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光埋頭臨帖不行,還需要悟,那麼到底要怎麼悟?悟什麼?

不玩手機難啊


學習書法是需要悟性的,我現在理解的悟性其實就是理解能力,讀於書法筆法、墨法、章法和機構的理解能力,悟性好的人學起書法來進步就非常的快,寫出的字體也顯得更有靈性。

悟性的高低影響書法的最終成就嗎?

悟性的高低並不能決定書法的成就的高低,悟性是可以隨著年齡和閱歷的不斷增長而提高的,一些看起來愚笨的人開悟以後,他的理解和學習能力會飛速的提高。

另外,悟性也會隨著不斷的學習而不斷的提高的,剛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可能理解能力比較差,但是隻要堅持不斷的學習,量變積累多了就會發生質變,理解能力也會提高,最後可能比那些一開始悟性比價好的人取得更高的成就。

為什麼學習書法要去悟?

其實不僅僅學習書法,學習其他的東西也需要學習者去多想多悟,很多東西老師上課也講了,自己好像也聽明白了,可是這個明白並不是真的懂了,直到有一天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其實這個就是悟了,悟就是真正的理解和懂得這個道理。

學習書法,就要多去臨帖、讀帖,多寫多看自然就能悟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了。


不二齋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悟性對於學書法很重要,人人都會說,可是很少人解釋得清楚。記得小時候麓風軒寫不好,老師說你這悟性可能差了一點。別的孩子聽了也就聽了,我偏鑽牛角尖地問:“老師,你說的悟性具體是啥呢?”老師支支吾吾,憋了半天,最後還是丟下一句很牛逼的話:“悟性是什麼?悟性,悟性......還需要我多說,你這孩子怎麼悟性那麼差呢?!”


後來我鑽研這個“悟性”,發現必須多看、多練、多想、多動腦,先有眼識、修煉,而後才會有“悟”。比如說,我長期臨寫一個碑帖,熟悉一個碑帖,不是一遍一遍地簡單抄寫,而是要善於用心去發現規律,總結規律,最後可能會似有所悟!

舉例說明:

我在臨寫王珣《伯遠帖》的時候,就在不斷分析、歸納總結,最後發現《伯遠帖》在結體上有一些明顯的特徵——這就是有所“悟”:


(“遠”字疏朗寬博)

一、結字疏朗寬博

如“遠”字、“從”字、“永”字、“臨”字等,形態上取橫勢,左右兩邊舒展,結體疏朗寬博。像“永”字等一些獨體字,也被賦予了寬博的造型。

(“從”字疏朗寬博)

二、結構減省凝練

用筆減省、解字凝練,是晉人的一大風格。《伯遠帖》中如“頓”、“首”、“以”、“分”、“永”等字,多用草書寫法,用筆簡練,有意到筆不到的效果。

(“永”字減省凝練)

三、疏密對比明顯

疏朗者如“伯”字、“如”字等,緊密者如“獲”字、“羸”字、“嶠”字等等,疏密處理十分明顯,所謂“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透風”是也。

(“獲”字結構緊密)

有了這些初步領悟,我又查看了一些經典解讀文字,發現前人也對《伯遠帖》有類似的看法,這就得到了應證——然後我就總結成簡單的文字,形成了心得體會,我想這就是“悟”的結果。


(“伯”字結構疏朗)


悟性有高有低,所悟也有淺有深。

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可以悟出筆法奧秘,顏真卿觀屋漏痕能悟出筆法玄機。

我輩道行沒有那麼深,只能在寫書法過程中總結出來一些簡單的心得體會,我覺得就是我的領悟了,若能舉一反三,則所悟又有了新的價值。歡迎朋友們指正。


本講先到這裡,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學習書法,除了埋頭臨帖,還須抬頭多“觀”。通過這些積累量變後,才能產生“悟”的通達。

觀與悟對於書法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觀為悟之基礎,悟為觀之昇華。

通過觀,我們可以提高眼界,眼界提高了,自然能取捨、參合、通變。。。最終達到“悟”的境界。

悟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現實世界中人情物理所激發而產生的。

禪宗中慧能主張“頓悟”,意為突然覺悟;神秀主張漸悟,也就是要重功力,長期的修煉。

神秀傳教在北方,後人管他漸修一派叫“北宗”;慧能在南方傳教,後人管他”頓悟”一派叫“南宗”。

實際上無論頓悟或漸悟是不可分離的,頓悟無漸修之基礎,也是難以產生的。書法的頓悟也一樣,離開了長期的書法實踐,也就悟不出什麼名堂了。

悟性的高低,除了天賦外還與自身的文化修養高低關係密切,要提高悟性就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梁同書曾說:學書無他道,在靜坐以收其心、讀書以養其氣,窗明几淨以和神;遇古人碑版墨跡,則心領而契之,落筆自有所會悟。”

悟還有直接與間接之分,所謂直接之悟,就是從書法實踐與書法批評中領悟出東西;所謂間接之悟,就是在書法活動之外領悟到與書法有關的東西。古人說:張長史見夫爭道、公孫舞劍而書大進;黃魯直觀蕩漿拔棹而得勢,懷素覽夏雲隨風而悟草之變者等等。。。

由此可知,書法有書理,萬物也有各自之理,各門藝術的意象都可觸類旁通的。當書理與其他之理相契合時,就能引起頓悟,我們完全有理由說,間接之悟是比直接之悟更高層次的悟,是真正的悟。。。




臨池管窺


其實書法最終就是一個道字,琴棋書畫到最後都離不開道。光臨帖自然不行,那樣臨的再像頂多是個書匠,書法到最後是講一個“心”字的。王羲之蘭亭序的灑脫不是王羲之光靠臨帖臨出來的,是他那時候心中達到了無我,接近了道的境界,天人合一才發揮自如的。王羲之字的瀟灑是他心的瀟灑,趙孟頫字的瀟灑也是他心的瀟灑,在看弘一法師晚年的字,是心的返璞歸真,所以要書法最後有所成就於修心是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