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德国人发明的红点奖,是荣誉还是生意?

1

中国商人向来很会借势营销。

就比如罗永浩。

前几天,被称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老人家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红点奖、iF奖纯粹就是商业机构,专骗中国人钱。”

精致德国人发明的红点奖,是荣誉还是生意?

本来没老罗啥事儿,但他非踩着这个节骨眼就出来蹦跶,发了一篇长微博回应:这些奖项虽然偏向商业化,但是真正评选的标准还是非常严苛的,每年选出来的最佳奖数量很少。

精致德国人发明的红点奖,是荣誉还是生意?

一查资料才知,锤子T1当年拿过iF设计奖金奖。自家殊荣被别人指出有水分当然不爽了。但也曾经拿过红点奖的小米、华为都没动静,为啥偏偏只有罗永浩出来跳脚?

原来,5月15日锤子将在鸟巢举行新品发布会。配置不如别人,只能卖卖情怀的锤子手机营销碰壁,现在凡是只要有话题,哪怕是一趟浑水也得淌。

说来罗永浩这个人也挺逗。当年在锤子发布会上,罗永浩就直接抨击:“红点奖是中国家电企业最喜欢花钱买的一个奖,这个奖在工业设计圈是一个笑柄。”时隔一年后,锤子就拿着获得iF设计金奖的噱头到处宣传。

精致德国人发明的红点奖,是荣誉还是生意?

向来在设计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的罗永浩会不知道iF奖也是一个极其商业化的奖项吗?这答案自然不用道破。

第一次听到红点奖这名,还是在我那个四线城市不知名的小学校。有个艺术系的学生拿下金奖,校领导在各大教学楼都挂上十几条横幅,上面写着“红点奖——工业设计中的奥斯卡”,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奖的分量。乍一听还觉得挺牛X,直到后来深入了解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个没啥含金量的奖项。

2

红点奖和iF设计奖、IDEA 设计奖被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1955年发起于德国。最开始的时候,红点奖还算是一个公平且专业的奖项,但经过发展与演变,逐步成为了一个设计行业的商业推广机构。

精致德国人发明的红点奖,是荣誉还是生意?

企业想要参赛,须得缴纳上万元的参赛费。而每年获奖的作品件数能高达一两千件,这意味着只要你是交了钱,基本上捧个金奖回来那是妥妥的事儿。当时红点奖还打算开设一个“中国好设计奖(CGD,China Good Design)”,遭到了柳冠中的强烈抨击。别的不说,你这圈钱的意图会不会太明显了一点?

企业交钱拿奖,主办方收钱办事,怎么听都是个愿打愿挨的事儿。国人向来爱虚荣、撑场面,喜欢往自己脸上贴点洋金箔。外国人就看准这一点下手,专喜欢弄点野鸡奖来中国捞钱。

1994年,史玉柱鸿图计划中的巨人大厦资金链断裂,只盖了三层,负债2.5亿,自称中国最穷人。当时有记者去烂尾的巨人大厦采访他,只见他坐在土坯房里,泰然自若,完全不像身背2亿多债务的人。

后来老史嗅到商机,把原本是国外普通保健品的脑白金漂洋过海一镀金,摇身变成了可包治百病的神奇药品,外加经过央视广告的轰炸,脑白金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实际却没什么效果。后来史玉柱知道这个弊端,在还完钱后迅速把脑白金转让出手。

精致德国人发明的红点奖,是荣誉还是生意?

不得不说,史玉柱确实是个聪明的商人,不仅学会把保健品当礼品卖,把广告往俗了拍,把鸡蛋包装成了金蛋,还让无数中国企业家学到了一招:凡是能镀上洋墨水的,都是好的。

3

不止企业家们热衷于蹭奖,连明星也是。

当年杨幂获得休斯顿国际电影节影后的新闻通稿刷得满天都是,却被爆出这不过是个野鸡奖。随意搭个幕布都能当背景,作品展示就是放个PPT,一个国际电影节的赞助商还全是中国不知名的小企业,连小金人都是仿奥斯卡。怪不得导演李杨会在微博上狠批:杨幂们拿这种“国际影后”,丢谁的脸?

精致德国人发明的红点奖,是荣誉还是生意?

还有张杰在2014年在全美音乐奖中获得“国际艺人奖”的时候大肆宣传,即使面对众人质疑团队还很骄傲地回应:“张杰拿到的国际艺人奖之前仅仅颁过8次,获奖明星都是迈克尔·杰克逊、惠特尼·休斯顿和碧昂斯这样的超级巨星。”之后却被网友挖出,迈克·杰克逊所获得的是国际杰出艺人奖,而张杰所获得国际艺人奖是专为中国人设立,第一次颁发,活脱脱就是一个野鸡奖。

如此迅速地被打脸,实在是相当丢人。

说红点奖也好,提其他野鸡奖也罢,拿奖既是为了镀金,也是为了炒作。但凡在国外拿点什么奖的名人企业都要在各大新闻头版庆贺几日,哪怕是最低等级、没有一点含金量的奖项,只要名声够响亮,再赌一把用户根本不了解这个奖的复杂等级,就能心安理得地大做文章。毕竟能唬一个是一个,能骗一群是一群。

精致德国人发明的红点奖,是荣誉还是生意?

4

我们不能否认红点奖曾经辉煌过,但起码它现在已经沦落为一个商业炒作,一种可以被利用的营销手段。除了它,还有无数个行业奖项在国外走下坡路了就来中国捞金,舔着脸把自己标榜成“工业设计界的奥斯卡”、“美食餐饮界的奥斯卡”、“音乐界的奥斯卡”。

设计师把作品当生命,自视甚高;企业家把作品当生意,换取钞票。参赛可以,但别忘了设计最终的目的并非获得某一项不值得的奖。评奖好做,而颁奖典礼结束以后,发了奖金奖状,拍了照片就拍拍屁股走人,得奖的设计如何落地却没有人追踪。评奖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引导大家把好的东西落实到生产中去,大量评奖却没有人关注设计作品的落地,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

乔纳森·伊夫,苹果的首席设计师,从来没有获得过什么红点奖iF奖,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伟大。

精致德国人发明的红点奖,是荣誉还是生意?

把获奖当荣誉无可厚非,但也要看看是什么奖。一个有分量的奖,应该是一个设计师、一个艺术家抵抗市场压力,专注创作的最后底气。而不是一群门外汉自娱自乐的闹剧。

2000件作品有1500件获奖,这又不是幼儿园发小红花人手一个,有什么可炫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