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夏朝和商朝之間是不是還有一個朝代?

滿滿面對


“朝代”見於古文獻記載,也是歷史學概念。在三國以前,要成為天下共主才算“朝代”,其中就有夏朝、商朝、周朝、秦朝、西漢、新朝、東漢,所以從歷史學一般觀點來看,夏朝和商朝就是銜接的,中間沒有其他朝代,《史記》的《夏本紀》《殷本紀》也體現了這點。

不過,夏商周秦在成為共主之前,部族本身也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和中原王朝是一種鬆散的附庸關係,這有點類似明朝和清朝。所以秦朝統一之前有秦國,周朝滅商之前有周國,商朝滅夏之前也有商國。但是,這些都只能稱為國,不能稱為朝代。

考古也發現了不少非常先進的文明,比如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二里頭文化,這些文化雖然很發達,但也都不能稱為“朝代”。因為它們存在於考古學領域,而不見於文獻記載。不過二里頭文化從考古面貌來看可能是“天下共主”,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它可能對應文獻的夏朝晚期都城,但不能說它本身是個朝代。


林屋公子


沒有,據史書記載夏朝的最後一位王——桀被商湯所滅。由於禹的兒子啟接替了父親的位置,所以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也一起了部落之間的混戰,後來啟死後其兒子太康只知遊玩,不理朝政更是激發了部落的動亂,”太康失國“以及後來的“少康中興”。直至傳位至夏桀,“鳴條之戰”中被下屬國商滅。


