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还在“混”大学吗?

请问你还在“混”大学吗?

【刘文明专栏】

请问你还在“混”大学吗?

原创作者|刘文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前一段时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表示,我国“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陈部长的这个观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高等教育界、社会和家长以及高校大学生中产生热烈反响。很显然,陈部长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抓住了高教质量的牛鼻子。可以看出,这是陈部长向高等教育要质量的一个重要信号。值得期待的是,高等教育回归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本职的有关举措将会雨后春笋,接二连三出台。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一直饱受社会诟病,人们对高等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满意”。一个明显的实力就是,每年近数百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而各大企业同时也感慨招到合适的“人才”难。这“两难”境地的根本原因,就是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不高,高校不能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企业和社会需要。这一点,就连高等教育界内部,尤其是在高校教师心中,也基本上都心知肚明。

质量高低,表现在于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水平。在中国,差不多每个心疼孩子、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都给孩子,在孩子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就灌输过这样的思想:加把油,坚持一下,过了高中三年,上大学就轻松了。这个根深蒂固的思想,让脱离高考梦魇和魔咒的学生们如何至宝,所以,总体来说,因为从高中到大学,学生一下子从“老师严管”走进“自我管理”状态,在自我严管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大约超过三成以上的同学,一进大学就把压了十几年的压力完全释放,失去了高中那股子劲头,于是就开始“混”大学。

这样的同学,在我们学校也有,而且不止一个两个。这种“混”的显著表现就是思想上“60分万岁”,就是毫无目标,不知自己未来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对什么有兴趣,所以课不认真听,书不认真读,作业不认真做,技能不认真练,作业能拖就拖,能抄就抄,拿到书就瞌睡,遇到作业就头疼,见到“王者荣耀”就来了精神,整天浑浑噩噩、迷迷茫茫、迷迷糊糊,浪费青春,糟蹋时间。“混”混”过了三年,德行不见修,学问不见长,技能不见精。

当然,还有甚者,连“60分万岁”的思想都没有。对于这样的同学,我们毫不犹豫,给予劝退处理。因此,有人就说,很多学生“拼”过了高考,却“死”在了大学。

同学们之所以模模糊糊,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来读大学的成本其实真的很大。我们曾经做过大学生每节课成本调查。除去每月生活费大约1000元左右之外,大学生每节课的学费成本大约90-100元。其中,国家和个人各掏50元。除了这个看得见的50元成本,还有很多看不见的成本。比如,还有大把无法计算的青春时间成本,以及你到外边闯荡有可能赢得的各种机会成本,还有你父母、国家对你的信任成本。所以同学们千万别以为,你来“混”大学没有成本。不仅有成本,而且成本还不小。

高尔基说过,“时间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很多大学生“混”大学直到最后一刻,方才醒悟。对此,西南大学曾以“大学最后悔的事”为题展开过问卷调查。结果有接近40%的人选择了“虚度大学光阴” “大学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多去几次图书馆”。这个调查结果以及大学生的遗憾,暴露了学生“混”大学或许可能真的是属于“常态”。

学生“混”大学的显性表现是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就连在北京大学,老师们都深有体会。2018年1月31日,电动力学主讲教师俞允强在一封公开信中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次电动力学考试的125份考卷中,若按常规评定,不及格的占到近三成。为避免对教学秩序产生过大冲击,最后定了23份不及格。俞老师忧心忡忡地说道,“今天的事决不是‘偶然的个例’。我感觉至少有十年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在‘稳步地’下降。”

请问你还在“混”大学吗?

看来,无论是在番职,还是在西南大学,还是在北大,“混”大学者并不稀奇。但是,国外、境外的大学情况可是“冰火两重天”。前两天,我碰巧跟一位我校老师孩子、在香港浸会大学读书的一位学生交流。她告诉我:第一,他们学校有大约10%左右的淘汰率。学习稍微不用功,考试“A-”成绩累计达到一定比例,只要“你不出力,那就只有遗憾出局”,丝毫没有商量。第二,他们的学习一点都不比高中轻松,相反,发散思考的没有答案的作业多,研究交流汇报研讨多,每天不忙到12点,作业根本做不完。第三,他们家长根本不担心他们“混”大学,浪费时间,而是担心他们被大学“累坏”了!这样学习的必然结果是,自己及都觉得自己原来这么优秀,原来进步如此神速,更不要说他们的家长了。

当然,这样的学生,一定是有与之相匹配的好老师。据这位学生说,这所学校很多老师都在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他们不仅学术水平一流,更难能可贵的是,很多老师身段很低,愿意跟他学生在一起交流讨论。这位同学举一个例子,她的一位老师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在和他们小组交流讨论一个项目时,花了整整9个小时。这种肯把大量时间花在学生身上的育人精神,在国内大部分高校显得稀缺,令人敬佩。

一对比就能看出差距,所以,番职的孩子,请你立即清醒,现在就来反省自己:跟你年龄一样大的同学们,别人本身可能就是一匹快马,而且还不待扬鞭自奋蹄,在奋力奔跑,那么你就不能丝毫放松偷懒。如果你偷懒不努力,不发奋追赶,你肚里没货,眼里没活,手里没牌,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你心里就没底,那将来拿什么跟别人拼?将来拿什么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难道你真的就心甘情愿地被别人“甩得远远”的么?

目前,我们学校基本上建立了“严进严出”的淘汰机制。根据统计,我们学生每年大约都会有10%左右的学生,因为成绩等原因,不能正常毕业。比如今年,我校4000人毕业,但是拿到毕业证书的只有3600人,约有400多人没能按时毕业。学校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个原则:不合格就是不合格,没达标就是没达标,没人给你“放水”,为你照顾情面。据财经学院院长杨则文教授告知,有一位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还是正式党员,修够了学分,但有一门考证课程考了七次没及格,离毕业标准就差这么一点点,找工作就差这一张毕业证书。学生找到杨则文教授求情,杨教授亲自跟她多次沟通,明确表示从严要求的角度,他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权力(即使有这个权力也不可滥用),希望学生理解。

“身无饥寒,父母不曾亏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父母。”请番职的小伙伴们清醒并谨记:上了大学后,你好记住自己肩上扛着的家国的使命,千万不可以把番职这所大学给“混”没了。我们学校已经抢先国家一大步,在严进严出的道路上毫不动摇地坚持毕业标准和原则。我们的目标就是,促使小伙伴们在最该读书的芳华里,发奋图强,把自己的德行修炼得正正的,把自己肚子里“墨水”装得满满的,把手头上的技艺练得精精的。唯有如此,才好迎接未来。

请问你还在“混”大学吗?

作者刘文明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负责老师。被学生誉为“学生之友”。“校长传媒”公众号专栏作者。偶有相关教育心得和观点散见于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青年报及中国教育报等报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