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前来参观的群众在《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这幅摄影作品前久久停留,驻足思考。胡尔根 摄

“快”与“慢”,这两个语义截然相悖的形容词,放在灾难的语境中,竟能够如此切合地共存——

为了生命,几十名战士站在悬崖陡坡上,用双手小心翼翼地传递载有伤员的担架,不断放慢速度。同样为了生命,官兵们在泥泞的道路上抬着伤员风驰电掣,只为和死神争夺哪怕一秒钟的生存时间。

为了生命,正是亲历过抗震救灾所有人的唯一信条。国务院决定将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也正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告慰。

十年后,走在空军部队抗震救灾的主阵地龙门山镇,透过军旅摄影家刘应华那幅著名的《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的金牌照片,我们仿佛看到了“5.12”汶川抗震救灾的全过程。在这一历史性瞬间的背后,我们这一次又发现了许多生死故事。

一级军士长至今仍为

“失去的20小时”遗憾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2008年5月13日,易开红随空军抗震救灾部队第一梯队开赴地震极重灾区彭州银厂沟。闵忠 摄

西部战区空军某部一级军士长易开红的记忆中,总是少了20个小时。熟悉他的人知道,那失去的20个小时,他因为过度劳累倒在了抗震救灾一线。

自打时针划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易开红就像上了发条一般,进入了一种从新闻报道员到战斗员的冲锋状态。

地震后,正在部队采访的易开红扛着摄像机请战领受任务。第二天凌晨,他就跟随空军抗震救灾部队第一梯队开赴地震极重灾区——彭州银厂沟。

天阴沉着脸,雨雾弥漫,周边断崖横亘,乱石飞溅,处处是地震扭曲肆虐的痕迹。翻看当时的照片,我们从易开红镜头中依旧可以感受到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

连续3天3夜,易开红拍摄了近3000张照片和10多个小时的录像,为抗震救灾部队提供了具有决策价值的影像资料。“当时除了救人,没有其他念头。”作为一名军人,易开红既是记录者又是参与者,他一边用手中的相机定格战友们救援的画面,一边放下相机参与抢救。

在银厂沟三边坪休整点,他和十几名战友从废墟中找来塑料布和铁架搭起帐篷,安置营救出来的重伤员,避免造成二次伤害。为了开辟直升机机降点,他又和战友们砍树、清理各种障碍物,为打通“空中生命通道”赢得了宝贵时间。

5月15日下午,易开红跟随直升机向外运送完7名受伤群众和一名受伤战友后,第一次走出了灾区。面对外界焦灼的目光,他不禁为灾区的惨状失声痛哭,突然间晕倒不省人事。华西医院10余名专家连续4小时紧急抢救,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5月16日,昏迷20多小时的易开红苏醒过来后,面对身边的战友第一句话就是:“那名受伤的战友情况如何?银厂沟那些重伤员转移出来了吗?”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2008年5月15日下午,在银厂沟灾区奋战了3天3夜的易开红随直升机回到成都,突然晕倒不省人事,昏迷了20多个小时。资料图

今年5月11日,易开红跟随西部战区空军抗震救灾官兵代表回访龙门山镇,重新走在当年的救援路上,他仍对当年的那一幕遗憾不已。“如果不是晕倒了20多个小时,应该能和战友们再多救一些人。”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2018年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仪式在四川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举行,易开红作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受邀参加。图为易开红在仪式结束后接受采访。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穿越生命线

两将军与死亡擦肩而过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2018年5月11日,西部战区空军官兵代表回访当年的灾区。王建超在当时遇险的路段,回忆起生死经历。胡尔根 摄

“救灾时,我们在这里顶着飞石,在崎岖泥泞的道路上穿行。”再回银厂沟玻璃山,西部战区空军某部二级军士长王建超在这条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上久久徘徊。

思绪飘回10年前的抗震救灾时刻,这条不足5米宽的山路见证了两位将军向死而生的决心。

特大地震发生后,空军部队组织近两千余名官兵挺进极重灾区龙门山镇,打通了地面生命通道和补给线。王建超就是补给线上一名普通的司机,不停地穿梭在山谷之中,为一个个生命孤岛和救援部队运送各类救灾物资。

