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班」,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近年來,選擇給孩子報讀‘幼小銜接’的家長越來越多了,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幼小銜接班”不禁闖入了幼兒園孩子家長的視線,並深受追捧,近日,記者對一些培訓機構進走訪後發現,各家的“幼小銜接班”可謂種類繁多,有的注重文化知識輸入,有的注重學習習慣培養,有的教授學習技能,甚至還有特別針對家長推出的“幼小銜接家庭教育方法班”。

“幼小衔接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那麼,有沒有必要讀“銜接班”,沒讀過‘銜接班’的孩子會不會跟不上老師的進度?“幼升小”到底應該怎麼銜接?天府早報記者帶著蒐集到的家長們關心的問題,採訪了成都市多位一線資深教師,分別從語文、數學、英語及班主任角度為大家解答了“幼升小”的困惑。

語文


讓孩子愛上閱讀潛移默化學漢字

“在一年級剛開始的時候,學前擁有一定識字量的孩子,一般來說也擁有一定的閱讀量,這些孩子在剛開始時更容易讀懂教科書上的文字,更容易把老師講述的內容與課本內容聯繫起來,從而理解學科知識,所以他們在課堂上會更專注,表現也更活躍。”錦江區某小學的張靜老師帶過三屆一年級新生,“當然這樣的現象也基本存在一學期左右,當其他小朋友的識字量上來了之後,他們的差別就會縮小。”

“如果單純為了認字和學習拼音,而去報‘銜接班’,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張老師說,拼音只是輔助識字的工具,它的介入應該是在孩子有大量識字需求,而且已對漢字發音規律有初步感知的時候再出現。張老師認為,提前學習拼音,如果教授的內容沒趣味、反覆練習又枯燥,反而會讓孩子產生畏難與牴觸的情緒,得不償失。

“語文的‘幼小銜接’應該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張老師說,聽和讀好比語文學習的“輸入系統”,說和寫則是“輸出系統”。閱讀是“輸入”的基礎,讓孩子愛上閱讀,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學唱兒歌,把孩子擁在懷裡共讀一本繪本,潛移默化地交給孩子幾個簡單的漢字,都可以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對“輸出系統”而言,想讓孩子以後能說會寫,不妨在孩子小時候就培養他對世界的好奇心與觀察力。“家長們最應該做的是放下手機、停下應酬,多陪孩子在田間撒野,到博物館走走,多和孩子交流。語文學習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於細水長流。”

數學


培養素養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報‘銜接班’讓孩子去學加減法、豎式計算,這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成都青羊某小學數學教師陶老師說,“孩子提前報班去學的內容,升入小學之後,老師都會講到,完全沒有必要提前去學習。”

陶老師認為,提前讓孩子去學習小學課程,可能在升入小學之初會佔一些便宜,但是對小朋友的實際學習來說幫助並不大,或許還會適得其反。“我們經常都會遇到特別‘驕傲’的學生,老師在課堂上講,他因為在其他地方學過,就會不專心聽講,甚至影響到其他同學。最後老師發現他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本沒有掌握到這些知識點。”陶老師說,這肯定不是家長們希望見到的。

縱觀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科,陶老師認為最重要的並不是數學知識本身,而是培養小朋友的數學思維、學習方法和興趣,這些素質才是對孩子以後的長遠發展有幫助的。

至於幼兒園階段,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做好數學學科的“銜接”,陶老師說:“可以適當地培養孩子的數學素養,建議藉助遊戲或者生活情境來實現。”陶老師舉例說:“比如最簡單的數數,空口從1數到100甚至1000,並沒有多大意義,教孩子數實物,把抽象的數與具象的物結合起來,這更為重要。”

英語


保護好孩子的興趣是頭等大事

“現在的家長都比較重視對孩子英語的教育,不少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已經或多或少地接觸過一些英語學習了,升入小學後,這部分孩子的表現也不盡相同。”小學英語教師白老師說,掌握了較好英語學習習慣的孩子,能夠更快地掌握老師所教授的內容,並且敢於表達和展示;而一部分孩子因為家長選擇的培訓機構不太正規,可能會導致孩子學習習慣差,同時還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這時孩子不僅要學習現在的知識,還要糾正之前的壞習慣,這部分孩子才是最讓我們頭疼的。”

“在我看來,英語學科的‘幼小銜接’關鍵在於孩子本身。”白老師建議家長不要把目光老盯在別人孩子身上,一味的攀比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一定要好好關注自己的孩子。“現在的社會,接觸英語的途徑有很多,比如聽、唱英語兒歌、少量接觸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的簡單英語單詞或表達方式、陪孩子一起聽或閱讀幼兒英語繪本、參加社區和學校組織的一些公益性少兒英語活動等等,家長一定要根據自己孩子的興趣特點,選擇他們所喜愛和擅長的方式來接觸英語。”

白老師認為,英語的學習關鍵在於保護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教給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管以什麼方式來學習英語,如果違背了這兩個關鍵要求,那所謂的‘銜接班’還不如不上。”

提醒>>>


家長要轉變思維

“近年來,選擇給孩子報讀‘幼小銜接’的家長越來越多了。客觀地說,讀過‘幼小銜接班’和沒有讀過‘幼小銜接班’的孩子在剛剛入校時確實存在差別。”有著近20年小學班主任經驗的陳老師認為,孩子們的差別更多地反應在他們對小學生活的適應性上。

“畢竟幼兒園生活和小學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模式,提前適應過的孩子確實會佔一些優勢,但是這個優勢通常僅存在於一年級第一學期或者整個一年級。再往高年級走,影響孩子更多的則是家庭教育、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和孩子的智力因素。”陳老師說。

那麼,到底有沒有必要讀“幼小銜接班”?陳老師認為,如果家長的精力和財力允許,讀一讀也無妨,“但是,讀的重點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並不只是一味地學習小學階段的知識。”陳老師說,家長也可以等孩子入校後觀察一段時間,如果孩子確實很難適應小學生活,再報“銜接班”也不遲。“我倒是覺得,孩子‘幼升小’最應該‘銜接’的應該是家長。”陳老師認為,家長在身份轉變的同時,也一定要轉變思維。

建議>>>


給“幼升小”家長們三點建議

要做學習型家長,善於學習“家長首先要學會學習,而不要總盯著孩子學習。你一邊打麻將、玩IPAD,一邊叮囑孩子好好學習、別打遊戲,你們覺得這樣能行嗎?”陳老師說。要以愉悅輕鬆的心態引導孩子進入小學生活“家長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者,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學習知識是愉快的,學習的知識越多會越愉快,以愉快的心情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家長們整天表現出焦慮,無形中也增加了孩子的壓力。”陳老師說。要理清思路,轉變思維

“小學分低、中、高三個學習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一、二年級的重點是孩子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積累,如果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後面就很難再使上勁兒。”陳老師說。

陳老師反覆強調,現在的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家庭教育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