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果说沃柑(四):沃柑的明天要下雨,该怎么补屋顶

(接上一篇:文章3800字,将就看看。本文主要涉及到宏观方面的一些内容,在大的环境下,一个小个体是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因此从沃柑的产业发展讲,特别是一些大的主产区起着风向标的作用,这种表现出来的景气指数对周边和整个产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去讨论这个问题,抛出一些想法和观点。有兴趣的朋友希望能上下一起看,欢迎探讨指教。)

正如前面所说,每一个种植沃柑的朋友都清楚,沃柑的天空下雨是迟早的事情。对于一些主产县区来说,更应该是政府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虽然很多地方还在积极发展沃柑,把沃柑作为重要的生态或扶贫产业来发展。如贵港市召开了沃柑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现场会等。只要网上搜一下,就能搜出一大堆地方对沃柑发展给予积极支持,因此如果再种上个几亿株苗,中国人每人都能吃上几十斤的沃柑了。虽然沃柑产业要下雨是肯定的,但我认为在下雨之前还是有不少的时间,睛天才是补屋顶的最好时候。

悠果说沃柑(四):沃柑的明天要下雨,该怎么补屋顶

对于沃柑产业如何发展,自然有不少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十三五”广西柑橘产业要实现提质增效,建议从以下九个方面入手:(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柑橘产业发展规划;(2)加大新品种引进和选育力度,优化品种结构;(3)加强重要病虫害综合防控,确保柑橘产业健康发展;(4)加强柑橘标准园建设的示范与推广,促进柑橘规范化生产;(5)加强现代柑橘生产技术的应用与示范,提升柑橘生产效率;(6)是加强柑橘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柑橘生产组织化程度;(7)加强采后冷链物流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销售和物流体系;(8)组建区域性果业集团,促进柑橘流通贸易;(9)加强柑橘品牌文化建设,提升柑橘竞争力。”这个是不是很眼熟,因为这些措施你把柑橘改成苹果,然后看看,或改成什么桃、梨之类,也能用。在十几年前,估计也有人这样写。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建议是放之四海兼准,之所以效果不好,因为缺乏针对性基础和操作层面的太过理想化。

我认为对于沃柑产业相对稳定地渡过这个暴利后遗症发作时期,需要发挥政府在宏观上调控引导能力及对第三方培育上及功能的发挥上,也更需要加强与市场平台商的战略协作,更要发挥果农组织及规模种植大户对于市场规律的认识。

我之所以认为在一些主要产区能够有机会平稳地渡过,首先是因为沃柑具有广阔的市场和优良的产品属性,消费者有愿意消费的动力及价格支撑能力。当沃柑的品质不是下降而是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保持价格稳定并随之扩大销售,助推广品牌形成是可以实现的。其次在政府的强力介入下,平台、流通与生产之间是能够有机会达成利益共享机制并进行复制。随着无损检测和果品分级成本的下降,建立第三方分级并助推沃柑的电商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因此正如我在前面所说,当一个主产区集聚了优势服务能力和强大的配套体系后,在这场产能与市场大战中会具有很强的优势。在地方政府的介入下,生产方通过自身努力,依靠品牌及产后分级等基础设施的助力,依然能够获得与平台渠道商强大的议价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提升品质,降低产量。其实价格下降最主要是产能因素。我们时常看到那个蔬菜卖不掉了,只有几毛几分钱一斤,如果所在地能够扔掉一半的产量,我认为卖的钱会跟只卖几毛钱一样多甚至更多。当苹果只有一块钱一斤时,你只卖一半的苹果,苹果价格可以恢复到2块甚至更高。同样,当沃柑产量已经不能带来更多收益时,就应该从品质上做文章,努力把现在13度糖度提升到15度糖度甚至更高,把果实个头更大更均匀,外观更漂亮。因此在这里我提些技术上的想法,不对的请批评,原因是我没有种过,只说思路。

当沃柑的价格下到2元以下时,甚至1元时,如上面所说,追求产量来提升产值不是好方法,因此这会进一步造成产能过剩。减产并提升质量才是出路。沃柑现在采用的是秋季攻梢,从而第二年继续大量生产,亩产近万斤。如果采用不攻梢,减少氮肥施用,秋梢量少是否可行(这里可能还要考虑叶果比下降对品质的影响),实行隔年结果。当然这里留下来的果实是否会提早成熟,在品质上是否会更好或更差,如果是那么就做到了二点,第一从整体产量上减少了一半,另外从品质上可能出现15度、甚至18度的沃柑,并提早供应从而实现拉长供应期,这对于一个种植规模巨大的地方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在浙江的温州蜜柑如临海柑桔上隔年结果技术正是临海蜜桔品质优异的最核心技术。当然关键的问题是这个技术上如何操作,我提心第三年会结得非常多,从而造成疏果等难度加大,或者一年不结果容易使树过大。我曾经问过攻梢失败后沃柑的一些表现,当然我认为在秋季大量地施用氮肥和施用激素,会对沃柑果实的品质造成负面的影响,而不采取这种措施,是否可能进一步改进果实品质和风味,希望得到相关朋友的指正。

