業,但是拿到畢業證書的只有3600人,約有400多人沒能按時畢業。學校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這個原則:不合格就是不合格,沒達標就是沒達標,沒人給你“放水”,為你照顧情面。據財經學院院長楊則文教授告知,有一位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學生,還是正式黨員,修夠了學分,但有一門考證課程考了七次沒及格,離畢業標準就差這麼一點點,找工作就差這一張畢業證書。學生找到楊則文教授求情,楊教授親自跟她多次溝通,明確表示從嚴要求的角度,他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權力(即使有這個權力也不可濫用),希望學生理解。

“身無飢寒,父母不曾虧我;學無長進,我何以對父母。”請番職的小夥伴們清醒並謹記:上了大學後,你好記住自己肩上扛著的家國的使命,千萬不可以把番職這所大學給“混”沒了。我們學校已經搶先國家一大步,在嚴進嚴出的道路上毫不動搖地堅持畢業標準和原則。我們的目標就是,促使小夥伴們在最該讀書的芳華里,發奮圖強,把自己的德行修煉得正正的,把自己肚子裡“墨水”裝得滿滿的,把手頭上的技藝練得精精的。唯有如此,才好迎接未來。

請問你還在“混”大學嗎?

作者劉文明系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負責老師。被學生譽為“學生之友”。“校長傳媒”公眾號專欄作者。偶有相關教育心得和觀點散見於中國高等教育、中國青年報及中國教育報等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