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四 篇 憲問篇 (19-24章)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四 篇 憲問篇 (19-24章)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章、492篇,首創 “語錄體” 。是中國現代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四 篇 憲問篇 (19-24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四 篇 憲問篇 (19-24章)

篇簡介一覽:

憲問第十四

(主要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四 篇 憲問篇 (19-24章)

本篇共計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見危授命,見利思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

第十四篇 憲問篇 ( 19 - 24章)

【原文】

14·19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1)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註釋】

(1)仲叔圉:圉,音yǔ,即孔文子。他與後面提到的祝鮀、王孫賈都是衛國的大夫。

【譯文】

孔子講到衛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他沒有敗亡呢?”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怎麼會敗亡呢?”

【原文】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1),則為之也難。”

【註釋】

(1)怍:音zuo;,慚愧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說話如果大言不慚,那麼實現這些話就是很困難的了。”

【原文】

14·21 陳成子(1)弒簡公(2)。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3)。”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4),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註釋】

(1)陳成子:即陳恆,齊國大夫,又叫田成子。他以大斗借出,小鬥收進的方法受到百姓擁護。公元前481年,他殺死齊簡公,奪取了政權。

(2)簡公:齊簡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 ̄前481年在位。

(3)三子:指季孫、孟孫、叔孫三家。

(4)從大夫之後:孔子曾任過大夫職,但此時已經去官家居,所以說從大夫之後。

(5)之:動詞,往。

【譯文】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以後,隨即上朝去見魯哀公,報告說:“陳恆把他的君主殺了,請你出兵討伐他。”哀公說:“你去報告那三位大夫吧。”

孔子退朝後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君主卻說‘你去告訴那三位大夫吧’!”

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報告,但三位大夫不願派兵討伐,孔子又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呀!”

【評析】

陳成子殺死齊簡公,這在孔子看來真是“不可忍”的事情。儘管他已經退官家居了,但他還是鄭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訴了魯哀公,當然這違背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戒律。他的請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裡一定是很抱怨,但又無能為力。

【原文】

14·22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譯文】

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孔子說:“不能欺騙他,但可以犯顏直諫。”

【原文】

14·23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

【評析】

對於“上達”、“下達”的解釋,在學術界有所不同。另兩種觀點,一是上達於道,下達於器,即農工商各業;二是上達長進向上,日進乎高明;下達是沉淪 向下,日究乎汙下。可供讀者分析判別。

【原文】

14·2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

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 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 是為了給別人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