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稻產業點亮潛江鄉村振興路

(記者 李理)

多年前,湖北省潛江市農村發展進入瓶頸期,產業停滯不前、人才大量流出、村集體渙散、鄉村環境髒亂差等農村現象,在不少農民心中都種下了以離開農村為榮的種子。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為湖北農村發展指明方向: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鄉村振興靠什麼帶動?作為本土最具特色,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蝦-稻產業,無疑成為潛江鄉村振興最強勁的支撐槓桿。

產業振興 讓農民腰包鼓起來

蝦-稻產業點亮潛江鄉村振興路

瞄場村“蝦稻共作”基地

位於熊口鎮的瞄場村地勢低窪,在2015年前是全市的貧困落後村。

經過該鎮趙腦村“蝦稻共作”模式的成功實踐後,瞄場村與市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協定,在瞄場村開展土地流轉,發展“蝦稻共作”基地。

乘著蝦-稻產業的東風,全村在一年間流轉土地90%以上。至2017年,瞄場村已是改頭換面:5組的廖盛豹在城區買了新房;6組52戶村民添置了25臺私家車;全村10多公里的鄉村小道換成了嶄新的通村通組公路……

貧困戶漆衛星本因自身腿部殘疾、老婆聾啞、女兒先天性心臟病,成為村裡最難斬窮根的一家。而在全村推進“蝦稻共作”之時,漆衛星將自己的14畝水稻田全部流轉,並同時返租了14畝農田進行“蝦稻共作”種養殖。

基地農田有保障、通水通電有保障、技術支撐有保障,加之漆衛星勤勤懇懇、悉心管護,2016年,村裡支持他投入的4萬多元成本幾近收回,2017年就有了11萬元的收益。

“去年,孩子做了手術,家裡蓋了新房,日子真越過越好了!”今年,漆衛星主動向村裡申請退出低保扶持,讓真正需要的人享受政策。

“蝦稻共作”走進瞄場的兩年間,全村66戶貧困戶,截至目前,已有61戶脫貧出列。

數據顯示,在2017年,蝦-稻產業拉動我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640多元,而“蝦稻共作”模式產生的綜合收益,是傳統水稻種植收益的5倍以上。

人才振興 讓進城老鄉回家來

蝦-稻產業點亮潛江鄉村振興路

躍進村1組村民楊書蘭正在蝦池裡撈蝦

孟夏時節,天明水暖,漁洋鎮躍進村1組的“蝦稻共作”基地裡,村民楊書蘭正在蝦池裡撈蝦,臉上滿是笑意。

從前他們家有4人都在溫州皮革廠務工,只有年邁的老母親在漁洋老家守著。2016年躍進村開挖“蝦稻共作”基地,同時楊書蘭的小孫女出生,她便辭去工作,回到躍進村撫養孫女,順便照料家裡分得的14畝蝦稻田。

“2017年,在收回全部成本的基礎上還結餘了9萬元左右!”楊書蘭不僅為小兒子添置了新車,還為家裡蓋了車庫。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像楊書蘭這樣回遷,讓被稱為“小龍蝦之父”的潛江市水產局總工程師陶忠虎產生了一個龍蝦夢:讓潛江小龍蝦蹦出潛江,把過去走出農村的老鄉們再帶回來!

通過努力,近幾年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2017年,潛江被農業部評為“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與此同時,農業部等9部委對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第一批)進行公示,“潛江龍蝦”榜上有名……一隻蝦、一袋米在不斷向外擴張版圖的同時,已然成為撬動潛江鄉村大振興的槓桿。

經初步統計,隨著潛江大規模推廣“蝦稻共作”,其帶動從業人數已超10萬人。

眼下,楊書蘭丈夫也辭去工作回到家鄉,全家人共譜生活新篇章。

生態振興 讓青山綠水變金山銀山

經過18年的發展,潛江小龍蝦魅力已風靡全國乃至世界。而“蝦鄉稻”一經面世,就憑著優秀品質獲得第十屆武漢農博會金獎,並通過 “綠色食品”認證。

蝦要好、米要香,關鍵是水質。

“你看這蝦鰓多白,多幹淨,這就是好品質。”熊口鎮趙腦村村民馬於林拿著自家剛打撈的小龍蝦說,以前的水臭氣熏天,現在治理好了,引田關河水養小龍蝦,蝦的品質得到了保證,小龍蝦一上市就成為市場的“寵兒”,今年開捕當天還賣到60元/斤的高價。

如今,潛江全市上下主動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頻共振。

為保障蝦源新鮮、乾淨,該市每年3月份開始全面調水,將漢江優質水源通過水利工程送到田間地頭。同時,堅持每年冬春水利基本建設,對市鎮村主要河渠進行疏浚,改善通水條件。潛江還實施全域水體連通工程,升級主河道、改造分支流、疏通毛細渠,蝦-稻種養基地全部實現“清水”灌田。

2017年,該市投身“長江大保護”,在全市各大湖泊中展開規模空前的護水行動。

返灣湖啟動溼地生態修復工程,一年間,湖泊面積增加近5000畝,水質達到近Ⅱ類水。白鷺湖、漢江興隆河等湖河沿線,895家畜禽養殖場被關停拆除、52家排放不達標企業被關閉取締、10艘採砂“三無”船隻被依法查封……

