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現實與虛擬交錯的荒誕《預言》,在紅磚美術館奇妙演繹

一場現實與虛擬交錯的荒誕《預言》,在紅磚美術館奇妙演繹

摘要:《預言》是芭芭拉·馬蒂耶維奇和朱塞佩·奇科合作的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三部,曾獲第56屆薩拉熱窩MESS國際戲劇節評委特別獎。

一場現實與虛擬交錯的荒誕《預言》,在紅磚美術館奇妙演繹

活動現場

作為2018年度“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演出,6月15日下午的《預言》現場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此次演出是紅磚美術館繼2016年主辦法國當代藝術家塔提亞娜·圖薇(Tatiana Trouvé,“杜尚獎”獲得者)與勞拉·普羅沃斯特(Laure Prouvost,“特納獎”獲得者)雙個展,2017年“高壓 - 杜尚獎·法國當代藝術現場”後,與“中法文化之春”的第三度合作。

一場現實與虛擬交錯的荒誕《預言》,在紅磚美術館奇妙演繹

一場現實與虛擬交錯的荒誕《預言》,在紅磚美術館奇妙演繹

演出在紅磚美術館的圓廳舉行。表演者芭芭拉·馬蒂耶維奇操作著筆記本電腦,屏幕裡播放著與她身體比例為1:1的視頻。這些視頻來源於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經過精心編排後,動物、風景、槍支、生活用品、人類肢體甚至血腥畫面悉數登場。表演者運用肢體語言和旁白解說,讓電腦屏幕成為身體與平面影像的交匯點。簡單的對比,卻產生了現實與虛擬時空交錯的效果,讓觀眾進入到詼諧又荒誕的奇妙體驗中。

一場現實與虛擬交錯的荒誕《預言》,在紅磚美術館奇妙演繹

一場現實與虛擬交錯的荒誕《預言》,在紅磚美術館奇妙演繹

《預言》是芭芭拉·馬蒂耶維奇和朱塞佩·奇科合作的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三部,曾獲第56屆薩拉熱窩MESS國際戲劇節評委特別獎。自2008年起,芭芭拉·馬蒂耶維奇和朱塞佩·奇科一起開始創作 《未來表演理論:成為屠夫是否為規避屠殺的唯一方式》三部曲。他們從歷史、通俗文化、藝術、科學、遊戲、電影及音樂中汲取靈感,將字句與形象重組,創造出新的故事和表演內容。

一場現實與虛擬交錯的荒誕《預言》,在紅磚美術館奇妙演繹

芭芭拉•馬蒂耶維奇和朱塞佩•奇科.jpg

關於芭芭拉‧馬蒂耶維奇

芭芭拉·馬蒂耶維奇於1978年出生在克羅地亞,她先在薩格勒布大學學習舞蹈與文學,後應法國編舞家鮑里斯·夏爾瑪茲邀請赴巴黎深造。2004至2005年間,她參與了“玻璃瓶”項目,該項目彙集了15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圍繞“臨時學校”這一主題,探討了舞蹈藝術的表演教學方法。2005年,她於布魯塞爾,先後與表演藝術家布魯諾·馬丁(《DA-動物》)和編舞家大衛·赫爾南戴斯(《表演酒店》)展開了合作。2006-2007年,她參與演出了由約里斯·拉考斯特編導的戲劇作品《煉獄》。2007年,芭芭拉·馬蒂耶維奇與克羅地亞藝術家薩薩·博茲克共同成立了確定劇團,並開始和朱塞佩‧奇科進行聯合創作。本次她帶來的雙人舞曾獲邀在2012年巴黎秋季藝術上演出。此外,芭芭拉·馬蒂耶維奇還執教於克羅地亞奧西耶克戲劇藝術學院舞蹈系。她目前居住在薩科勒布。

關於朱塞佩‧奇科

朱塞佩‧奇科於1974年出生在意大利巴里。他從小與戲劇結緣,幼年時期喜愛觀看輕歌劇演出,10歲便師從蒂娜‧唐貝斯塔和安託納拉‧波爾費多在巴里阿貝里亞諾劇院學習戲劇。後來的幾年中,他先是選擇了暫別戲劇,投身籃球運動事業,後隨羅伯特‧麥克尼爾在基斯麥劇場深造,研習表演藝術。他曾多次與舞美設計師保羅‧巴洛尼合作。2000年,他定居於巴黎,並在這裡開始跟隨馬克‧湯姆金等人學習舞蹈與編舞。隨後幾年中,他在千高原舞團從事演出工作,同時也與喬治‧阿貝、安雅‧昂貝樂和瑪蓋莉‧德巴澤耶等人保持著合作。戲劇方面,他與芭芭拉·馬蒂耶維奇一同出演了由約里斯·拉考斯特編導的戲劇作品《煉獄》。2007年,他正式開始與芭芭拉·馬蒂耶維奇聯合創作。他目前居住在巴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