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水库复建历程

□张德运

1949年6岁的我,随父母入住板桥村。从此,经历了70年与水有关的历史。

记得当地水灾频繁,每到万般无奈之时,人们便用一种古老的迷信方法驱雨:把炊帚挂在屋檐下,手拿勺子唱道:“勺子勺子挖挖天,云彩跑到西南山,西南山那儿下大雨,俺这地儿好晴天。”但不管多么虔诚地唱啊唱,雨依旧下个不停。不单是雨,还有干旱。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干枯。村中的百姓赤裸上身,面对龙王庙跪地祈祷。那黝黑的脊梁,晒得发紫流油。可是,跪来跪去仰望天空,依然是万里无云。

1950年,我的家乡不知从哪里来了一群人,他们住在村民的民房里,有男有女,有的戴着眼镜,女的留着齐耳短发,身着列宁服,他们的裤子竟然还有口袋。他们每天到平地、山坡,用支着三脚架的镜子照来照去,忙忙碌碌。村民们感觉他们是那样的洋气、神秘,他们到这儿来干什么呢?

时隔数月,乡公所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说,国家要在我们这儿建造一座大型水库。建成后我们这里不会再有水患发生,大家都有好日子过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刹时村民们沸腾了,大家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果然第二年(1951年春天),村里及周边,工棚一片接着一片,还聚集了4万多人的民工。

大坝上号子声此起彼伏,运土队伍像蚂蚁搬家川流不息,人们肩挑车推,历经两个严寒酷暑,大坝终于落成。

大坝1953年竣工后,板桥20多年真的再无水患。但在1975年8月,一场始料不及的大灾大难突然来临!

8月4日,这一天一大早,血红的太阳像个大火球挂在天空,没有一丝风。乌云在南山口快速翻滚着,当地人从未见过那翻江倒海般令人恐惧的奇特现象。9时许,乌云转眼间到达头顶,随着一道刺目的闪电、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暴雨便倾盆而下。天地混为一体,狂风所到之处,房倒屋塌,树木连根拔起。如此暴雨下了两天一夜,板桥周边已经沟满河平。泌阳县委紧急组织群众转移。在当地驻军的帮助下,一批批群众被安置到了西岭驻军的营房里。

根据当时水文资料记载,4到7日的降雨量骇人听闻:降雨中心林庄,3日降雨量1631.1毫米,其中有6小时降雨量达830.1毫米。堪称世界之最。入库洪峰流量13000立方米每秒,超过了原设计泄洪量的7倍多。

7日晚,板桥水库水位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上涨。深夜12时,随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大坝一个趔趄滚入洪水之中。洪水以20多米的落差,排山倒海,向下游盖推而去。

板桥溃坝之后,原定1978年复建,但国民经济正在调整,缓一缓再建似乎更为科学。

在那以后的12年里,那个被洪水撕开的200多米宽的大口子,每天静静地观望着从它身边过往的人们,向人们诉说着它那残缺肌体的由来。

但也就是在12年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神州大地,到处是勃勃生机,国民经济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

1987年,国家以崭新的方式进行板桥水库复建工程招投标,实力与技术强劲的葛洲坝工程局一举中标。工程开工那天,人们喜气洋洋,许多板桥街上的生意人自发燃放鞭炮,为工程开工助威。

这次复建工程施工,与1951年时截然不同,一切都是机械化、现代化。各种大型施工机械,令人耳目一新。施工中,再也不是几万人的人海战术,除了机器的轰鸣声,再也听不到人工打夯的号子声。对于那支建设过长江葛洲坝的施工队伍来说,板桥水库的复建工程,对于他们不过是小菜一碟。我曾经在一个项目经理办公室的门口,见到了他们这样的一副对联:曾拦长江万里浪,何惧板桥小河流。横批是“高效优质”。真可谓实力雄厚,底气十足!这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实力,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活力!

经过各方协调,共同努力奋战,一座崭新的、如同巍巍昆仑一样的大坝,傲然屹立在人们面前。1993年的6月,我参加了分项工程的验收。童年就饱受水患之苦的我,代表甲方建设管理局,以工程师的名义,在机电金属结构的验收文书上,认真而又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似梦中,但这是真的!在此之前的1月5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水利部副部长张春园、河南省副省长李成玉,已参加过验收大会,大坝为优良工程。

复建后的大坝库容增加了1.68亿立方米。泄洪量每秒15000立方米,是垮坝前泄洪量的9.38倍。如果再有“75·8”那样的降雨,大坝吃得下,也吐得出。下游流域的乡亲们,从此可以安然入睡了。

1987年板桥水库复建工程开始后,上级委派张学恩为水库管理局局长。他不负重托,工作认真负责,思路清晰而开阔。在办公会议上,他说,我们不能坐等工程竣工后再改造我们的环境。我们的队伍,从现在开始工作重点是环境建设,重中之重是四个字“重在绿化”。他说干就干,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带领有关人员做库区的绿化规划,带人挖树坑、栽树苗。现在,坝头坝下,各种树木整片整排,郁郁葱葱。漫步其中,莺啼悦耳、鸟鸣动听,如临人间仙景。30年前我们在环境建设中的努力和理念,竟然与习近平总书记现在关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度契合。因此,我们水库获得了“国家水利风景区”和“河南省绿化先进单位”的殊荣。

大坝因板桥而得名,板桥因大坝而发展。如今的板桥已非笔墨所能描述。如今街道整洁,市场繁荣,车流如潮,楼房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当年那个不知名的小村,已于2011年成为驻马店市驿城区板桥镇。

闲暇之余,人们站在坝顶向西遥望,白云奇峰云雾缭绕,湖面微风拂面、波光粼粼,顿感心旷神怡。那青山中潺潺的小河、叮咚的溪水,悄无声息地汇入碧波荡漾的水库。那库中富有灵气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向美丽市区。夕阳西下,空中鸟瞰,闪闪金光的水面,就像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驻公路那蜿蜒曲折的飘带之上。

现在的板桥水库,承载着国家与人民的重托,在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水产养殖、水力发电等方面,作用日益重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凸显。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在办公楼的门口,看见那金光闪闪的荣誉奖牌:河南省文明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国家防洪教育基地、河南省绿化模范单位、河南省工程管理一级单位、全市水利系统模范管理单位……数了数竟有20多个。这使我再次想起那个凤凰涅槃的传说,昔日洪水为患、满目疮痍,如今风景秀丽、和谐安定。厉害呀,我的板桥水库!

退休15年了,但我对那里的一切都不会忘记。在板桥水库的坝下有一座纪念碑,碑文如下:

板桥水库原建于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兴建的第一批大型水库之一。1956年经扩建加固,1975年8月8日毁于特大洪水。三日进库水量6.97亿立方米,洪水流量1.30万立方米每秒,均超过原设计值的一倍左右,溃坝瞬时流量高达7.81万立方米每秒。时值十年动乱,救护不力,卷走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财产,为祸惨烈。1987年1月复建,历五载建成。除水害、兴水利,必须对人民负责,确保安全。树此以志不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