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嘴》主編書單第一期|專欄

讀書,使我們開闊眼界

讀書,使我們保持學習之心

本月起,陸家嘴讀書會將為大家揭秘當月《陸家嘴》雜誌主編的神秘書單

主編聊書

怎麼理解達利歐的《原則》?

因為《原則》一書的出版,全球最大對沖基金之一的橋水創始人瑞•達利歐備受中國投資者推崇。

《原則》包含21條高原則、139條中原則和365條分原則,涵蓋為人處事、公司管理兩大方面,這些原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修正和優化。書中羅列的原則堪稱人生智慧箴言,但是,如果沒有親歷產生這些金句的行業、事件和歷史條件,可能也不會太感同身受。事實上,自2010年起,簡略版《原則》其實已經被放在橋水官網上供人下載學習,國內投資圈已經有了不少達利歐的粉絲。

達利歐在業內已是頗具傳奇色彩的投資家,信奉分散投資,其創立的橋水是世界上最賺錢的對沖基金公司之一。但是你要認真讀過《原則》,你會覺得達里奧更像一個世俗哲學家。

用達利歐的說法,他這一生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過一種以原則為基礎的生活,這些原則構成了他行動和決策的基礎,用以實現美好的願望和人生目標。在他看來, 如果沒有原則,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時只能孤立地反應,每次都好像第一次碰到這些事情。如果有一系列良好的原則,就能更好更快地做出決策,更好地面對未來,並因此過上更好的生活,讓個人止於至善。

《原則》一書闡述了達利歐的人生哲學和工作準則,其中尤以失敗哲學和創意擇優令人印象深刻。

由一個經歷過重大失敗的成功者來講失敗哲學本身就是有說服力的,更何況講述者還是《福布斯》榜單上的超級富豪。現實生活中,達利歐確實是一個熱愛失敗的成功者,因為失敗提供給人學習和提供的機會。失敗會痛苦,但痛苦加反思等於進步。當然,和熱愛失敗相比,成功者的標籤也許更重要,它決定了熱愛失敗是否有意義。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道理大家自小都耳熟能詳。難的是執行層面,讓個人的原則在失敗中、挫折上、現實裡接受磨練,通過反省和學習,篤實踐履,讓失敗真正地成為成功的催化劑。

知易行難,當遭遇挫折和失敗時,是不是真能夠面對失敗而不是逃避現實,是不是真能做到類似於王陽明所定義的知行合一。更難的也許是堅持,數十年如一日,讓從失敗中進步成為習慣。

創意擇優是讓達利歐奉行的另一重要原則,也是橋水賴以成功的重要公司文化,其要義在於通過極度求真和極度透明實現有意義的工作和人際關係 。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因為“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怎樣讓大家說出不同看法並從中選出最優則是決策過程中的重要問題。

問題看似簡單,但真正做到並不容易,這需要公司裡每個人都能習慣極度透明、極度開放的企業文化。首先需要每個人把真實想法提出來,通常情況下人們會因為顧忌他人看法或取悅上司等因素而有所保留。但要實現最優,就必須把所有人的頭腦完全打開。然後,參與決策的人需要保持極度開放的思維,去除由於偏見和情緒帶來的干擾,得到最優想法。這很不容易,畢竟當人遇到失敗、分歧或不適時,不自覺產生的情緒都會影響決策的理性和客觀。偶爾的開放和透明或許可以,若要一以貫之,則需要有很多持續細化的原則來保證實施。

無論是失敗哲學還是創意擇優,前提都需要人頭腦極度開放,需要人祛除心中的“我執”,拂去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著,徹底放下自己,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結果。從現象學角度來說,就是讓“朝向事情本身”成為一種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達利歐在書中也明確指出每個人都應有適合自己目標和性格的原則,需要獨立思考,工作和生活原則因人而異。使用別人的原則不一定是壞事,但不假思索地採用會有風險,因為你的行動方式會和你的目標和性格不相符合。這裡,達利歐的《原則》也不例外,就像他自己強調的那樣,他的道路也是獨特的,有獨特的父母、獨特的職業道路和獨特的同事……需要強調的是,自我評價較高的聰明人也許更難使用《原則》,因為運用達利歐原則的前提是首先得承認自己是一個“愚人”。