2008年5月21日,他和战友们驾车再次踏上了挺进银厂沟的道路,坐在车上的还有时任空军政治部主任王晓龙和多次进入灾区指挥的时任成都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龚德宏。

由于余震不断,山上随时有落石滚落。看着路边被砸毁的车辆,有着近20年驾龄的王建超神经绷得紧紧的。

“空中有落石!”对讲机里话音刚落,王建超便感到车顶的树丛乱晃,拳头大小的碎石陆续滚了下来,其中直径为一米多的一块巨石对准车身砸了过来。王建超猛地一打方向盘,石头砸在了左前轮胎上。数吨重的汽车被巨石生生砸出去数米远,在泥泞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2008年5月21日,王建超驾车进入银厂沟玻璃山时,车辆被突然滚落的巨石砸中,严重受损。王维忠 摄

惊魂未定的王建超,下了车才意识到情况的危急:左边是落石,右边是堰塞湖,头顶依旧不断飞落碎石。龚德宏头部撞伤血流不止,被送到灾区的野战医院进行紧急处理后,又重新赶往救灾一线。而王晓龙则换了一辆车继续前进,抵达灾区后才发现左臂骨裂。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乘车的两位将军一人头部受伤缝了8针,一人左臂骨裂。王维忠 摄

“每次穿行在重灾区银厂沟,都像是行走在生死线上,我们早已有了思想准备。”如今回访现场的王建超回忆起那段生死经历,依然心有余悸,但话语里更多地透着一股子坚强。在一百多天的抗震救灾日子里,他和战友们从银厂沟转战映秀镇,再到北川,用车辙丈量着官兵抗震救灾的足迹,保障了运输主动脉的畅通。

逆行的冲锋

550余勇士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你们不要进去,那里是死亡地带。”

时至今日,西部战区空军参谋部某部主任李春生依旧记得挺进灾区前,当地村民跪下来恳求战士们不要挺进死亡之谷小龙潭的那一幕。当时,美丽的小龙潭风景区已经被两座垮塌的山体掩埋,树木被强大的地震冲击波拦腰折断,不停滚落的巨石“觊觎”着每一个想路过此地的生命。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5月14日,550余名官兵挺进银厂沟展开救援。易开红 摄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原成都军区空军从7个单位抽调了1827名官兵,组成彭州方向抗震救灾部队,紧急奔赴彭州市龙门山重灾区。5月14日凌晨,彭州大龙潭地区已经与外界完全隔绝,里面3000名群众生死未卜,550余名官兵奉命组成突击队奔向生命孤岛。

在当时浩浩荡荡的救灾大军中,这支550人的队伍并不起眼,但却是广大官兵不畏生死的生动写照。

快点,再快点!山脉垂直落差几百米,地震形成的碎石和尖石堆把山路变得犬牙交错。突击队官兵们冒着雨,浑身满是泥浆,爬过乱石丛,穿过4道深沟,趟过3条河流。当天16时,突击队就赶到大龙潭,转移了1200余名受灾群众,将68名群众从废墟中解救出来。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5月14日,救援部队穿越“鬼招手”路段,紧急运送受伤群众。易开红 摄

伤员往外送,官兵往里冲。救灾中面向死亡谷底的逆行,成为了每一名战士的共同选择。“虽然来自不同部队,但是大家拯救生命的心是一致的。”作为首批挺进灾区的550名官兵中的一员,李春生深刻体会到了那一刻的生死时速。

在抗震救灾的部署图上,无数支队伍也马不停蹄地奔向各个灾区,与这550人共同组成了抗震救灾的滚滚洪流。挺进银厂沟、打通生命线、挺进大龙潭、勇闯回龙沟、突击小龙潭、九峰山大营救……官兵们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一个个生命,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再次回访龙门山镇和银厂沟,震区换新颜。援建的学校、医院、社区美丽祥和,街头巷尾传来淳朴乡音,当地群众看到身着迷彩的战士,都会停下脚步,热情地问候着。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官兵们在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图为官兵刚一下车,当地群众便迎上来献上鲜花。胡尔根 摄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空中俯瞰灾后新建的龙门山镇“山水人家”生态居住区。军报特约记者 刘应华 摄

汶川十年,浴火重生,如同《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这幅照片一样,成为所有亲历者共同的难忘记忆。

汶川十年:感悟金牌照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编审:曲延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