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辨治低血壓(來自李克紹和他的3位同事)

“低血壓”為臨床常見疾病,有常態也有病態。本文選取了山東中醫學院(舊稱)及附院幾位老師臨床辨治低血壓的體會,細細讀來有種小小的“百家爭鳴”的感覺。

“百家爭鳴”辨治低血壓(來自李克紹和他的3位同事)

低血壓證辨治

作者/李克紹等

李克紹(山東中醫學院教授)

中醫治療低血壓,必須有症狀作依據,如果毫無症狀,則多不作病理來看待。正如有的醫書上記載:“有不少人血壓經常90~100/50~60毫米汞柱,卻健康無病”。

病理性的血壓過低,多為營養不良或久患消耗性疾病所引起,一般都有原發病的病史和症狀作依據。依中醫辨證,這些都應歸屬於氣血不足的虛證範圍之內,它和肝陽上亢或上盛下虛的高血壓症正相反。所以治療大法,一般是血壓過高者應清降潛鎮,而過低者則當溫補升提。

基於上述看法,我臨床遇到低血壓的病人,是找出其原發病之後,在其相應的處方中酌加人參、五味子一般都會起到升壓的效果。

這是因為:人參能補五臟,益精氣,增強心血管搏動的能力;五味子是酸斂強壯藥,酸斂之性也具有升壓的作用,如《用藥心法》所說:“收肺氣,補不足,升也”。用人參、五味子等補益之藥治療低血壓,是從生脈散的“生脈”二字悟到的,也是把低血壓的現行症及其可能的發展過程聯繫在一起加以考慮的。人所共知,有的低血壓症,是休克與昏厥的早期或邊緣,而人參、五味子就常常是這些危急症狀的搶救藥。

低血壓症也有用現代醫學找不出致病原因,而只據中醫辨證便可取得療效的,曾治一例低血壓症,療效甚為滿意,茲介紹如下。

張xx,女,年四十餘,山東中醫學院保健室保健大夫。十年前感覺胸悶,找西醫檢查,診斷為原因不明低血壓症,治療一年無效,請中醫診治。主訴:胸悶氣短。診得:舌淡,脈沉遲,四肢發涼。

證為胸中寒飲,阻遏胸陽,治宜溫陽化飲。予以四逆加人參湯:紅人參9克、乾薑15克、炮附子9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服藥一劑,症狀顯著輕鬆,連服一週,諸症消失,至今已近十年,血壓一直正常。

張殿民(山東中醫學院副教授)

現代醫學所謂之“低血壓”,當包括於中醫的“諸多不足”之中。治療則須血虛者補血,氣虛者補氣,陰虛者滋陰,陽虛者扶陽,“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臨床常見一些身體尚好而單純低血壓者,如無其他不適,勿需治療,生活調攝得當,自然恢復。

如遇併發心率偏慢,體溫偏低,甚至出現周圍血象偏少,予常按“虛勞裡急,諸不足”以黃芪建中意,血虛者加枸杞、熟地,氣虛者加臺參、白朮,陰虛者加玉竹、麥冬,陽虛者桂枝易肉桂,加仙茅,不眠者桂枝易肉桂,加知母,多眠而頭目不清醒者加半夏、佩蘭。化裁用之,每收較好效果。

急性感染性休克,中醫稱厥逆,血壓急降亦是常見體徵。除按休克對因治療,中藥升壓中的人參、麥冬、五味子或人參、黃芪、升麻等製成藥液隨液體靜脈點滴,已是中西醫結合處理急症的手段之一。但雖屬急症,處理時亦不宜脫離中醫原則。

一九七五年七月,遇一女性急症患者,二十三歲,濰坊市人,職業會計。面色蒼白浮腫,目眶發黑,精神疲憊。頻頻作吐,吐物清稀,肢體瞤動,振振如擗地狀。家屬代述四天來未進湯食,進則全部吐出;小便已兩天少下,下約五十毫升。舌嫩胖質淡白,有齒痕。尺膚足脛,冷過肘膝。兩脈似有若無。

測血壓40/30mmHg。尿常規,蛋白(++),顆粒管型(+),白血球3-4/高,紅血球少許,N、P、N37.3%,二氧化碳結合力27容積%。現代醫學診斷:慢性腎小球腎炎,尿毒症。中醫診斷:少陰寒化,厥逆無脈。

急以糾正酸中毒外,同時用真武湯加人參30克、紫蘇15克、杏仁4.5克,水煎代茶,徐徐頻飲。藥後即不吐,翌日血壓升至100/70mmHg,三劑後,尿蛋白(+),顆粒少許,脈出身熱。

又三劑,尿蛋白少許,脈沉緩有力,飲食增,面色變潤。三診時原方減人參至10克加桂枝10克,豬苓10克,小便日夜約3000毫升。四診時,症狀全減,蛋白消失,管型未見。住觀察室七日,入病房休養治療。後生一男孩,今已十歲。

真武湯扶陽利水,紫蘇葉,杏仁宣提肺氣。上焦得通,下焦得下。君用參附回陽救逆,較單純用參芪升壓優越。由此看出,雖急症,亦需辨證用藥。

邵念方 相修平(山東中醫學院附院)

現代醫學所謂的低血壓是繼發於一些心、腦血管疾病以及植物神經調節功能紊亂下臨床表現的綜合症候群。從祖國醫學中來看,多屬於虛勞症、脫症、眩暈、心悸等。諸症多因勞累或飢餓,或猛然站立後誘發或加重,測血壓下降,常低於本人正常血壓20毫米汞柱以下,做心電圖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尤以心動過緩多見,少數伴有心功能不全。

從辨證求因分析上,雖然病情錯綜複雜,但不離乎五臟所傷,不外於陰陽氣血虧虛所致。臨床上尤以氣虛陽虛為常見,屬心陽虛、腎陽虛、脾陽虛者最多。故辨證分型如下:

一、中氣下陷。

治則:補中益氣。

常用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朮12克,陳皮9克,升麻9克,當歸9克,柴胡6克,雲苓15克,苡仁24克,山藥15克,甘草6克。水煎日一劑。

如病人劉xx,男,36歲,因多年來大便溏洩,日2~3次,納呆,乏力,面色萎黃,舌淡體胖,苔白,脈沉細,血壓波動在100/60毫米汞柱,胃腸鋇餐示慢性結腸炎。曾多次服土黴素、黃連素效果不佳,服上方10餘劑症狀明顯減輕,後又感腰痠肢冷,小便頻,上方加淡附子6克,肉桂4.5克,數劑後症狀基本消失,後給予金匱腎氣丸和補中益氣丸交替服用鞏固療效,病癒。

二、心腎陽虛。

治則:溫補心腎,兼養精血。

常用方藥:人參四逆湯合右歸丸加減:人參15克,制附子12克,乾薑9克,肉桂9克,杜仲12克,菟絲子12克,鹿角膠9克,熟地24克,枸杞15克,桑螵蛸9克,蓮鬚9克,水煎服日一劑。

如一住院病人劉xx,男,60歲,因胸悶、心悸、氣短、汗出、腰痠肢冷,面色蒼白,小便頻,舌質暗紅、苔白、脈遲緩,測血壓90/50毫米汞柱,心率45次/分,做心電圖示:下壁心肌梗塞,服上方3劑後諸症減輕,心率60次/分左右,血壓100~160毫米汞柱,之後配合臥床休息,吸氧,月餘後諸症消失,心率、血壓均正常,做心電圖示陳舊心梗而病癒。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中醫藥研究》1988(1),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運營編號:GYZX0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