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談:何爲「剃頭挑子一頭熱」,理髮祖師爺是誰?說說剃頭業

理髮業以前稱剃頭業、整容業。在清朝以前漢人是不剃頭的,一直到了清朝入關逼漢人剃頭才出現了剃頭業。民國以後剪去頭髮才通稱理髮,但仍然有人叫剃頭。

剃頭是從清初開始的。清朝統治者取代了明王朝,下令剃髮,結束了幾千年束髮戴冠的髮式,改為剃頭打辮子了。剃頭一舉,是清朝封建專制政策的一環。剃頭打辮子這種形式,直到民國又變成剪辮子。之後歐風襲來,遂逐漸改成分頭、光頭。

侃侃而談:何為“剃頭挑子一頭熱”,理髮祖師爺是誰?說說剃頭業

剃頭的挑子一頭熱

過去,東北民間有句歇後語,叫做“剃頭的挑子一頭熱”,這句話是對舊社會理髮行業的真實寫照。

所謂“剃頭的挑子一頭熱”(或一頭沉),是因為當時剃頭的挑子用扁擔挑著。一頭是紅漆長方凳,是涼的一頭。凳腿間夾置三個抽屜:最上一個是放錢的,錢是從凳面上開的小長方孔裡塞進去的,第二、三個抽屜分別放置圍布、刀、剪之類工具。另一頭是個長圓籠,裡面放一小火爐,是熱的一頭。上面放置一個大沿的黃銅盆,水總保持著一定熱度。下邊三條腿,其中一條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上掛鋼(讀去聲)刀布和手巾。剃頭挑子的這種模式,不但在東北如此,就是從黑龍江直到四川也沒有兩樣的。如今,在東北的街頭巷尾還會看到類似的個體理髮者,但這種剃頭挑子已很難見到了。

侃侃而談:何為“剃頭挑子一頭熱”,理髮祖師爺是誰?說說剃頭業

從前剃頭匠在走街串巷時還使用一種“喚頭”。它是兩根條鐵,一頭燒結成把兒,另一頭微張,全長一尺二寸,左手拿著它,右手用一根五寸的大釘子,從兩根條鐵的縫隙中間向上挑,發出響亮的聲音,這就算是剃頭的叫賣聲(即市聲)。清初,剃頭的並不是什麼行業,而是推行剃髮令的官差,那旗杆上的鋼刀布原來是道聖旨,上寫:“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隨著時代的變化,這道聖旨便被鋼刀布所替代了。剃頭行業裡還有套行話,如從事剃頭的叫“取三”,取自滿音。這句行話隱語不但在瀋陽,就是大江南北稱謂皆同。另外,男活叫“瞧背”,女活叫“八條”,剃的樣式叫“帽纓子”等。

侃侃而談:何為“剃頭挑子一頭熱”,理髮祖師爺是誰?說說剃頭業

瀋陽的理髮行業

日俄戰爭後,瀋陽以南廣大地區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大批外國人特別是日本人開始流入瀋陽,促使瀋陽的剃頭業向理髮轉變。辛亥革命以後,男子普遍剪掉了辮子,剃頭被理髮所替代,工具也發生了變化,由剃頭刀改為手推子與剪刀並用。其時,瀋陽繁華的街頭也出現了專門經營此行業的理髮館(店),生意也漸興隆起來。當時,還有理髮行會組織,其內部的陳規陋習甚多,如規定在若干距離之間不許開設兩家理髮館,要祭祀理髮業的祖師爺羅祖等。解放前,瀋陽設備較好的理髮館多集中在中街和太原街一帶。

侃侃而談:何為“剃頭挑子一頭熱”,理髮祖師爺是誰?說說剃頭業

理髮業祖師爺——羅公

理髮業祖師爺姓羅,江西人(也有人說是湖南人)。名字已經不可考,是一個窮道士。據說當年雍正皇帝患頭瘡很嚴重,太監每次為雍正請發(剃頭)及打辮子(梳髮辮)總是感到棘手,常常捱揍,甚至還要殺頭。後來雍正又從民間找了很多梳頭匠進宮伺候,但也都一樣被處死或發配。京城很多剃頭業、整容業的人都很害怕,有的出逃,有的甚至改行了。

這件事情被羅公知道了,就主動報名進宮給雍正皇帝梳頭。羅公梳頭,雍正感覺不疼不癢很舒服,頭瘡逐漸痊癒,這樣羅公就救了京城的剃頭業。後來羅公羽化在白雲觀,被敕封為“恰淡守真人”,就葬於白雲觀。剃頭業便把羅公供奉為祖師爺,定期要到白雲觀祭拜羅公。

民國時期,張勳復辟,京城一度假髮盛行。因為假髮業跟理髮業很相似,所以假髮業也把羅公供奉為祖師爺。

現白雲觀東院內有一座石塔,就是羅公的墳冢,當年定期祭拜羅公也在這裡。

侃侃而談:何為“剃頭挑子一頭熱”,理髮祖師爺是誰?說說剃頭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