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貴在得法

一、書法理論是核心指導

學書大致可以分為理論學習和實踐(臨習)學習兩個方面。我們知道,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或提煉出來的。正確的理論往往揭示著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正確的書法理論是成功書法學習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每個致力於學書的人都應該掌握這一“認識論”和“方法論”。

學習書法——貴在得法

學習書法理論和進行書法實踐的關係是“知” 和“行”的關係。知就是“認知”,就是“有正確的導向”。這個“知”越多越全面,“行”就越自覺,越對路,越有把握早日達到目標。因此將書法理論作為書法實踐的指導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所謂書法理論,從另一個角度說,實是前人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不學前人經驗,就有可能事倍功半;不吸取前人教訓,就有可能重蹈失敗舊轍。所以善於學書的人,決不盲目實踐,必然要以理論為指導,以前賢經驗和教訓為借鑑,努力找到一條適合自己走的光明大道,從而提高效率,減少失敗,簡化和優化學習過程。

理論是自學者的“老師”,尋找正確的理論是尋找“優秀的老師”。有了“老師”並不等於一定有勝利的保證,只有有了“優秀的老師”才有成功的把握。所以,我們還要善於區別哪是可取的“正確理論”,哪是不可取的“錯誤理論”,決不能夠掉以輕心。

二、實用是前提

書法,具有鮮明的藝術性和廣泛的使用性。只要漢字和漢語存在,它就無法成為獨立於之外的純觀賞的藝術。自古以來的書法作品,都是寫漢字和寫文辭的。這種以漢字為造型之象和以文辭為書寫內容的藝術,原本是以漢字實用為第一功用的,或說是以漢字實用為前提的。 

學習書法——貴在得法

這就說明,對待書法不能僅僅考慮藝術欣賞的一面,還要兼顧到漢字實用的一面。學習書法要老老實實地寫漢字,既要把漢字寫正確,又要將語言寫通順(當然還有更高的要求),起碼要讓人家認清和看懂,因為這是藝術語言與藝術表達的基礎。若能兼善字美文美更好。相反,學習書法不寫漢字,不寫文辭(詩、文等等),想完全脫離漢字與實用,理同想當醫生卻不願學診斷,不願學藥理一樣,勢必會丟掉根本。

況且,我們學習書法藝術,並非僅僅要去當個藝術家(也不可能所有學習書法的人都成為藝術家)。更多的目的是要學好和用好中國的漢字,提高對漢字的藝術書寫能力和藝術鑑賞能力,從而優化和改善對漢字的日常使用效果。即使是書家的書寫,也不全是為了創造藝術品,比較多的時候還是一般使用性書寫。書法藝術要想更好地抒情達性,缺少了兼有漢字實用的品質(前提),就缺少了作者思想的內涵和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信息,其生命力也必然受到影響。

三、臨帖是唯一捷徑

學書法要深入傳統,只有深入傳統,真正領會了傳統的精神,才會深切愛上書法。傳統對於當代來說,不是枯涸的,它的資源仍然新鮮、活潑。對於傳統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的不同,可以開出不同的書法走向。

臨帖是學書之路的起點,是書法入門的捷徑。歷代書家都很重視臨帖。

學習書法——貴在得法

王鐸說:“學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也。”宋曹說:“必以古人為法,而後能悟生於古法之外也。”馬一浮說:“學書須是無一筆無來歷,方能入雅。”古人法帖多為歷史篩選留下的書法範本,記錄著前人用筆、結體、佈局(章法)等法則和藝術思想以及藝術表達的成功經驗。通過對它的心追手摹,減少自己的摸索和彎路,最直接地最快地找到書法藝術的真諦和奧秘。臨帖實是入門的一條捷徑。

學習書法——貴在得法

四、楷書是基礎

楷書是中國書法藝術裡面最基礎、最實用的一種字體,不管是初學者還是書法家都把楷書臨摹和創作作為必修的課程,可以說,沒有楷書的功底就不能夠完整稱其為書法,是書法藝術的根本所在。

古人的法帖,真(楷)、草、隸、篆種類多樣,從何入手最為合適呢?歷來書家(書論家)各持言辭,認識不一。我以為楷書是基礎,從楷書入手更為妥帖:

1、初學書法,應先重規矩和法度,方能步入正確軌道。楷書八法(橫、豎、撇、捺、點、鉤、挑、折)齊備,最為嚴格,以此繩之,可算嚴師嚴教,定能精進。楷書筆勢穩健,如慢動作,一招一式,皆完整到位,規範有致。其點畫和結構,非常精細,最能訓練基本功夫,最能培養不浮不躁的心境。是得法、入門的正道。近人潘天壽說得好:“開始學書法,必須求法則,要正規,要從正楷開始。”

學習書法——貴在得法

2、初學書法,應遵次序,先靜後動,方能提高效益。楷如立,氣象穩靜。行如行,草如跑,氣象飛動。學過楷書,再學行書和草書,正是先靜後動,符合操作程序,更加方便轉換。所以宋朝蘇東坡很有哲理地說:“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足道也。”唐人張敬玄甚至義正詞嚴地說:“初學書,先學真書,此不失節也。若不先學真書,便學縱體,為宗主後,卻學真體,難成矣!”