瓷都公安


估計我的回答會被罵慘,但還是想發表一下看法,不知道你的朝是什麼定義,是怎樣認同中華文明起源的。是認同華夏起源說還是多地起源說。我認為朝就是社會組織,可以有效管理治下人力物力的組織。如果是華夏起源,那麼從炎黃合流,黃帝之後就可以稱為朝了,只不過禹之前我們可以稱之為華夏共和國,或者華夏合眾國。範圍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汾河流域。禹之後稱為王國,範圍擴張到河南伊洛河流域。如果多地起源說,第一個朝代應該從商代算起。從世界文明發展看再給你捋一捋華夏文明的起源。世界上的神話傳說都是一定歷史依據的,我們需要從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從蘇美爾文明的傳說,結合地球氣候變遷,可知人類文明起源於崑崙山(這個崑崙山應該不是如今的崑崙山,喀刺崑崙山和和天山的可能性更大),我們和蘇美爾人應該是同源,因為傳說相似,都是老王之後族人分為三支,一支向東(華夏人來自西域),一支向西(蘇美爾人黑頭來自東方,也有可能包括埃及和印度)一支向北(雅利安遊牧文明),沒有向南的,因為南方是山地,東西北都是平原。能人早期智人不應該稱之為文明。人類文明起源全新世開始後的1.1萬年到1萬年前之間,我們的祖先伏羲氏,也就是蘇美爾文明的先祖是生活於崑崙山的漁獵晚期智人,三大舉措催生了文明。訂婚嫁,形成了組織嚴密聯絡穩定的社會團體,結繩記事,形成了文明的記憶傳承。觀星象測星辰,形成數學。三者構成了文明的基礎。然後開啟了新石器時代。後期可能是氣候變遷,又或許是人口發展壯大,他們離開了崑崙山。向西遷的通過波斯高原擴散到新月地帶,尼羅河以及南亞次大陸,向東的通過祁連山河西走廊擴散到西藏東亞東北亞。這個時間大概是兩千年左右即大約7000年前左右,這時還沒有農業,人們處於無目的遷徙之中,大概是人口超過一定數量就分裂向四面八方擴散但先人們依靠新石器的優勢足以碾壓舊石器的人類。現在再說說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埃及最早中國最晚。國家的誕生要靠一定的人口基數,勞動的分工,和交通的發展。最早的農業出現在新月地帶,最早的國家卻是埃及,這是因為在古代馴化牛馬之前人民靠水遠距離運輸,巴比倫是兩河面狀結構,註定了形成多個城邦需要文明進一步發展才能形成國家,尼羅河卻是線狀,更有利於形成一個國家。相比之下中國形成國家的條件就更差了,從神農氏發明農業之後,中華大地適合農業的地方太多了,只能是氏族林立,最終形成強大勢力的最終三大集團,黃帝集團依渭河而成,炎帝集團依汾河而成,蚩尤集團依黃河而成(古時候黃河在洛陽以下沿太行山從天津附近入海,洛陽以上水流湍急應該是難以跨河運輸的)蚩尤失敗後部族不服者北上南下進入遼河濟水,與當地人融合形成東胡東夷,而炎黃集團因黃帝作舟而加強聯繫,一統黃河流域,所以夏朝都城前期在運城後期在洛陽是很有道理的,孟津渡溝通了黃河南北是形成一個王國的基礎,這個時候中華大地還存在著許多方國,其中就有商國,這個國家的一個君主王亥馴化牛馬發展了交通能力依託淮河成為強大的國家最終幹掉了夏朝算是控制了整個中原。地盤太大形成國家不易啊,埃及巴比倫因為早早控制了當前交通可以控制的地盤,不能控制的地方又因為沒有農業文明強大的方國,所以早早的形成國家安穩發展,國主無所事事就建設各種神蹟,直到被遊牧民族滅國。中國印度卻因為地盤太大一直處於擴張征服之中。再說回中國,商朝幾經遷都,最終定都安陽最主要也是出於加強黃河流域控制的目的,或許還有迴歸故土的意思,畢竟那是他們祖先蚩尤的地盤。然而有了龐大的領土卻沒有高明的統治手段,最終又被華夏後裔周人幹掉了。周人吸取商朝教訓,不再用打敗臣服的套路了,直接立宗廟定親疏封諸侯。把適合農業的地盤都佔了分給自己人。周朝800時間造成了華夏族人口急劇膨脹最終形成統一的民族認同,在遊牧民族大發展之前形成了足夠大的體量才能傳承至今,如果殷商實行分封制六百年時間差不多也有可能把我們變成殷商人。印度就是沒有完成統一的民族認同這一步而毀滅與遊牧文明。感覺越說越多,再說宗教,宗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統治者用來凝聚國民的產物,羅馬帝國其實就如周朝一樣也是形成了民族認同的,然而分封之後再沒有出一個強人一統江山,各個邦國分治語言文字分化以及有北歐人混血就逐漸分成了各個民族。需要一個新的事務提高認同。於是給了宗教發展土壤宗教。而中國出了牛人秦始皇重新統一打斷了分化萌芽,只需要強調一個祖宗,比歐洲人強調都是同一個神的子民有用多了。所以我們熱衷認祖宗來證明共同利益,西方用皈依信仰來證明共同利益。西方的宗教戰爭跟我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性質一樣,抗擊外族西方靠宗教,我們靠祖宗,少數民族歸順也必然要從三皇五帝中認個祖宗來證明自己是華夏苗裔,大家自己人。


rickey2018


不知道問題是想問神話,還是傳說,還是史實?

根據神話,就是堯舜禹,根據傳說就是夏商周,而根據史實,只能說是沒有定論。

現在一談到歷史,就有一群不明真相的群眾,額頭上綁著愛國必勝的帶子,喊著:根據史記記載。殊不知這些人換個地方,又把竹書捧為經典的時候,完全忘記了司馬遷在他們嘴中曾經是那麼的無暇,而且可以透視幾千年的歷史的真神。

史記不可信。同理,史記的前輩尚書也不可信。文獻考古只能參考,不能作為信物。文字中立,到現在為止,也沒有成為中國文化人的共識,更別說古人了。那些號稱史家的人一樣小心翼翼的需要避(君王)諱,而不是直書君王的名諱。既然這樣,又怎麼相信他們的筆下的事件的真實性呢?