《原則》

《陆家嘴》主编书单第一期|专栏

內容簡介

瑞·達利歐是全世界頂尖投資家、企業家之一,對沖基金公司橋水創始人。橋水創立至今為客戶賺取的收益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家對沖基金。達利歐認為橋水的成功源自他所奉行的一套原則,而這些原則也是他一生中學到的*重要的東西。

達利歐認為,我們可以像看待機器一樣看待生活、管理、經商和投資,並將其系統化為一系列原則。這本書闡述了他的原則的兩大基石——極度求真、極度透明,並介紹了以此為基礎的創意擇優,以及基於可信度評價的決策機制。書中500多條原則將幫助我們保持開放心態,看清現實,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從容面對做決策、打造強大團隊等問題,更進一步深入認識自我,實現不斷成長。

達利歐相信,自己的成功並非因為個人的特質,而是因為他從失敗中學會了做人、做事的原則,而大多數人和公司都可以運用他的這些原則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瑞·達利歐(Ray Dalio):對沖基金公司橋水創始人。他出生於紐約長島一個非常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26歲時在自己的兩居室公寓內創辦了橋水。經過42年的發展,橋水位列美國最重要的私營公司榜單第五位(《財富》雜誌)。他入選《時代週刊》世界100位*影響力人物,並躋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由於他獨到的投資準則改變了基金業,美國CIO經理人雜誌稱其為“投資界的史蒂夫·喬布斯”。

《見識》

《陆家嘴》主编书单第一期|专栏

《見識》是根據吳軍老師在“得到”App專欄的訂閱用戶集中關心的內容,將之重新補充、調整後的作品,作品增補、調整篇幅超過60%。

吳軍老師認為,與其他外部資源或者個人因素相比,個人的成就首先取決於“見識”。因此在書中,他將自己的經歷,以及身邊那些時代先行者的經驗,以鮮明睿智的方式闡述出來,為你提供一個與眾不同的、值得深度思考的看待世界、看待問題的視角。

內容簡介

吳軍博士,知名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硅谷風險投資人。他的著作《數學之美》榮獲國家圖書館第八屆文津圖書獎、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文明之光》被評為2014年“中國好書”,《浪潮之巔》榮獲“藍獅子2011年十大極佳商業圖書”獎。

吳軍博士曾經擔任谷歌研究員,設計了谷歌中、日、韓文搜索算法以及谷歌的自然語言分析器。2010-2012年擔任騰訊負責搜索和搜索廣告等業務的副總裁,後回到谷歌負責計算機自動問答項目。

吳軍博士自2008年開始從事風險投資,並於2014年作為創始合夥人創立了硅谷豐元資本風險投資基金。他也是上海交通大學客座研究員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

《理論的終結》

《陆家嘴》主编书单第一期|专栏

內容簡介

從當前情況看,世界經濟可能已經從大衰退中恢復過來了,但經濟學並沒有。作為世界金融風險管理的先鋒之一,這本書的作者布克斯塔伯提出:為什麼人類社會和世界激烈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標準經濟學模型及其背後的理論對解決當前的金融危機毫無用處,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經濟模型來替代它。目前還沒有,至少在我們過去二百多年所使用的經濟模型版本中並沒有。這本書以“我們無法依靠過去來預測未來的危機”開始,提出了代理人基模型(ABM),把“我們是人類”這一概念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在闡述市場現實情況時更加強調人性,不同於傳統經濟學將我們假設為“優化的理性機器人”。

