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替上學,「年娟香」式人物的時代教育標籤

八九十年代的學生、家長,都深知上學是改變命運的最直接途徑之一。
特別是農村孩子,考上中專,大學就標誌著跳出農門,成了吃“公家飯”領“國庫糧”的人,可以端上“鐵飯碗”衣食無憂。因為國家是包分配製度,不要擔心工作的事情。

頂替上學,“年娟香”式人物的時代教育標籤

改變命運的中考,不亞於今天的高考!


那個年代,大學生鳳毛麟角,中專生一個村子幾年都少有一個。為了上中專,家長、學生費盡周折找關係走後門求爺爺告奶奶。複習、借學籍、替考、乃至直接頂替他人考試個人信息,也就產生了“年娟香”式的悲劇人物。它是那個時代教育的產物;是那個時代政策管理不到位的產物;是那個年代官本思想的產物。它已被牢牢貼上時代的標籤!

頂替上學,“年娟香”式人物的時代教育標籤

農村的辛勞

那個時代,關係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複習重建學籍要關係;轉借學籍要關係;替考更需上下疏通;直接頂替那就要一張巨大的關係網。 由此可見,“年娟香”的頂替者朱小英家庭關係。姑父利用鎮裡工作人員身份,協同校長,勾結班主任,截留考生信息,疏通教育局更改相關材料。戶口遷移,關係轉出哪些部門配合不言而喻。只可惜了一心想改變命運的年娟香,承受了兩重天的命運,接受了時代的造弄。不堪打擊,精神分裂,泯然鄉村農婦。

“年娟香”上了機械中專學校,成了優秀人民教師,雖工資不高但也命運改變。人們不覺又有疑問,並非師範類,怎麼進的教師行業?難道又是時代的標籤?

頂替上學,“年娟香”式人物的時代教育標籤

八九十年代的中專生大多年過不惑,但那個時代的艱辛仍歷歷在目。你的身邊不會缺乏“年娟香”式的時代標籤。說來聽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