炎黃堯舜禹,五聖人是否存在?肯定是存在的,但絕不會是史書上記載的那種順序傳遞。參考國際和國內的原始部落聯盟,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這些部落都是並存的,而部落聯盟之後,出於彼此的需要互相認同,而把所有的領袖或者聖人加一起,做一個傳承,這個在上古時期是慣例。參考我對神仙體系的文章,神仙體系也是合併二個種族的共同信仰而成的。而中國的皇帝為什麼都要泰山封禪而不是崑崙山?拜的其實是東夷的神仙,或者說,上天曾經是東夷人的,被炎黃子孫借過來了。所以我們當黃帝需要他(也許是東夷人心)的認可。後來轉變成為了一種儀式。

道理是一樣的,堯是炎黃人種,舜是東夷人,而夏則是古羌人。或者是部落聯盟的關係,或者是誰當了首領的關係,對於此問題暫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通過這個傳說得知中國大陸確實存在過這麼三個主要的部落,至少在當地都是霸主的地位。通過類似的古代傳說模式,堯舜禹同朝似乎更可信一些。而且,夏商同朝也是同理。畢竟我們得知的史實(這個不僅僅是文獻了),堯唐一直到戰國才滅,而夏杞也是差不多的時候。商(宋)也是到戰國才滅。保留貴族的血統和傳承是中國奴隸制的特點,而堯唐時期明顯的已經進入了奴隸制(雖然中國沒有完全的奴隸制,甚至趕不上美國黑奴時期的水平)。所以,廣義的來說,多朝並列才是史實。而虞舜為什麼被滅呢?因為他正好是炎黃需要打擊的東夷的勢力。而周時候的虞國則是用虞的名字周王室當君主。這點正好也側面證明了古羌人集團及其後裔炎黃集團需徹底滅掉東夷人的決心,畢竟商是東夷人的代表。


含陌飄紅


按照目前流行的觀點,歷史朝代順序就是夏商周……但是好多史籍都提到過夏朝的兩件大事件:太康失國和少康中興,這兩件事之間間隔了半個世紀到一個世紀的時間。

那麼問題就出來了,“太康失國”失的國是被誰搶走了,“太康失國”之後到“少康中興”之間這段時間的華夏大地上是誰在統治?

有種說法是有窮氏首領后羿把持了太康之後的朝政,而有窮氏的後起之秀寒浞(zhuo),先後滅了有窮氏和夏朝,建立了一個短暫的朝代叫“寒朝”(大約存在了60多年)。

所謂“少康中興”就是,夏朝的流亡王族起兵復仇,打敗了寒朝,重新復國的故事。

我們的主流史料或者所謂正史卻沒有提及“寒朝”,《竹書紀年》好像有記載,但是有人說竹書不可信。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誰又能理的明白,幾十年前的民國時期的事都好的含糊不清的,更何況是幾千年的事了,大家就隨便看看當做街頭侃大山吧。


爾朱少帥


關於這個問題,由於夏商周之前的史料記載較少,大部分分散存在於神話或者先秦時期的書籍當中,再往後編的越來越詳細,應該可信度不高,但是今年來,國家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搞了一個夏商周斷代工程,他們得出的結論是

夏代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商代的始年為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周代始年為公元前1046年。其公佈的年表,夏朝的君主排列如下: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洩、不降、扃、廑、孔甲、皋、發、桀。如果你認同他們的結論,那麼就不存在了,因為夏朝最後一個王是夏桀,而夏桀是被成湯打敗的。