其次是疏果及加工业发展

。在减少产量方面,疏果作用直观,在提高品质方面,疏果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日本在高品质温州蜜柑的种植中,常常在成熟前的1个半月左右,把上部或部分的桔子疏掉,疏掉量达产量的1/3,从而增加叶果比,进一步提升品质,而这个时候疏果,既避免枝梢的抽生,同时也防止剩下的果实果型变大,因为快着色了,基本上长得差不多了。我认为沃柑也是可以进行疏果的,通过疏果达到减少产量,提升果品质量,特别是减少小果的比例。在11月或12月疏果,这些果实可以被用于加工果汁,以沃柑的品种特质,这个时候疏果后加工的果汁的品质不会差(希望有人要以试试)。如在武鸣这样拥有30万亩面积的主产区,如果20万亩疏果,每亩疏掉500公斤,也有近10万吨的原料量,能够支撑一个大型果汁原料加工企业。

第三是第三方分级或合作社分级服务机构的建立。今年买了二次沃柑的礼盒装,说实在这个分级水平和沃柑的商品化处理并不理想。农户的种植组织只有把自己种的沃柑进行分级,特别是以糖度为核心指标的分级,才能真正建立起在收益分配上的优质优价,其实这个在日本合作社经营中被认可的。分级不仅仅是分级,也是商品化处理,是对沃柑商品的信息的透明化,我认为这种一致性的商品化处理过程,是一个地方水果产业从初级走向高级的标志。我觉得在沃柑的产业推进中,分级特别是第三方分级动作模式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合作社或果联其实代表的也是第三方分级,虽然他站在种植者一边,但不站在任何其中一个种植者一边,这就有了第三方的特性。第三方分级最大的作用是将柑橘果品的信息透明化,从而可以链接终端消费者和销售平台,使中间的批发商变成了服务商,我认为这是质的区别。这里可以参考我去年的一篇文章:

(第三方分级,也许是中国果业升级的关键所在)大家可以搜下。

在当前的水果产业中,大家都明白,分级能够产生价值,或者说是利润,举个例子,在橙子的鲜果市场上有一个产品叫17.5度橙,是来自于农夫果园,同时大家可能也喝到过一款饮料叫NFC橙汁,也来自农夫果园。这果汁我喝过,这二款东西有联系吗?当然有,正常情况下,17.5度橙那来的,就是分级分出来的,用无损检测,把收购来的橙里面符合的橙全部挑出来,然后把符合鲜食商品标准的再挑出来,剩下的就是这NFC橙汁的原料。大家应该了解17.5度橙的品质,确实不错,我买过一箱,当然价格也在那里。从这里你应该明白分级带来了价值。那么如果这个分级的设施在种植户手里,农夫果园是否还能以他原来的价格收到这样的橙呢?

悠果说沃柑(四):沃柑的明天要下雨,该怎么补屋顶

第四是学习佳沛的组织模式,政府应加大投入和对种植的扶持。特别是要扶持在品质提升方面开展减产提质的果园和组织,因为这批能认识到沃柑存在问题的果园,并致力于提升提高的果园,必将成为未来沃柑产品的引领者。因此我认为政府联合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种植群体,是提升整个沃柑区域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量,应该重视和支持。我认为在农业这个行业中,一个区域的农产品品牌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优良品质基础上。因此保护农户这种积极性,建立和引导有利于提升品质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政府在整个产业链利润分配中起到协调和保护作用。当然在第三方服务上,可以打造产地品牌及自有的销售渠道,建立国资形式的批发窗口,在全国主要区域建立代发和再包装仓库等等。而我认为政府在这方面是有非常大的资源。然而现在很多时候,政府的资源的投入往往作秀的成分过多,过度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并不能很好保护本地农民的利益,政府往往高估了许多大的平台商的道德水平。大家有看到一个大型水果商收到好的水果,多卖的钱会再重新分一些当初卖给他的农户吗?许多时候水果商认为是他的收购人员的水平,这么好的水果便宜收购来了。

每一次风雨,总有一些地方是睛天,每一次下雨,总会让一部分植物长得更好,对于沃柑这个品种来说,在如此高额利润的引导下,调整无法避免,我认为只要主产区能够经受住风雨,这样的洗礼则成为奠定未来产业的基础的机遇,沃柑也就成为造福一方的财富源泉。

至少我希望武呜的沃柑能够如此。

(对于价格大幅下降对部分产区会出现沃柑园的失管从而引发的类似于黄龙病和溃疡病的流行,这个教训广东有过,这方面专家很多,这里就不讨论了)

一家之言,废话挺多,语句啰嗦,错别字难免,敬请将就,欢迎赐教。

后记:沃柑是一个划时代的品种,这是我的感受,因此这样的一个品种背后所涉及的产业我认为是在数百亿级的,甚至会达到千亿级别(全产业链)。一方面是这样的千亿级的市场,一方面是可能来到的沃柑种植产能的大量过剩而形成的对产业的冲击,沃柑的产地价格从7块下降到2块过程中所放出来的巨大的利润空间和沃柑本身品种所具有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力,特别为沃柑的第三方服务及销售增值链参与者带来明显的利好和机会。这方面大家可以讨论讨论,我希望以后有空也写篇这方面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