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慕家溝,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馬建鄉南部土窩村,是一個路面尚未硬化,駕車需要越溝過峁方能抵達的山村,距309國道約5公里,在濫泥河上游。它四面環山,頜下是鹽鹼溝,耳鬢有“大灣梁”。全自然村26戶,160多口人。屬於黃土高原丘陵深處的乾旱地帶。與它毗鄰的自然村有雀兒莊、何家岔。這裡民風淳樸,自然環境落後,正因如此,才是人文、民俗攝影的天堂。

在黨和政府“深入基層、紮根人民、多出精品”的文藝思想指導下,在杏花綻放、春播忙碌的時節,固原市市攝影家協會理事黃雙慶先生提出倡議,願意資助本市攝影家組隊前去該自然村採風拍攝,經市文聯領導和攝影家協會負責人研究後,決定並舉行了這次20人為時兩天的深入民間、貼近生活的“慕家溝印象”攝影活動。此活動不僅邀請到了自治區作家協會秘書長,市文聯主席楊鳳軍、副主席郭寧,也跟隊扛起攝影機,參加了活動。4月22日下午2時,固原古雁廣場前,參加本次活動人員基本到齊後,留下劉克讓與卜仲麗接應因高速公路隧道堵車,尚未到達的馬平。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下午3時50分,所有參加活動人員在西吉縣大飯店停車場進行了簽到。參加人員有:楊風軍、閆宏偉、牛紅旗、張斌、馬平、葉鵬舉、李玉、李剛、卜仲麗、田玉才、李有章、潘劍、程小龍、劉克讓、苗壯、馬彩玲、王俊虎、張慧、杜鵬軍、李金山。遺憾的是,倡議並贊助此次活動的固原市攝影家協會理事黃雙慶先生因另有要事未能如期參加。

之後,大夥興致盎然地向目的地馬建鄉慕家溝出發了。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下午5時,在馬建鄉去往慕家溝的路口,頭天提前到活動地點聯繫活動的市文聯副主席郭寧已經在路口迎接大家。接下來大家便迫不及待地各選景緻,開始了沿途拍攝。待到目的地慕家溝郭老先生家,所有人都已有了不同的收穫。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市攝協理事卜仲麗在後來的感想中說:照片是社會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又一次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慕家溝的老鄉淳樸可親,他們與天抗爭、以地作畫,戰勝乾旱,用轆轤搖水,但他們頑強生活著的精神,值得我們在城裡享福的人敬佩,值得我們學習。他們不光是我們拍到了好照片,還讓我們感動。她說,“慕家溝,願你有詩有夢,慕家溝的孩子,你們未來一定會有坦坦蕩蕩的遠方!”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前面提到的郭老先生,不是別人,正是郭寧的父親。也就是說,慕家溝是郭主席的老家。在郭主席的家裡,除了這位慈祥的父親外,還有郭主席的弟弟、弟媳,以及前來幫忙的兩個妹妹和一個妹夫。他們已做好接待準備。村裡人忽然見有一輛接一輛小車停在了打麥場上和院外,且車裡下來的人全扛著“長槍短炮”,便像看社火一樣樂呵呵地湧來。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有的老鄉早已知道是怎麼回事,有不知道情況的好奇地問長問短,甚至有的農民還接過來這手裡的照相機觀察起來。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晚飯是臊子面,很合口味,有的影友樂滋滋一口氣吃了兩三“老碗”,有的影友還親自動手撈了大半碗幹拌。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晚上,架起投影儀,觀看了部分參加影友的前期作品和下午拍攝的照片。同時展開了自由討論和交流。是夜零點關機休息,部分影友分散到已經聯繫好的鄰居家休息,部分影友在郭主席家休息。原來準備在車上睡覺的人大多進屋睡了,只有李剛一人鑽在車內的睡袋裡。(也不知他晚上受了多少罪,可第二天上午從他的面目上並沒看出有捱冷受罪的神色。)另有張斌和幾位影友在客廳裡交談到了深夜。牛紅旗和潘劍、程小龍、杜鵬軍、王俊虎、苗壯六個人睡在上房的大炕上。常年睡在“席夢思”上的他們回到當年睡過的熱炕上不習慣不說,撓人的響雷般鼾聲,竟然使部分人到了凌晨四點還沒睡覺。即便如此,他們的心情非常好,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貼近生活。

西吉攝影師田玉才說,“我這次參加了慕家溝印象攝影活動,受益非淺。我以前喜歡拍攝風光片,通過這次活動的參加,我更喜歡拍攝民俗和人文片了,感覺更有意義。深深地體會到;只有飽含民情的,才是永恆的。”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牛紅旗在他的攝影日記中寫道:

“ 一夜未眠,十分睏倦。一夜未眠,似乎少了點創作激情。

我前不久購買了24—70鏡頭,覺得這個鏡頭很不錯。自從買來後一直在用 M當和P當拍攝,但總覺得這麼貴的鏡頭絕對有它出乎其他鏡頭的優勢。優勢在哪裡呢?我是一個從未拜師而擅長於自己琢磨的發燒友,於是,便想借此次機會,用一整天時間採用它最大優勢——2.8的大光圈來實驗。我要光圈定死,不同場景、不同光線,用不同速度來拍攝,找出它與其它鏡頭不同的最佳效果。

我站在路口等了許久約好和我搭伴的王俊虎,等了一會兒,見他和其他影友一起很認真地拍攝,便獨自一人去了前年和郭主席捐助過書本的土窯小學。到學校門口,大門鎖著,這才記起是週末。我只好取出相機就地隨便拍起來。不遠處,三位老鄉正平整路邊的空地。他們以為我是記著,一下圍上來訴起了苦。通過交談,他們現在最苦惱的是道路和吃水問題。我讓他們坐在沙土路中央,面朝太陽,逆光拍了一張照片。好笑的是,他們湊上來觀察顯示屏後,不約而同地叫起了好,“沒想到這條爛路拍進照片看著還平堂堂的”,“沒想到我滿臉垢痂在相片裡一點也看不見”,“沒想到你個瞎慫挺上鏡頭的”……

說話間,來了一位婦女和幾個小孩。孩子打打鬧鬧玩得挺高興,我隨機拍了幾張孩子,見那位婦女向路盡頭走去,就上車尾隨而去。上車的那一瞬間,路邊三個男人中那位臉上有塵土的男子陶侃我,“你總不是見那個女人頂著紅頭巾,和她一走一扭的妖氣姿勢,跟蹤把?”我哈哈一笑,“就是,我和你一樣,專愛追女人。”

我駕車慢悠悠跟著那位婦女,她發現我跟在後面後走得更快了。她從一條土崖邊的小路上下去,我匆忙跳下車跟拍了幾張她的背影。土崖下有一戶人家,而一陣笑鬧聲從側面崖頭後的屋頂上傳來。那裡有一夥男女農民在蓋新房。他們不僅笑我,還笑那位扭著屁股急匆匆轉彎上坎走去的女人。我迎著笑聲走去,其中有一位男子說他認識我。我以為他在前年我和郭主席到土窩小學捐書本見過面,不想他直接把我帶到了他家老房後邊。他指著一頂摩托車頭盔讓我看。這才知道,他是我搞摩托車銷售時的顧客。好親切,我和他握了手,拍了一張他掛在杏樹上的廢油壺,跟著他進了屋子。

他給我沏茶點菸,招待親戚一樣端來了“油香”、麻花、蘋果,而我兩手空空到他家,心裡覺得虛晃晃的。

剛才路邊玩的那幾個小孩的到來,打岔解了我的困。他們在房門口你推我搡,嬉笑打鬧,眼睛卻瞅著我面前的食品。我不好拿他人的食物送給他們,又不好坐在那裡客氣,就喝了一口茶,拿了一根麻花出門。我謝過那位朋友,見他忙乎蓋房的事,便喊來那位頭髮帶卷靦腆的男孩。誰知這男孩腳步向我移動,手卻不來接我遞給他的麻花。我心生怪念,把麻花放在面前的麥草垛邊後,轉身走了。是的,是怪念。但這怪念湊了效,當我走出不遠再回頭看時,麻花和小孩全都不見了。”

這是他個人的一段彷彿故事的記述,然而,所有的攝影人員都不乏各自的攝影故事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報名參加但中途有事,後來趕來的白佔萍感慨地寫道:“4月22日,市攝影家協會組織20多位全市攝影界的精英前往西吉縣馬建鄉穆家溝村進行“穆家溝影像”主題採風活動,我也懷著激動的心情報了名,不巧的是家中突發急事沒有與大家一起同行。第二天,我只身一人前往西吉,在同學李金山的熱情幫助下,到達慕家溝,發現先期到達的精英們都各自在不同的村子裡盡興的拍攝。由於沒有聆聽到領導交代的拍攝主題內容,我像一個斷線的風箏到處亂飛,拍攝什麼心中根本沒譜。