這本書提出的開創性的經濟範式,有助於防範未來的經濟危機,以及妥善地處理當下的危機。這本書力圖擺脫傳統經濟理論的束縛,深入研究如何解釋處於當今金融體系核心地位的人性複雜性。通過探討20世紀經濟學的歷史性失敗,作者提供了一個前瞻性的、新穎的、宏觀的視角,以及一個更加切合實際的、更加人性的經濟分析框架,來幫助防止金融系統再次崩潰。

[美]理查德·布克斯塔伯(Richard Bookstaber)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財政部、美國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高級政策顧問,世界知名的金融風險管理經理。先後就職於摩根士丹利、所羅門兄弟、花旗集團等,負責風險管理和投資組合管理。如果說華爾街是一個經濟發電站,那麼布克斯塔伯*是其中的操控者之一。

《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共同體》

《陆家嘴》主编书单第一期|专栏

內容簡介

本書的起因,乃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個問題:“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不是一言兩語可以解決的。本書的陳述,從新石器文化開始,結束於帝制皇朝退出歷史。這漫長的時距,不下於一萬年,乃是概括我們這一個複雜文化共同體演變的過程……在這幾千年來,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審察自己的歸屬和認同,也審察族群歸屬和認同的原則,應是非常嚴肅的課題,庶幾我們不被狹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挾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

——許倬雲

許倬雲教授以系統論的方法,圍繞著“中國究竟是什麼,我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從新石器時代談起,一直到清朝結束前夜,講述“華夏/中國”這一個複雜的共同體是如何不斷演變的。

本書的結構體例、行文風格,均屬於“大歷史”的範疇,沒有鋪陳細節,也沒有繁瑣的論證,而是選擇每個時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關鍵點,以及相互間的互動,來勾勒出各個時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擊節的真知灼見,也不時流露出作者對中國文化和當代社會的深切關懷。

許倬雲,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著名歷史學家,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譽退休教授,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榮獲美國亞洲學會傑出貢獻獎。先後執教於臺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主要作品有《漢代農業》《西周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萬古江河》《我者與他者》,以及《歷史大脈絡》《從歷史看管理》《從歷史看時代轉移》等。

《韓國式資本主義》

《陆家嘴》主编书单第一期|专栏

內容簡介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終成功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此書回顧了韓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剖析了當前的現狀。在作者看來,如今的韓國式資本主義問題重重,不僅如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存在著收入不平等和兩極分化日趨加劇等現象,還有許多韓國特色的問題,如市場競爭極不公平;社會財富和經濟力量向財閥集中,不僅加劇兩極分化,還阻礙了競爭和創新;在勞動力市場上,打零工者和自僱者在就業人口中佔比過高,導致就業結構極度不穩定;對社會福利重視不夠;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導致政商勾結,等等。所有這些,導致民眾對韓國的經濟、社會、政治現狀極度不滿!

未來的韓國路在何方?不同於韓國左派推崇的“應勒緊市場經濟的韁繩”,和右派鼓吹的“財閥才是韓國經濟的出路”,作者紮根於“韓國資本主義”的現實,強調為了走向“共同富裕、公平正義的資本主義”,關鍵在於實現真正的民主主義,實現公平分配及公平競爭的正義社會。

現任韓國文在寅總統秘書室政策室長,主管文在寅政府的經濟、社會政策等事務。韓國高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曾主講財務金融和韓國經濟等課程。1978年畢業於高麗大學管理系,1982年取得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經濟學碩士學位,1987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金融學博士學位。曾任休斯敦大學教授,從1990年至今任職於高麗大學管理學院,曾任高麗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曾組織韓國代表性市民團體“參與連帶”中的經濟民主化委員會,並擔任委員長,主導韓國最早的經濟民主化市民運動。2006年創建韓國公司治理基金,又名“張夏成基金”,在韓國掀開了價值投資的序幕。曾在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代表作有《財務學概論》《為什麼憤怒》等。曾榮獲美國期刊《財務分析》評選的“格雷厄姆-多德獎”(Graham and Dodd Awards,1995年), 被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雜誌評選為“亞洲之星”(1998年、1999年),並榮獲國際公司治理網(ICGN)年度國際公司治理獎(200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