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廣東好聲音,嶺南音樂,東方民間音樂的一顆明珠

嶺南音樂代表——廣東音樂,東方民間音樂的一顆明珠

廣東音樂是以廣東民間曲調和某些粵劇音樂為基礎,吸收了中原音樂、崑曲牌子,特別是江南地區民間小曲小調養料以及西洋音樂理論和演奏技巧,經過300多年的孕育逐漸發展完善起來的地方民間音樂。

這才是廣東好聲音,嶺南音樂,東方民間音樂的一顆明珠

廣東音樂曲調流暢優美,節奏清麗明快,音色清脆明亮,旋律婉約動聽,具有“平民意識,俗世感情”的美學品格和“玻璃音樂”的美譽。它雅俗共賞,在民間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世界藝術之林也有一席之位。

這才是廣東好聲音,嶺南音樂,東方民間音樂的一顆明珠

《鳥投林》、《平湖秋月》、《旱天雷》、《賽龍奪錦》、《雨打芭蕉》《漁歌晚唱》等都是膾炙人口、流傳極廣的優秀作品。1958年,廣東民間樂團赴蘇聯、匈牙利演出,一曲《柳浪聞鶯》轟動全場,廣東音樂由此獲得了“透明的音樂”的讚譽。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首次登上世界音樂殿堂維也納金色大廳時,就演奏了讓人在明快的節奏中嗅到濃郁的生活氣息,聽到龍舟競渡的鼓點,感受到賽龍舟那種同心協力、奮發向前精神的《賽龍奪錦》和《旱天雷》等多首廣東音樂。世有“凡有華僑處,即有廣東音樂知音”之說,外國朋友稱它為“東方民間音樂的一顆明珠”,可見廣東音樂流傳之廣,影響之大。

粵韻長存

粵劇、粵曲、廣東音樂流行的區域極廣,深受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人民和海外華僑的喜愛,是遍佈世界的粵語語系廣東華僑鄉音和根文化的組成部分。

這才是廣東好聲音,嶺南音樂,東方民間音樂的一顆明珠

粵劇是明清時期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眾多戲曲班相繼入粵演出,崑腔、弋陽腔、秦腔、皮黃、徽調等相互影響並吸收了南音、木魚、龍舟等廣東民間曲調,於清雍正年間前後匯合而成的廣州地區最有代表性的劇種。粵劇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善於吸取其他劇種的長處,因此其唱腔有著極其豐富的表現力,享有“南國紅豆”的美譽。時至今日,粵劇界仍在“融會南北戲劇之精華,綜合中西音樂而制”的宗旨下不斷改革創新,努力使粵劇成為走向世界的一大地方劇種。

這才是廣東好聲音,嶺南音樂,東方民間音樂的一顆明珠

粵劇唱唸均用廣州方言,角色分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等獨特的行當。粵劇的傳統劇目有五六千個,著名演員有馬師曾、酵覺先、紅線女、白駒榮、羅品超、倪惠英等。

這才是廣東好聲音,嶺南音樂,東方民間音樂的一顆明珠

粵曲,清新柔麗

粵曲原為粵劇的曲調,後來發展而成獨立的曲種。粵曲清新柔麗,音樂性強,它注重聽覺藝術,講究叫唱工,不長念表是中國曲藝家族中的重要成員。粵曲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種魅主要喉腔,它善於吸收,能夠兼容幷蓄、不斷創新。1957年,著名“紅腔”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就以一曲《賣荔枝》榮獲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東方古典歌曲金質獎章。

這才是廣東好聲音,嶺南音樂,東方民間音樂的一顆明珠

廣東音樂是以廣東民間曲調和某些粵劇音樂為基礎,吸收了中原音樂、崑曲牌子,特別是江南地區民間小曲小調養料以及西洋音樂理論和演奏技巧,經過300多年的孕育逐漸發展完善起來的地方民間音樂。

廣東音樂曲調流暢優美,節奏清麗明快,音色清脆明亮,旋律婉約動聽,具有“平民意識,俗世感情”的美學品格和“玻璃音樂”的美譽。它雅俗共賞,在民間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世界藝術之林也有一席之位。

嶺南音樂代表——廣東音樂,東方民間音樂的一顆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