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看不見的和平《恩德培7日》

“如果不能和平談判,這場戰爭就不會結束。”

《Entebbe》官方翻譯為《火狐一號出擊》太奇怪了,沒有體現出影片的主旨,看著名字更像是一部有關特種兵的動作電影。實際上電影講述了恐怖事件背景下,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衝突矛盾。所以個人覺得《恩德培7日》翻譯的更加貼切。

一架航班被劫持,飛機上有幾百名乘客,其中102人為以色列公民,恐怖事件矛頭指向很明確,就是以色列政府,恐怖分子的企圖通過劫機事件來迫使以色列政府釋放巴勒斯坦的幾十名恐怖分子。

巴以衝突,看不見的和平《恩德培7日》

我們都知道目前在國際上比較統一的態度就是拒絕與恐怖分子談判,此時的以色列也持此態度。個人覺得以色列關於是否談判的態度上並不像其他國家那麼堅定,或者說至少對巴勒斯坦等周邊國家有些保留。戰爭中交換人質很常見,以色列交換人質的比例之懸殊讓人難以想象,用幾百人換一個戰俘很常見,曾經在新聞中看到,以色列用多達1000名戰俘交換一個普通士兵的情況。

巴以衝突,看不見的和平《恩德培7日》

影片背景下巴勒斯坦的恐怖分子綁架了102名以色列公民,只為了換取幾十名恐怖分子,這樣的比例對以色列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以色列之所以願意用如此高的比例交換,是因為以色列民眾更加珍視生命,人是第一位的,只要人還在,仗隨時可以再打。在以往的交換人質過程中,以色列民眾支持交換的比例將近80%。另外一方面,以色列軍隊的士兵考核相對比較苛刻,據報道,以色列空軍院校有時一整年中只有一個學員畢業。

巴以衝突,看不見的和平《恩德培7日》

本片中的恐怖分子並不是特別的暴力,他們主動釋放一名謊稱懷孕的女性。飛機降落在烏干達,雖然人質居所的條件一般,但保證了基本的生活條件,還給每個人提供了床墊。看管過程中也很人性化,乘客們可以自由的進出衛生間,兒童還可以在戶外踢踢球。

巴以衝突,看不見的和平《恩德培7日》

在劫機的四個人中,有兩個德國人,雖然是激進分子,但並非軍人出身。這就說明,普通人在極端思想的浸染下,很容易被鼓動。兩名德國人一開始也沒有殺害人質的念頭,可是在其他恐怖分子的左右下,慢慢將槍口對準了乘客。對於觀眾來說,好壞往往一眼就能分辨出來,因為我們習慣於在影片中劃分正反面角色。可如果將整個巴以衝突的由來考慮進去,就會發現,對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很難說正義的問題,更多是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帶來的隔閡。

巴以衝突,看不見的和平《恩德培7日》

關於劫機事件,官方的態度也耐人尋味,國家之間往往道義顯得一文不值。當時的烏干達總統阿明因為以色列拒絕援助懷恨在心,提供機場幫助恐怖分子迫降。什麼出師有名,或者名正言順那是君子的座右銘,國家之間首先考慮的是利益,正所謂今天的敵人可能是明天的朋友。

巴以衝突,看不見的和平《恩德培7日》

以色列內部也出現了分歧,總理與國防部長主張不同的解決方案。總理在政治方面考慮的更多。剛才也說了,以色列民眾更傾向於安全解救人質,所以總理如果貿然採取軍事行動很容易被趕下臺;國防部長主張直接採取軍事行動,拒絕與恐怖分子談判,更不能做出妥協。很多觀眾看到這裡,又自覺的站起隊來,不是覺得總理是邪惡的政治家,就是覺得國防部長喪心病狂不顧人質的死活。

巴以衝突,看不見的和平《恩德培7日》

觀眾之所有會有這種心理狀態,是因為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不同。有些人面對暴力,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打擊上暴力行為上,很容易站在國防部長一邊;有些人更多的在考慮人質的安全,關心在暴力之下如何讓民眾有一個冷靜平和的心態。最後總理與國防部長達成了共識,決定採取軍事行動。試想當時討論的結果決定釋放在押的恐怖分子,相信很多觀眾也會覺得以色列政府為了人質的安全做出了絕大的犧牲。

為了突出營救行動的節奏感,讓一段群舞與營救場面交叉進行。營救過程沒有拖泥帶水,很快救出了人質,作為世界經典戰役,如此高效的營救更加符合戰鬥情況。以色列軍隊犧牲了一名士兵,4名人質身亡。烏干達總統阿明在聯合國強烈譴責以色列此次軍事行動,但事後卻讚許了以色列特種部隊的作戰能力。

巴以衝突,看不見的和平《恩德培7日》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積怨怕頗深,在總理與巴勒斯坦簽訂和平友好協議之後,遇刺身亡。國防部長也積極參與到了促進巴以和平的事業中,但他們二人都沒能看到巴以和平共處。宗教可以給予人們信仰,讓人們在苦難面前不至於失去希望。但當兩種宗教信仰發生衝突時,信仰的堅定又讓兩國除了戰爭別無選擇。

參與營救行動的士兵內塔尼亞胡在1996年獲選以色列總理,電影中他女友曾經表示:每個人都應該有選擇,如果內塔尼亞胡認為自己別無選擇,那他也終將成為巴以衝突的“人質”。時至今日,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依然沒有任何的和平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