但是你不相信他們的結論呢?就只能看《史記》《山海經》之類的記載了。

鳴條之戰,是夏朝末年(約公元前1600年)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湯率領商部落士兵與夏軍在鳴條進行的一場決戰。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桀“築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通鑑外紀》記載:“桀作瑤臺,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尚書.湯誓》上說:"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論》。"滅夏後,商湯想把國都定在夏都斟鄩。但為了進一步鞏固其取得的政權,就保留了夏社,並把夏代的重臣集中於夏都斟鄩集中看管,防止夏人作亂。這次戰爭成為順應天命的戰爭,《易·革·彖辭》記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同樣,關於夏商周的斷代,還有北宋邵雍所著的《皇極經世》記載: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商朝(公元前1766年──前1122年)、周朝(公元前1122年──前256年)這個結論和上面的不一樣,據他記載,夏朝最後一個王也是夏桀,“癸 (桀) 發之子 ,公元前1818年--公元前1766年在位,共53年”而緊接著,商湯在時間為:“商太祖 太武王 子履 湯 唐、大乙 前1766年--前1754年在位,共13 年”,同樣地,商湯和夏桀的權力更替是延續的,所以應該不存在另一個朝代。

但是,有些人說,史記不可信,史前的記載不可信,古人可以隨意更改等等,只有他們自己說的話可信,那麼我就沒法和你解釋了,但是,我們都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歷史由於各種原因,在史料記載和沿革方面確實存在很大缺陷,也非常遺憾,但是就算是神話記載,它也是能夠一定程度反映當時的狀況的,畢竟古人也不會無聊到沒事空想,寫一寫不相干的事情,畢竟他們那時候的主要任務是生存,而不是享樂!

夏商周中的,商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考古出土的遺址和文物證實,雖然不足見證其全貌,但至少能夠證明其存在過的痕跡。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看待華夏史,首先要明白天子與國君的區別,更要明白朝代與國號的不同!天子無國而有天下,國君是受天子任命而代天子管理本國的執行CEO!

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天下所有的國君都只是天子的大臣,而且分為四個等級:公丶候、伯丶子!華夏古代是沒有南爵的!國君管理國家,行使權力,就是所謂的替天行道,就是在執行天子賦予的使命!

天子可能易姓,天子易姓就是改朝換代,例如商朝取代了夏朝。國家滅亡換姓,國號可能變,也可能不變。即使國君不換姓,也可以改國號。例如周朝時,田氏代齊就並未換國號,晉國原本稱為唐國是後來才改為晉國的,而且國君未易姓!

古代很多時候是流水的天子,鐵打的諸候國!天子與諸候,利共而不獨,天子以禮治天下,天下秩序固定,諸候一般沒有取代天子的想法和利益訴求,所以上古時代,每一個朝代的時間都很長,長得有點讓人難以置信!

在這一點上,東亞有個活化石,就是日本,日本自古實行的就是類似於中國上古時的夏商周的那種體制,導致天皇制存在了二千年!

所以夏朝與商朝之間應該沒有另外一個朝代!史書在這一點上,應該是可信的。


鬼影147951010


「朝代」是沒有的,史書記載得非常清楚,可以說一點懸念都沒有。雖然說因夏目前在考古上未予完全證實,而“早商”似乎也不盡然就是一直臣服於史書上說的第一個正統朝代夏朝,因此,題主的這個提問理論上可以說,還是有“未知可也”的可能性的。

但是,脫離了史籍去考證無異於緣木求魚。因此,與其不如討論一下,有沒有那些獨立於或至少也是和夏、商能夠掰得起手腕的國家還更有意義。

有虞氏:夏時大國,舜之後裔?

《竹書紀年·帝相》:少康自有仍奔虞〔乙酉年〕。

眾所周知,這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太康失國”導致的故事——太康,夏朝第三任皇帝(稱“後”)因荒怠朝政而導致夏廷先後為後裔與寒浞把持,太康繼承人仲康崩後,其子「相」繼位,即為少康。


這位苦命天子繼位沒多久便因寒浞的追殺而逃至「有虞氏」——第一個有效信息,可得知此氏族至少是夏時的一方大國,而且勢力非同小可,因為它後來出兵幫少康復國,幹掉了亂夏的寒浞家族,締造了史上著名的“少康中興”。

