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時募完一支20億元基金!高淨值個人LP背後的「中國式」募資祕密

激動人心的一幕就這麼發生了。

幾個月前,業內某家VC,不到兩個小時完成了一期20億的基金募集!在當下的募資難困境裡,在整個LP市場收緊的境況下,這樣的成績足以列為一項紀錄。

超順利募資的背後原因則是:某家財富管理機構為其“保駕護航”,該機構的高淨值客戶分分鐘買斷這家VC的基金產品。

GP背後的財富管理機構

這並非個例。

大小基金為募資焦頭爛額之際,直接對接高淨值個人LP的財富管理機構似乎可以幫助應對得更為從容。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曾經採訪過國內某財富管理機構的創始人,他的公司也從事私募股權投資業務。彼時募資難已在行業內大範圍出現端倪,該創始人則表示,公司旗下基金還未感受到募資壓力,因為大多數都在客戶的理財產品內。

儘管他不願多談,這兩個案例背後的邏輯已經清晰:

高淨值客戶或大眾富裕階層有自己的理財需求,財富管理機構有投向私募股權基金的產品,是GP們的LP之一,間接地,這些高淨值個人LP就成為了大小GP們的出資人。

首先,很多財富管理機構同時也在做自己的母基金。與財富管理機構相承接的母基金,其出資人往往都是高淨值個人,比例可達到80%以上。這個數字得到了很多一線財富管理機構的印證。宜信私募股權母基金管理合夥人廖俊霞曾介紹:“宜信財富私募股權母基金的出資人以高淨值人群為主,這個比例大概佔到80%左右,很大一部分是企業家。”另外,歌斐資產母基金的出資人裡,個人LP比例接近90%。

其次,很多GP也早早自建了財富管理部門。自建財富管理部門,實際上也是為了減少對第三方理財機構等融資渠道的依賴,從而把個人LP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裡,根據網上的公開資料,九鼎、鼎暉投資、漢理資本等都有相關業務。

投向私募股權的錢不多,但在增多

比起固定收益類和房地產、黃金類等產品,國內的高淨值個人通過理財機構投入私募股權市場的財富金額並不算多,但財富管理市場絕對誘人。

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中國的高淨值人群有多少?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聯合發佈《2017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在1千萬人民幣以上的高淨值人群規模達158萬人,全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達165萬億人民幣——在過去的十年中,高淨值人群規模翻了三番,資產規模增長5倍,居世界第二。

恆天財富董事長周斌幾天前曾這樣向記者介紹:中國居民的金融理財產品總額大概有123萬億,份額最大的銀行理財30萬億、信託25萬億,此外保險資管、基金專戶、公募基金、期貨資管、私募基金等,一共8類,構成了這123萬億。

不過,儘管有百萬億的龐大規模,通過財富管理機構投向私募股權市場的數量並不多。

“前幾年私募基金放開註冊,出現了一大批的私募基金,不過中國人理財還是以房地產和固收類的產品為主,另外還有一部分是股票,像私募股權類(的產品)比例很小”。海投全球創始人兼CEO王金龍在向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介紹私募股權產品在整個財富管理產品所佔的比重時這樣說道。他認為,私募股權市場本身還很新,好的管理人還不多、好的資產也不多,還處在正在發展的階段。

松禾資本合夥人袁宏偉曾對外說:“就算有一定投資經驗的超高淨值客戶,有著豐富的資本市場經驗,但私募股權的資金配置在他們的總資產中佔比也是較低的。”

第一批已經獲得了財富自由的高淨值人群,在理財觀念上逐漸開放卻也保守頑固。他們更看重資產的配置的穩定性,根據波士頓諮詢的報告,國內高淨值客戶一個首要的特點就是,他們會自己尋找投資機會,並且直接投資在實業、股票、房產等等方面。相比如固收類等產品,股權投資類產品的鎖定期比較長,收益好,但風險也相對高一些。

不過,面向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的客戶人群在變化,觀念在進步。有財富管理機構向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介紹,以前的客戶主要集中在煤老闆、房地產商,近來則是金融人士偏多。觀念的逐步變化讓我們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特點:財富管理層面投向私募股權市場的錢儘管不算多,但卻是在逐步增多的。

海投全球的王金龍強調:“客戶還是希望有一些產品,在可承擔風險的範圍內去享受有更高受益的產品,未來的前景很好。”海投全球主要幫助高淨值個人做全球的資產配置,在他們的產品裡就有投向KKR、凱雷資本等海外大型私募基金的產品。

中國式”募資的路徑變化

一直以來,與二級市場相似,中國一級市場都是以高淨值個人為主,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募資”,個人LP佔比極高