學習書法——貴在得法

3、初學書法,應從方便之處入手,方能早見成果。在漢字書體形成和演變的時序上,楷書是最後定型的字體,是今天我們使用最廣和最普及的字體。我們對它的面目更感到熟悉可近,從此入手,比起從篆、隸、草(行)入手,減少了識辨方面的困難。而且學了馬上益於日常實用,又多了一項成果,何樂而不為呢?

五、筆法是關鍵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曾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清代康有為也曾講過:“書法之妙,全在運筆”。可見筆法是書法中關鍵的技法。

對於筆法,古人都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極大的重視,因為它是書寫的關鍵。寫字因用筆不同,或稱刷字,或謂填字,或叫塗鴨……,其效果大徑相庭。

學習書法——貴在得法

筆法,在運用過程中,表現為提、按、絞、翻或使、轉、緩、疾等等,而在寫出的筆跡(墨跡)上,則表現為輕、重、圓、方或連、斷、潤、躁等等。這正是藝術風格的展現處,正是藝術語言的深邃處,差之毫釐,則異之千里。筆法的精湛、豐富和複雜,最不容忽視,也很費功夫。掌握了各種筆勢的寫法,點畫才更富變化,書寫才更加生動。若能運用自如,出手入化,可以說就掌握了書法的關鍵。

六、學富是階梯

學書成就的高下,僅靠書法技法理論和臨帖實踐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強多方面的知識修養和藝術修養。如歷史的沿革、文字學知識、碑和帖的問題、刻石的問題、墨跡及其真偽的問題,歷代書家的問題,還有文學、美學、哲學、品德修養、揖讓進退、甚至姊妹藝術的問題等等,都要儘可能多地去學習、研究和掌握,才能豐富書家頭腦的寶庫,才能豐富書法藝術創作的內含,才能提高書法作品的藝術品味。學書強調以學問來滋養,“胸中無鬥墨,何以運管城”?我把有技法理論和精熟實踐功力比作“良種”(好苗),而把多方面的知識修養和藝術修養喻為“空氣、水分、土壤和陽光”(適宜的環境),好苗必須有好環境才能茁壯成長。所以,學富是攀登藝術高峰的階梯,一定要努力打造。

學習書法——貴在得法

七、勤苦是通途

書法實踐必須強調足夠的量。也就是要下足夠的功夫,“功夫不至無以極其致”(吳玉如)。“張伯英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永師登樓不下,四十餘年。張公精熟,號為草聖,永師拘滯,終能著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能盡美。俗雲:‘書無百日工’,益悠悠之談也。宜白首攻之,豈可百日乎!”(徐浩《論書》)。

學習書法——貴在得法

學習書法是件苦差事,沒有吃苦精神,沒有耐久的恆心,是不會有成績的。古人早就有經驗和體會,米芾說:“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蘇軾說:“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

看來,勤奮與刻苦習書是掌握和運用書法技巧的通途。天天使用毛筆工具的古人尚不敢懈怠,何況我們呢?

八、悟化是自立

書法學習需要時間的保證。雖然書法講究悟性、天賦,這些先天的東西其實個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終還是落實到比耐心,比時間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長時間默默無聞的準備,深刻領會書法的精神,要對書法有感覺,或者說要“來電”。這個需要很多時間的投入,去不斷的領會的。

學習書法——貴在得法

需要提醒的是,“悟”和“化”,不能著急,不能刻意,應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古人並不先推書榮,而是把學問看得更重。王羲之、顏真卿的字是公認的好字,但他們並不以書為業,也不是為當書家才去寫字,而是兼善的。所以,有人把習書看成耕作,提出:“只管耕耘,不問收穫,”意在自然形成。或說是“無意於佳乃佳”,“功到自然成”。習書大可不必過早擔心結果,只要耕耘,定有收穫。善書的人,首先不擔心“悟化”不了,而擔心學力不夠。

事實上,人和人都是有區別的,要完全學象別人也是不可能的。那就不必擔心不“化”。想當“書奴”也未必就有資格。再說,學習古人又不可能是一點不動腦筋的,所以也不必擔心不能“悟”。“悟” 和“化”對於誰都會有的,只是有“大悟”、“大化”和“小悟”、“小化”的區別,有“徹悟”、“優化”和“錯悟”、“劣化”的不同。其中學力如何,是“悟”、“化”優劣的一個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