《竹書紀年·帝少康》:元年丙午,帝即位,諸侯來朝,賓虞公。

這段記載帶來第二個有效信息:「有虞氏」確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賓”,在甲骨文中凡與帝王連起來一起使用,基本上都是指遠方方國來中央王廷朝覲或進貢——此處記載符合這一點。

而“諸侯來朝”後面加上“賓虞公”,可見這個“虞公”顯然就是幫助了少康復國的“有虞氏”的首領,此次入朝,顯然是被夏廷作為頭等功臣邀請而來,絕非朝覲,更非進貢。

《周禮·考古記》:“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輿”。

這段記載不僅符合史書中的順序:炎黃→堯舜禹→夏→商→周。

也符合考古上的發現:彩陶時代→銅石時代→青銅時代(梓,實代表殷商鍾愛的活人祭祀)→戰車時代。

由此可見,基本上可以確定,這個有虞氏就是上古氏族,而且極有可能就是黃帝后裔、也就是堯舜的直系後裔。

我們也知道,武王伐紂後,也曾封舜禹後裔於陳國,奉為“二王三恪”:

《逸周書·王會》:“成周之會……天子南面立……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旁天子而立於堂上。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尹(殷)公、夏公立焉,皆南面”。

這個“虞公”時隔七八百年後又出現了,而且地位還是那麼高——毫無疑問,它當然還是夏少康時期的那個“有虞氏”。

所以,這個“有虞氏”算不算是夏商之間的另一個“朝代”?

答:可以算半個。因為一是它是黃帝時代的延續,存在了一千多年;二是它的勢力與影響力一直都在。

這一點凌駕於代表正統的夏與商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有虞氏」並不是史家的一面之詞,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戰國楚簡」中已經破譯出關於有虞氏禪讓的相關記載。

真相已越來越接近了。


無風即風


良渚考古的發掘必將揭開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層“古老而又全新的面紗”。這與多年發掘的“河姆渡文明”的輝映,又將中國的“文明搖籃”推向一個嶄新的局面。試想,歷史一直是將“黃河文明”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主線”進行“述說”著。那麼,上述兩大考古成果的發現與考證,必將震驚中國史,也將震撼世界史。為什麼嗎? 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將是“兩條主線發展的”。即黃河文明線、長江文明線。 二是中華文明史要向前推進1500多年。那麼,就突破了“成書記載”的“史源”夏、商、周了。 三是“成書記載”的中華文明是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傳播與覆蓋的的“史說”,要重新定調為:東西互進,南北共榮。是即有單到,又有融合。 四是這個空出來的一千多年曆史又將怎樣“填寫”?從“三皇至五帝”,接“夏商周”,怎麼“接檔”。 現在可以肯定的說,良渚文明極大的可能是中國第一個朝代“上古有虞文明”。曾經考古認為良渚文化已消亡,原因是因生存環境的惡化而北遷中原建立了夏朝,那麼極有可能中國東南是華夏的又一個發祥地,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用中國人的俗言說:是話有根,是風有影。許多以“傳說記載”的“口耳相傳”的東西,是後世不斷追尋的動力。誠然,中華文明的起源至今仍是中國、世界“史迷”們不斷探索的“謎題”。 創建於2018.1.31編輯


張慶東字恕鳴



商之前的朝代不被國際認可,就像甲骨文發現之前商朝不被認可一樣,二里頭文化和良渚文化最有希望成為破解商之前的文化密碼(諸多的文史資料和新近的考古文獻可以參考),包括夏朝和傳說夏之前的虞朝,然而考古是一件嚴謹的事情,國內外各方說法不一而足,數千年間很多遺蹟覆蓋在前遺蹟之上,許多物證已紛繁其中無從考究,有待一天有更科學的方式證明

歷史總是撲朔迷離,中華文化5000年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信仰符號,早已超脫歷史年號的限制深入每個炎黃子孫的心底,有或無其實不重要,向前看對人類有貢獻才能贏得世人尊重和繼續祖先的榮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