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我們還記得什麼?

七月七日,我們還記得什麼?

七月七日,我們還記得什麼?

“打不了,也要打;打敗了就退,退了還是打;五年、八年、十年總堅持打下去;不論打到什麼天地,窮盡輸光不 要緊,千千萬萬就是不要向他妥協,最後勝利定規是我們的。你不相信,你可以睜眼看著;我們都會看得見的,除非你是一個短命鬼。”

----蔣百里

七月七日,我們還記得什麼?

七月七日,我們還記得什麼?


今天,是盧溝橋事變81週年的紀念日。

1937年7月7日,日軍蓄意製造“七七事變”,以“尋找失蹤士兵”為藉口,要求進入盧溝橋東的宛平城,在遭拒絕後悍然發起進攻。駐守宛平城的國民政府第29軍奮起抗戰。

直至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日本對華侵略戰爭全面展開,中國全民族反對軍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也從此開始了。

歷史的沉澱,浮在上面的光鮮,總是令人美好,而遺忘幾乎所有的今天都是昨天痛苦記憶的疊加。中日鄰邦源遠流長,諸多事件淹沒於政治的漩渦裡,誰也不會記起,還有4萬中國人在七十多年前,以勞工的名義強徵赴日做苦役。

據日本學者田中宏的研究,日本實際強徵的中國勞工人數為41758人,在乘船前死亡2823人,實際到達日本38935人。其中很多人死在當地,有數據稱,死亡率達到20%。

實際上在《辛丑條約》之前的若干年,在中國旅遊的日人幾乎都負有報效本國的決心。孔夫子舊書網,有一份清光緒年間,日本間諜活動早期實物,1900年八國聯軍(日本)侵華《戰爭參照清國地圖》,售價1000元。

七月七日,我們還記得什麼?

早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日本就開始對中國進行情報蒐集和資料編撰工作,《辛丑條約》之後,更是利用駐軍中國之便,派間諜人員潛入中國內地秘密測繪地形、調查兵要地誌。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大本營參謀本部特務班的橫川省三、衝禎介兩人就曾秘密潛入俄佔旅順口刺探情報,被俄軍抓住當場槍斃。

鄉村中國鄰里之間因為蓋新房發生矛盾,大部分都與新房的屋簷高低有關,強悍無賴男人多的家族,往往是一團糟欺負到軟弱的鄰居人家裡。這就類似《辛丑條約》前的中國,人心不足蛇吞象,很多人想不明白的是,華北的日軍是如何駐紮在中國境內的,盧溝橋是開始還是結束?

日本在華北地區駐軍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來都是眼淚,畢竟成吉思汗再強悍也沒有派駐軍隊在另一個國家駐紮幾十年,朝鮮的情況特例,中國博物館缺胳膊少腿的所謂藝術品,都在外國的博物館裡。

今兒說說與七七有關的東東,先表明的是,從來不認為去日本旅遊購物武大櫻花等等之類,便是商女不知亡國恨,至少也要了解知曉,今天旅遊購物笑眯眯對你禮貌有加彎腰屈膝的日人,他們的祖輩曾經幾十年如一日的在中國土地上燒殺搶掠。丟掉鋤頭紙筆,變臉為劊子手並不是一個軍國主義那麼簡單。

八國聯軍為什麼打中國?戊戌變法之後,慈禧軟禁光緒帝於瀛臺。甲午戰爭,《馬關條約》中國賠償日本二萬萬兩使歐洲列國眼饞不已,對清政府提出諸多無理要求,包括准許修建鐵路和採礦。隨著山東“曹州教案”的發生,德國出兵佔據了膠州灣和膠澳,俄國進駐了旅順,英國和法國分別佔領了威海和廣州灣。

排外情緒空前高漲,“義和拳”變成了“義和團”,外國人統稱“大毛子”,一律殺無赦。袁世凱鎮壓過“義和團”,榮祿扶助“義和團”,山東的拳民湧入直隸,同時開始大舉入京,最多時北京的拳民超過十萬。

七月七日,我們還記得什麼?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

其中的混亂不是主觀的疏理歷史就能說得清,義和團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藉口,英、美、法、德、俄、日、奧、意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在侵華聯軍中,日軍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成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

1901年9月7日,與英、俄、日、德、美、法、意、奧、比、西、荷11國公使簽訂的《辛丑條約》,根據該條約中的第7、第9兩款規定,日本在北京使館區駐軍400人,在戰略要地天津、塘沽、秦皇島、山海關等處駐軍1250人。

《辛丑條約》簽字之前的兩個月,日本以“護路”、“護僑”為名向中國派遣了駐屯軍,命名“清國駐屯軍”,第一任司令官大島久直中將,總兵力約2600人。

這便是日軍華北駐軍的前世今生,“七七”盧溝橋事變,早在幾十年前就埋下了暴虐的種子。至於之前的東北,東北軍與虎謀皮,對抗國民政府,釀成東北淪陷,張氏父子罪不可恕。

一個國家的軍隊在他國的國土上,埋鍋造飯,吃喝拉撒,你以為他是上帝,花的還不是別國白花花的銀子。

七月七日,我們還記得什麼?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以神道教為主,佛教次之。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為了鞏固王權,將神道教尊為國教,是為國家神道,成為明治政府教導百姓忠貞愛國﹑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

日本天皇和日本人民,願打願挨,相輔相成。多想喝著日本茶,瞧點日本花道,素手拈花,感慨一下人生疏忽,可是突然之間,他們的國家為了他們的人民,把戰爭帶到了我們的國土,以上這些不是扯淡嗎?

從“九一八”事變張學良那個廢物,到溥儀的皇帝清秋大夢“滿洲國”,下一步就是“華北自治”,國人對到日本旅遊購物的求知慾,恐怕還是比對日本那些年在中國乾的哪些事情感興趣。

實際上,自1931年9月18日,日寇發動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後半年時間裡,吞併了有著面積相當於法、德兩國面積總和、有著日本國土面積4.5倍的東北三省。

1932年至1937年近五年間,日本在大量移民東北,日寇關東軍和駐屯軍在中國華北地區一直蠢蠢欲動,先後逼迫當時的國民政府簽訂了《秦德純、土肥原協定》、《塘沽協定》和《何(應欽)梅(津美治郎)協定》等,將觸角一步步伸入華北腹地。

七月七日,我們還記得什麼?

可以說那個時期,華北的地界上,旅遊的日人不是特務就是間諜,尤其是《秦土協定》中明文規定,“必須承認日滿對蒙工作,援助特務機關的活動”。在日本國內,對於製造“華北自治”的陰謀,早已達成高度一致的共識。日本那個國家體制,不一次次挑起戰爭就對不起他自己,始終如此。

為達其目的,日寇關東軍動作連連。由其特務機關製造多起混亂,包括日本特務機關策劃的“豐臺兵變”、“香河事件”等。日軍侵佔豐臺後,盧溝橋成了北平唯一通往後方的咽喉,至此,“七七”盧溝橋事變已不可避免,進入倒計時。

1937年7月7日,永定河畔的戰鬥整整進行了一晝夜,歷史的蝴蝶飛走了。

日寇全面侵華後,很快將中國駐屯軍編組為“華北方面軍”,下轄第1、12、43軍及駐蒙軍,大約穩定在20萬人左右。

為了那些忘卻的紀念,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至1945年結束,十四年抗戰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七月七日,我們還記得什麼?

七月七日,我們還記得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