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賺錢的馬雲爸爸,怎麼偏偏賺了這麼多錢?

5月18日,在香港大學第199屆學位頒授典禮上,馬雲獲頒港大名譽博士——這已經是他獲得的第5個榮譽博士稱號。

不愛賺錢的馬雲爸爸,怎麼偏偏賺了這麼多錢?

昔日三次落榜的“學渣”,如今早已名利雙收:在2017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馬雲以2554.3億元身價位居第三,並在同年12月榮獲“影響中國年度教育人物”。

但是,面對鉅額的財富,馬雲一直保持著雲淡風輕的態度,甚至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後悔創業”、“對錢沒興趣”。

不愛賺錢的馬雲爸爸,怎麼偏偏賺了這麼多錢?

而這樣“淡然”的態度,在阿里戰略的制定上也得到了體現——與重技術的百度和重產品的騰訊不同,文科生馬雲的商業哲學多了一些“感性”的成分。

講究太極哲學,你死我活沒樂趣

很多人都知道,馬雲是太極拳的忠實愛好者,甚至與李連杰聯手開太極館、拍電影,親自上陣打太極。在解釋為什麼鍾情於太極拳時,馬雲說:“越學習太極越發現,其實我做企業,無論是企業內部員工的管理還是跟客戶、跟競爭者的關係,幾乎完全按照太極的宗旨。”

在2015年達沃斯論壇對話環節中,馬雲也透露,自己從太極的哲學中獲得了很多啟發。人人都將商場看作戰場,但是他認為,商業不是你死我活的戰場,而是一種樂趣,“需要安靜下來,保持陰陽平衡”。

太極是一種哲學,是陰陽,有關你如何保持平衡,當人們問你們和eBay競爭的時候,你恨eBay嗎,我說不不,eBay是一個很偉大的公司,他打這裡,我打那裡,你攻我上面,我打你下面,他來我走,我比你小,但是我能跳起來,你不能跳。

除了對外的競爭,太極還影響了馬雲對公司的定位和佈局。他最欣賞太極文化中的三個字:定、隨、舍。

不愛賺錢的馬雲爸爸,怎麼偏偏賺了這麼多錢?

在馬雲看來,“定”就是一種企業的戰略定位和佈局,即看清自己,看清未來,不管發生任何事情,都要鎮定面對;

“隨”就是在發展中要因勢利導,即只有在有實力時,才懂得如何去靠別人,跟隨別人;

“舍”則是一種更高的境界,要學會放棄,即能讓人看清自己,只有明白什麼東西你一定不要,才能明白你要什麼,也只有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知道要放棄什麼。

馬雲就是這樣,不斷地從太極拳文化的虛實、動靜、開合、進退中,把握著阿里巴巴的方向與節奏。

重視未來戰略佈局

對於阿里巴巴來說,真正的挑戰不是來自競爭對手,而是對未來的把控和對自己的把控能力上。

不愛賺錢的馬雲爸爸,怎麼偏偏賺了這麼多錢?

在阿里巴巴上市的第二年,馬雲發表了一篇致股東的公開信,信中闡述了關於阿里未來戰略的相關問題:

我們對未來的佈局是基於獨特長遠的戰略思考在推進的。儘管上述這些平臺性業務離我們的目標還很遠,並且今天也沒有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收入,但其前景足以讓人激動,為了這樣的未來,我們也會一直堅持下去。

在制定戰略計劃的時候,馬雲會對產業的終局進行判斷,由此決定把資源投入到哪些領域去,而戰略前瞻性的效果,往往要三年五年後才能真正看的。

不愛賺錢的馬雲爸爸,怎麼偏偏賺了這麼多錢?

以阿里云為例,雖然馬雲不瞭解雲計算背後的技術,但他看中了雲計算的未來:雲計算可以極大降低小企業利用新技術的難度,把計算的門檻大幅度降低。從阿里的使命來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對於阿里的目標客戶來說非常有價值,所以一定要做。

2010年是阿里雲創立的第二年,在那一年的中國IT領袖峰會上,馬化騰說做雲計算為時過早,李彥宏說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只有馬雲認為,如果阿里不做雲計算,將來會死掉,阿里巴巴做雲計算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

事實證明馬雲的決策是正確的。

不愛賺錢的馬雲爸爸,怎麼偏偏賺了這麼多錢?

經過多年的努力,雲計算已經成為了阿里重要的支柱型板塊——在阿里巴巴2018財年Q3財報上,雲計算季度營收達到了35.99億,實現2017年阿里雲累計收入破百億,阿里雲付費用戶數量在兩年內翻了3倍,成為亞洲首個突破百萬付費用戶的雲計算廠商。

在阿里巴巴總部的一次演講中,馬雲也提到,“很多公司在做今天的生意,我們在做未來5~10年的生意”,“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我們在想10年後,什麼會成為社會的問題。”

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提升人

從最初的“十八羅漢”,到現在的七萬多名員工,阿里巴巴在快速發展中吸納了越來越多的人才加入。

在人員管理上,馬雲也有著自己的原則:

人才不是招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

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不要“野狗”和“小白兔”;

不找完美的人,用認同公司文化的普通人;

用其所長,避其所短;

英語老師出身的他,很願意繼續做好“教育者”的角色。在湖畔大學演講中,馬雲提到,好的人才不是招來的,一定是企業培養、磨鍊出來的,任何企業都應該將招人、培養員工上投如更多。沒有任何人是全面的,只是企業不斷的打磨得他能夠應對各種問題。

不愛賺錢的馬雲爸爸,怎麼偏偏賺了這麼多錢?

作為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明白,他不需要懂管理、業務、財務,而是要調兵遣將,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馬雲不懂管理,就請來通用高管關明生擔任COO;不懂財務,就找來國際專家蔡崇信當CEO;不懂技術,就從雅虎挖來吳炯擔任CTO。

知道自己和員工的長處和短處,每一個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才能把大家的潛能最大化。

在“用人”上,馬雲則信奉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信奉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後來改為了“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創新,你才有這種胸懷和膽略。

如果你對一個人特別放心,覺得他特別踏實,那麼用這個人,創新可能就不會有了。而一些讓我拿捏不準的人,雖然我也不知道他哪個方法是對的,但我還是會用他,因為你不一定需要完全瞭解這個人,並且那個工作的情況你也未必精通,不如讓大家試試看。為什麼允許自己失敗,卻不允許別人失敗?所以疑人也得要用。

馬雲的商業哲學,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上的,“一個真正的商人,不是通過錯誤來賺錢,不是利用社會問題來賺錢,而是通過幫助他人解決社會問題來賺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