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戰場的萬畝良田 農民豐收不再靠天 翻「龍王帽」求雨已成歷史


白馬坡,位於河南省滑縣東北隅,關羽斬顏良的故事便是發生在這裡,傳說關羽與曹操打仗時雙方都騎白馬,因此得名白馬坡,其北側是黃河故道金堤,同屬歷史名地,有著講不完的故事。歲月荏苒,時過境遷,昔日的古戰場,經過千年的歲月洗禮,如今已成為高標準糧田萬畝方,北側的金堤上,坐落著幾個村莊,這裡村民們正在用自己平凡的人生,敘寫不平凡的故事,黃國興就是其中一員。

黃國興,滑縣白道口鎮西河京村民,種糧大戶,國家農業部高級技術指導員。在他技術服務站的牆壁上掛著大量的照片,手持奧運火炬的照片尤為吸引人。他曾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並與知名農業專家座談,接受多家中央級媒體的採訪等。簡單交談後發現,黃國興其實就是一名平凡的農民,然而他又不平凡。他懂技術,比一般的“土專家”要專;他懂經營,自己經營農資店;他懂奉獻,能給其他需要幫助的農戶提供技術指導。

“我這人沒啥愛好,就喜歡安靜,最大的愛好就是學習。”上世紀90年代末,他當過貨車司機搞運輸,為了生計,全國各地到處跑,一跑就是十幾年,期間家裡的幾畝地就交給了妻子打理。直到2005年回到家鄉,偶然參加了一次農業技術培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迷戀上了種地。


如今,56歲的黃國興是3個孩子的父親,5個孫子孫女的爺爺,自己除了承包60畝地外,還經營著一家農業技術推廣站,自己外出做業務時,就由妻子照看,農技推廣店裡擺著一張麻將桌,閒暇時光,附近的村民喜歡來這裡打麻將消遣。

黃國興承包的60畝地距離家不遠,“以前沒有機井通電的時候,村裡澆地的拖拉機就在這條路上排隊等澆地,那還是泥地,又窄又難走……”黃國興指著這條路說道。

那時候井少,還都是笨水泵,用柴油機帶著,費錢出水還慢,說實在還沒現在家裡的自來水出水快。黃國興坦言,如果沒有機井通電改造,自己也不會從事現在的職業,可是說機井通電改變了他的謀生方式,也改變了他的生活。

“黃師傅,又要上電視啊?”迎面駛來一輛三輪車,坐滿了過路的村民,村民只要見到他,都會熱情的打招呼,諮詢農業生產問題,黃國興已經成了當地實至名歸的農業專家。

黃國興帶筆者來到田地裡的一個廟前,查看一件特殊的古董,黃國興說這個石頭上的圓形雕刻,是龍王上朝時戴的朝帽,在他小的時候,澆地靠下雨,糧食豐收全靠天,天氣乾旱農民要求雨,找來12個童女,把這個朝帽石雕倒扣過來,天就會下雨了。

如今,田間星羅密佈的機井通電臺區,從某種意義上取代了龍王廟,結束了靠天吃飯的歷史。

白馬坡萬畝方的田地裡,一位婦女帶著孩子正在刷卡較澆地。如今,農民澆地沒有那麼多繁多的步驟,不用求雨,不用柴油機,再也不需要那麼多人力物力,帶著卡一刷就行了。

“這花生葉子生蟲了,不過沒多大關係,再過十天就該收了,這個時候澆花生的時候要小心,水流不能把花生衝出來了,花生比較害羞,把它的果實衝出來,它就不生長了……”黃國興對正在澆地的村民說道,每到一處,黃國興總是習慣性的拔起一株花生查看長勢。

這一帶原來都是‘望天收’的鹽鹼地,滑縣裡大力實施高標準糧田建設和高產創建,機井通電的全面覆蓋,為大規模生產和科學種植打下了堅實基礎。“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有水又有電,現在白馬坡萬畝方就是這個標準。”黃國興高興的說道。


白馬坡的萬畝良田裡,坐落著數颱風力發電機,風光如畫,風機持續不斷的為當地人民提供清潔能源。幾年後,鄭濟高鐵也將穿越這片萬畝方,那個時候可以乘坐高鐵,觀看一望無垠的麥田,欣賞大風車隨風舞動。

白馬坡萬畝方電力服務站北眺,機井通電臺區連成一線,持續滋養著這片土地,保障滑縣糧食總產量連續24年河南第一。

昔日的古戰場已被歲月掩埋,如今,白馬坡是10萬畝高產小麥示範區,這裡生活著一群勤勞樸實的農民,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敘寫不平凡的故事。【歡迎關注“超視距”,凡事不平凡,超視距將帶您發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