不過,整個中國的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的出資人結構在過去三四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清科私募通數據顯示,從2014年底到2017年底,中國股權投資投資市場上LP整體數量從13215家增長到21953家,而這其中,個人LP數量同期增長1762家,儘管同樣處於上漲的趨勢,個人LP的漲幅遠不及整體LP數量的增長情況。不僅個人投資者增速放緩,據說

目前有多家大型基金都在逐漸降低個人投資者的比例

所以說,這種所謂“中國式”募資也在發生變化,個人LP佔比下降,更多的專業機構大展拳腳。這樣的變化可能基於如下原因:

首先,這是市場上GP和LP相互選擇的結果。中國的財富管理從無到有,個人LP在理財上仍需要大量的投資者教育,更不要說在私募股權投資上的專業程度,GP需要更加專業的LP,因為他們不只是要獲得收益,還必須去承擔風險,有承擔風險的能力。

其次,政策門檻的調高讓人們更加註重專業性。今年以來資管新規落地,針對部分資管業務發展不規範、多層嵌套、剛性兌付等問題,強調統一資管產品監管標準,明確了合格投資者要求,為我國財富管理行業規範發展指明瞭方向、劃清了跑道。新規明確規定了私募基金的LP必須是合格投資者,嚴控風險的路徑下,監管當局給出的個人LP門檻是: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此前是300萬),且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合格的個人投資者也將被層層篩選。

第三,即便是高淨值超高淨值人群,個人出資金額和機構LP的資金量相比遠不可及,這對於GP的吸引力就沒那麼大。曾就職美聯儲和索羅斯基金的克里斯·韋根介紹,美國大型的資產管理公司更加聚焦於機構LP,因為機構投資人有大額的單筆投資金額,相對於個人LP來說規模要大很多。

儘管私募股權個人LP比重在下降,中國的財富管理機構卻真真切切面對個人資產配置,比起對於機構客戶的管理,個人LP是客戶中的主力軍

中國沒有真正的財富管理?

“中國從無財可理到現在,財富有了,但還沒有真正的財富管理。”眼下,如此多的財富和如此多的高淨值客戶數量,都需要來真正的“管理”。

到底什麼是財富管理呢?瑞士寶盛集團CEO鮑里斯·科勒迪總結說:財富管理的主要目標,不是在幾個季度內,而是在幾代人時間內,都能夠實現持續穩定的增值,不受損害。同時,要為客戶保密,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的服務,使客戶始終有充分的理由保持對服務者的信任。

市場亟待合格的投資者和投資者教育。

我們可以看到,儘管高淨值人士可投資資產達百萬億級別,但僅有三分之一委託給專業機構來做,包括私人銀行、券商、保險、信託、第三方財富管理等等,大部分還是自己在做理財。

波士頓諮詢曾有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的高淨值人群有這樣三個特點:1、多數自己尋找機會,投資在實業、股票、房產領域;2、視放置財富的金融金鉤為“產品超市”,而非財富顧問;3、高淨值客戶會自主在機構之間進行大類資產配置,而非將所有財富放在一間機構,60%的高淨值用戶會選擇3家及以上財富管理機構。

然而,對於個人來說,一旦抗風險能力不夠,個別事件往往演變為群體討伐,甚至會引起投資者恐慌,所以我們看到,不管是哪一類的財富管理機構,持續的投資者教育都是一項重點。

市場也需要更加專業的財富管理人才。

近年來,財富管理人才數量穩步增長,但仍然缺乏高端人才。可以按照這個思路來想:去做私募股權投資,個人LP在遴選GP方面就需要專業理財師的幫助,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曾總結,中國目前有1.2萬家GP,但真正值得長期投資的不超過100家,這些GP要如何選擇?專業理財師責無旁貸。

根據瑞銀的報告,中國的合格理財師規劃師只有5000人。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瞭解到,很多財富管理機構都把專業理財師作為自己的競爭力之一。監管也要求,理財師必須持有基金從業資格才能上崗,才能向客戶推薦產品。

結語

中國財富管理發展至今,服務於這些投資者的財富管理機構大大小小几千家,這依舊是一片藍海。

投資界曾經採訪了某家財富管理機構,創始團隊均出自業內另外一家相關公司,在他們看來,想要分食這個市場的大有人在,並且機會頗多。“我們就是覺得市場足夠大,並且對行業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他們如此介紹。

財富管理機構既是人們財富增長的助推者,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慾望的把關人,穩定持久勝過一切貪婪投機。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作者:李拜天,原文:http://news.pedaily.cn/201807/433827.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