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讀漢字的?

文史小學者


古代沒有漢語拼音,但古人有自己的一套注音系統,分三種:直音,讀若和反切。

◎直音:用同聲字來注音。例如:鷹(音同英)

◎讀若:也稱讀如,是直音的一種補充,某些漢字無法用直音時,可以採取讀若法來注音。例如:退(讀如推去聲)

◎反切:一個漢字用兩個字來注音,,上字切聲母,下字切韻母或聲調,比較複雜難懂。例如:東(都宗切)


曾記得解放以前的某些反動會道門,他們採用的聯絡語言“三翻語”,就是在“反切”的基礎上再“反切”一次,因此稱之為“三番(反)”。

直到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公佈了漢語拼音字母,這些古代的注音方法才逐漸淘汰,淹沒在歷史的天空。


一煙水闊3816


古人沒有標點符號,古文很難斷句。其實古人由於客觀條件有限,而文字精煉。一字至少一句話以上,一字一體兩面,而且語法無固定,有時末先,有時頭先,有時中先。

讀古文不可望文生義,需要自己無貪嗔痴,無我的狀態下才能最接近古文原始的面貌。因為古人慾望很少,很接近自然。


耕讀村夫6


謝謝邀請。就像現在教學前幼兒一樣吧。有三字經、百家姓、幼學瓊林,唐詩三百首,更早的千字文,等等先要求背書,慢慢認字。至於讀音,那肯定是各地方言為主了。比如我們客家地區,解放初期到7、8十年代,很多山裡小學都不會講普通話。猜測的,反對有效。


半桶水書法


這太難了,超出我的知識範圍。

我有個同學的老婆研究古漢語,研究內容裡含注音符號,覺得很不可思議,研究那幹嗎?

就是研究這個注音😳


培菊堂


古人學習漢字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現在學習漢字用拼音,而古代那時候沒有拼音,那時都是的教學都是口口相傳的,也就是說私塾先生怎麼讀,學生就怎麼讀。從古至今說話的語調都差不多,學期漢字就容易些,知道這個字讀什麼後就是練習這個字怎麼寫,這個字會寫,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西北之子書畫工作室


我爺爺學三字經,沒拼音,全是老師教的,老師教念什麼就唸什麼,硬記硬背。

好比“國”字,爺爺上私塾讀guai,我上小學老師教讀gu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