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買醫藥股的時候,我們買的是什麼

當我們買醫藥股的時候,我們買的是什麼

週末疫苗事件持續發酵,朋友圈裡譴責揭露的文章鋪天蓋地。

父母膽戰心驚地檢查孩子的疫苗本,結果讓人脊背發涼。

疫苗出事不是第一次了,即便此次長生生物狂犬疫苗記錄造假,也在7月15日便被報道。可真正引起人們普遍恐慌,還是從自媒體推文《疫苗之王》被瘋狂轉發開始。

疫苗黑天鵝正式爆發。今天不可避免地疫苗概念股全線下跌:

當我們買醫藥股的時候,我們買的是什麼

始作俑者長生生物,到今天連續第6個跌停,收於13.05元,市值蒸發過百億。

當我們買醫藥股的時候,我們買的是什麼

可笑的是醫藥板塊是今年市場中唯一表現搶眼的行業。

投資中有個說法,熊市買消費股和醫藥股,大消費是防禦性板塊,市場不好的時候資金就喜歡到這類硬需求、現金流好的行業避險。而醫藥更被認為兼具防禦和進攻的特性,是很多資金長線看好的板塊。

其中疫苗行業更是被不少機構推薦。比如方正證券今年就多次對長生生物給出強烈推薦評級。

也不難理解,疫苗企業效益好啊。

2016年山東疫苗事件後,國務院重新修訂了相關的管理條例,對二類疫苗由省級平臺直接採購,清理掉了不少不合格的藥品批發公司。

疫苗企業從生產-批發-銷售,變成了生產-直銷,減少了中間環節,所以到2017年上市疫苗企業都出現了收入和利潤的大爆發。

比如說長生生物吧,狂犬疫苗在公司疫苗簽發量上佔比不到四分之一,可收入卻佔到一半,可以說是營收支柱。

就有券商在研報中表示,長生生物2018年狂犬疫苗預計增長15%-25%,今年淨利潤有望達到10億。

在這麼好的發展形勢下,我們分析長生生物2017年年報,會發現在5.8億銷售費用裡,4.4億都是推廣服務費,銷售費用佔比提升特別快。但是2017年公司研發費用一共才支出了1.22億,與此同時賬上還趴著20億的理財產品。

輕研發重營銷,收入利潤狂飆的同時不知不覺成了買銀行理財的大戶,幾乎是醫藥行業普遍的現象。

比如說A股醫藥板塊公認的龍頭恆瑞醫藥,也是國內最捨得在研發上砸錢的醫藥企業了。

當我們買醫藥股的時候,我們買的是什麼

2017年在研發上的投入為17.59億元,而公司的現金資產高達98.2億,佔總資產的54%。

銷售費用更是高達52億元,其中45.6億都用在市場上。國內藥企重銷售輕研發是通病的說法並非沒有根據。

所以我國藥企的平均毛利潤高達40%以上,但是淨利潤率僅僅在13%左右,因為大部費用都被營銷費用消耗了。

造成這種局面,鍋不該企業來背。

在我們國家,藥品市場並不是自由競爭的市場。作為消費者的病患沒有自主選擇藥品的權利,所以不是效果好、價格低就能賺大錢。藥賣得好關鍵在於銷售渠道是否通暢,說白了就是打通醫院的關係。

排名靠前的大藥企銷售費用都佔營收的60%左右,賣一億塊錢的藥,支出6000萬左右的銷售費用,小藥企的佔比只會更高。

有專家說中國藥企的研發費用佔營收的比例平均為1%,很多企業根本就是0,並非危言聳聽。

作為最擅長仿製的大國,購買仿製藥卻要去印度。

長生生物連續跌停,得到消息的大資金已經提前跑路,剩下散戶再次被收割。

疫苗問題不是一家企業發生過,不少藥企都曾經被處罰。

某家企業的生死,甚至某些人被判刑都不是人們的最終訴求,我們真正想要的,是讓認真做事的企業賺錢的市場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