夜幕降臨的時候,大家就像歸巢的鳥兒,回到了集中看片的郭主席老家裡,有選擇的觀看白天拍攝的作品,郭主席、牛主席、張副主席對大家的作品逐一進行點評。通過觀看大師們的佳作,使我領悟到,攝影不是按動一下快門就是一幅作品那麼簡單。一幅好的作品不但要在用光、構圖上下功夫,還需要儲備豐富的知識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一句話就是:機遇總是垂青於那些有準備的人,有準備的人必定是最靠近生活的人,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人”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這次活動有體驗的意義,有體悟的意義,也有體恤的意義。村裡的濃厚看見攝影家一個個充滿了熱情,隨之也接受和被觸動了。他們對待自家人一樣隨攝影家拍攝,請他們到家裡吃飯、喝茶,據說有一位老鄉還拿出珍藏的白酒請攝影師葉鵬舉面對面坐在土院裡對酌起來。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慕家溝的人和西海固其他地方的人一樣,招待客人最誠摯的方式是殺雞宰羊,請他們吃羊肉。郭寧的弟弟第二天宰了一隻羊給攝影師們作晚餐。香噴噴的清燉羊肉端上桌來,攝影師們無不心裡暖洋洋,臉上喜滋滋的。當然,這不是他們因食物而微笑,而是因如歸老家的感動之情。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慕家溝呀,慕家溝,有人家原始的土牆上貼著辟邪的符,有人家門前銜著驅鬼的鏡子,有人家堂上供著祖先,有人家屋裡還保存著當年毛線編制的的喜字,有人家孩子外出打工老人經常站在門口張望,有人家麥草垛上梳著女孩似的辮子,有人家喊牛喚羊呼喊著人一樣的名字,有人家有喜事有好事有大大小小的困難事,一定是一個傳一個一戶幫一戶,有人家的雞一鳴全村人都知道天明瞭,有人家的狗“汪汪”兩聲,全村人都知道有親戚進村了。這大概就是山村的秘密,和城市樓房裡的人關起門來說悄悄話差不多一樣的秘密。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正如李金山所說:“在西吉生活了40年,經常遊走於家鄉的溝溝坎坎,自以為對家鄉很瞭解;這次和市攝協的老師們一起進駐馬建鄉慕家溝,一起住農家炕,吃農家飯,和父老鄉親們一起生活了短短的2天時間,從剛到的新鮮、好奇和愉快變得沉重起來,在這樣嚴酷的自然條件下我們的祖祖輩輩一直和命運抗爭著,從來沒有停止過。自己初學攝影,經常拍點家鄉小景塗鴉慰藉,這次穆家溝之行讓我才隱隱約約感覺到自己的攝影之路應該往那裡走……”攝影是有一條需要自己用心選擇的路,這條路也許在別人的身後,可以毫不不費力地踩著腳窩去走,也許需要深思,需要開闢。

李剛是個很有潛質的攝影師。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而馬平已經深藏了許久。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這次活動對本地的攝影師們而言,彷彿拉開了一個自我突破、相互交流的序幕。這次活動不會就此結束,而會引申、拓展、豐富。攝協副主席張斌說,“這多好啊,這樣的活動多讓人開心啊,這類活動如果繼續深入下去,兩年之後,我們的攝影隊伍必然上一個臺階。必然出人才,必然大變樣。”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就連平日喜歡開玩笑的馬彩玲都嚴肅認真地說,“這活動有意義,你們以後可不能把我落下,我要跟著大家好好學。”就連剛拿起相機不久的王俊虎也說,“這次我從各位老師這裡見到了好多攝影人的優秀品質。”他在他的微信裡寫了一首詩:

慕家溝,七溝十八彎

曠遠

安詳

攝影人的歡笑聲淹沒在黃土地的沉靜裡

八方客

廣角、遠焦,終歸為了撲捉人生的光陰

有時聞見犬吠

有時遇見山雞

黃土路,系在大山的腰部

山巒上點綴著種田人

三四個影友

七八個鏡頭

兩片白雲

全都圍繞這一個太陽

千層餅

一碗麵,半塊羊肉

兩聲問候,留在心頭

漫談人生

尊老攜新

一面土炕八個大仙

呼吸同一屋空氣

為他送掌聲

為你說評語

幾句話,默契

收穫在慕家溝的深夜裡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自治區作家協會秘書長閆宏偉和市文聯主席楊風軍,以及市文聯副主席郭寧在兩個晚上的看片會上都發了言。他們鼓勵大家,贊成此項活動,並表示要盡最大可能來支持。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這是一段段沒有頭緒也沒有結尾的文字,因為攝影人眼裡沒有徹底消失的午後。他們眷戀金色的晚霞,更期盼燦爛的朝霞。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李玉是一位質樸而又老練的攝影師,兩天來他默默地拍著片,默默地和大家點頭招呼,默默地與老鄉溝通交往。抓鬮評片時他沒能抓到播放他的作品的鬮很是遺憾。可在活動告一段落要與老鄉合影留念時,他站出來,支起腳架。事實上,任何一件小事都能體現人的品質。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在這裡我們跟要感謝郭寧主席一家人,他們起早貪黑為大家服務,尤其郭寧的父親郭老先生,兩日來,他對待每位攝影師都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同時還要感謝郭寧本人,如果不是他提供線索和細心周到地安排,此項活動便不會如此順利進行。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當然我們必須再次感謝黃雙慶先生,是他給我們倡議了這此活動,提供了食宿費,並在最後贊助影展費用。他雖然沉穩言淡,雖然沒能參加此次活動,但他對攝影的奉獻精神值得學習和讚揚。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照片表達的載體,“慕家溝印象”活動讓我們走進了故鄉這片熱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