如今,全市河渠有水皆清,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潛江小龍蝦還乘坐飛機飛到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連續12年被免檢出口到歐美,無一例退貨,僅2017年就創匯1.5億美元。

組織振興 讓基層黨建揚紅帆

潛江市白鷺湖農場關山分場,被譽為“蝦稻共作”發源地。這一革命性創舉最早100畝試驗田的參與者是黨員彭宣華,他面對可能試驗失敗的風險,主動要求調到有“水窩子”、“窮袋子”之稱的9隊,經過不斷試驗、總結、再試驗,探索出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兩收的“蝦稻共作”模式,讓9隊成了人人稱羨的“財窩子”、“金袋子”。

熊口鎮趙腦村,潛江市首個萬畝蝦稻示範基地。項目啟動之初遷村騰地,涉及10個居民小組、2588人、34個自然臺……啃下這一個個硬骨頭的,正是該村挺身而出的一批黨員幹部。

蝦-稻產業點亮潛江鄉村振興路

趙腦村萬畝“蝦稻共作”示範基地

展開18年潛江小龍蝦歷史,一條代表著黨性的“紅色”主線與其相伴--該市基層黨員幹部與百姓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市級層面,出臺扶持政策,開展保險補貼等獎勵,組建三農服務隊……

隨著“蝦稻共作”標準化養殖的經濟效益、政治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日益凸顯,潛江掀起了大建基地、建大基地的熱潮。

圍繞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潛江市委提出“黨建+小龍蝦”方針,即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抓手,掀起新一輪龍蝦產業發展高潮。期間,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帶領農民挖蝦田、學技術、找市場。隨著越來越多農民脫貧致富,也讓這些黨員幹部的黨性在一線得到錘鍊。

近三年,潛江每年新增蝦稻種養面積10萬畝以上,目前規模已達65萬畝,建成了13個萬畝和60個千畝集中連片蝦稻共作標準化生態種養基地,預計潛江小龍蝦年產量12.7萬噸。

文化振興 讓專業品牌揚四海

一直以來,不少外地食客津津樂道於潛江吃蝦經歷:每到夏季,蝦店裡外坐滿人,大家吃到盡情處,索性光著膀子、吆五喝六,一派親切的市井味--這是潛江特有的吃蝦文化。

然而,潛江並不滿足於這一狹隘的市井文化,而是不斷培育潛江小龍蝦文化基因,打造潛江小龍蝦獨有的文化品牌。

品牌就是競爭力。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搶抓機遇,著力打造潛江小龍蝦品牌建設,不斷創新發展優勢,打造獨具特色與品牌的生態龍蝦城,積極支持潛江小龍蝦餐飲品牌做大做強,並將潛江小龍蝦以連鎖餐飲方式向外推廣,在餐飲行業,掀起一場小龍蝦“紅色風暴”。2013年,潛江被中烹協授予 “中國小龍蝦美食之鄉”稱號。

近兩年,潛江進一步擴大小龍蝦品牌,向外輸出潛江小龍蝦文化。蝦皇、味道工廠、小李子等知名小龍蝦品牌店先後轉化為公司化運作,經營管理逐步規範,企業形象得到有效提升。截至目前,“蝦皇”“味道工廠”等潛江小龍蝦餐飲品牌的連鎖經營範圍已經擴散到全國200多個大小城市,加盟、連鎖店超過300多家,極大增強了潛江小龍蝦菜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蝦-稻產業點亮潛江鄉村振興路

潛江生態龍蝦城

在潛江看來,走出去的潛江小龍蝦不僅僅是餐桌上一道美味佳餚,更是打造與傳播潛江文化的良好載體。

近年來,潛江拍攝了以小龍蝦為主題的《蝦哥的故事》《蝦哥傳奇》等影視作品,編排了以小龍蝦為題材的萬人廣場舞,舉辦了集“美食盛宴、文化盛典、經貿盛會”於一體的“國際龍蝦·蝦稻產業博覽會”“湖北(潛江)龍蝦節”……

經過多年的品牌培育,潛江小龍蝦當之無愧地成為湖北龍蝦的品牌代言。就在今年湖北省政府報告中,提出“支持‘潛江龍蝦’打造區域公用品牌”,致力於藉助“潛江龍蝦”品牌號召力和影響力,造就本省又一個千億元產業。

2018年,潛江圍繞這一目標,又推出一系列舉措,如與順豐公司合作向外推廣“潛江龍蝦”品牌、授權企業共用品牌標識等,其公用區域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得以進一步提升。

“潛江龍蝦”的品牌軟實力有多強?從即將於本月18日開幕的“一會一節”就足以感受到。“一會一節”期間,來自全國相關行業專家、多家500強企業以及全國多家權威媒體將參會,其專業程度、含金量之高、規模之大,在全國蝦-稻領域中罕有。

而透過此次“一會一節”,潛江向外界釋放出強烈的文化振興信號:從過去辦“熱鬧”到如今小龍蝦飲食文化和專業化並行,這一節會變化的背後不僅源於潛江對於產業發展的底氣,更是歷經18年發展而積累出的文化自信、品牌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