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摞城」、「牆摞牆」、「路摞路」、「門摞門」,開封城下還摞著五座城

“城摞城”、“牆摞牆”、“路摞路”、“門摞門”,開封城下還摞著五座城

清明上河圖

"黃河氾濫兩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這是在民間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但是在考古發掘之前,只是一個流傳在民間的一個說法。直到20多年前的發掘,才證實了這一說法。

“城摞城”、“牆摞牆”、“路摞路”、“門摞門”,開封城下還摞著五座城

開封城摞城考古現場

歷經20年考古發掘,我國考古學家發現在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構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城摞城指的是不同朝代的古都、古城疊加在一起的城摞城奇觀。另外,考古專家在位於商丘市現存商丘古城之下也發現了六座不同朝代的古都、古城疊加在一起的城摞城奇觀,這都是由於歷代黃河氾濫所造成的。

“城摞城”、“牆摞牆”、“路摞路”、“門摞門”,開封城下還摞著五座城

開封黃河河床高於開封市區

一直在古都從事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封市文物管理處處長、研究員丘剛說,除最底層的魏大梁城因埋藏太深和勘探技術手段所限未能發現外,其餘5座城池均已相繼發現和初步探明。至此,"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這個一直流傳在開封民間的神秘傳說,終於被考古證實。

考古資料表明,發現的5座城池基本處在同一區域,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開封城,最下面的則是唐代中原重鎮汴州城,其中城市規模最為龐大的,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會北宋國都東京城。

“城摞城”、“牆摞牆”、“路摞路”、“門摞門”,開封城下還摞著五座城

繁華的北宋東京城

據專家介紹,公元前364年,戰國時期的魏惠王遷都開封興建了著名的大梁城,此後2200多年間,歷代統治者在這塊土地上又建起了唐汴州城、北宋東京三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和清開封城。相傳,戰亂與河水泥沙一次次將這些輝煌一時的名城掩埋,人們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園,掩埋在泥沙深處的座座古城,就"疊羅漢"般疊加起來。

開封第一次被淹是秦始皇滅六國,秦將王賁掘開鴻溝,淹沒大梁城。經此一役,魏王請降,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就這樣被虎狼之秦滅掉了。

“城摞城”、“牆摞牆”、“路摞路”、“門摞門”,開封城下還摞著五座城

秦始皇滅魏國

最後一次被淹是明末李自成的農民軍攻打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開封城城牆堅固,糧草充足。再者當時開封城內的藩王周王吸取洛陽福王在李自成攻破洛陽以後被做成福祿宴的教訓,傾盡家產來守衛開封城。開封城久攻不下,李自成掘開黃河淹沒開封。

“城摞城”、“牆摞牆”、“路摞路”、“門摞門”,開封城下還摞著五座城

李自成淹沒了明開封城

在今日開封著名的龍亭景區地下約8米深處,是北宋東京城的皇城遺址所在地,它分別與金皇城與明周王府紫禁城遺址相疊壓。內城是東京城的第二道城牆,它在唐代汴州城的基礎上修建而成。考古勘測還表明,北宋內城較現存的開封明清城略小,其東西牆坐落在唐汴州東西牆之上,上層又與明清開封城相疊壓。其南北牆則分別處於今開封舊城區南北部一帶,殘牆距地表10米~12米。

“城摞城”、“牆摞牆”、“路摞路”、“門摞門”,開封城下還摞著五座城

開封考古現場

除了"城摞城"、"牆摞牆",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很多"路摞路"、"門摞門"、"馬道摞馬道"的奇特現象。

繁華的中山路是開封市舊城的中軸線,其地下8米處,正是北宋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衢大道--御街,中山路和御街之間,分別疊壓著明代和清代的路面,這種"路摞路"的景觀還意味著,從古代的都城到現代的城市,層層疊加起來的數座開封城,南北中軸線居然沒有絲毫變動。

不久前,考古工作者在開封城牆西門大梁門北側發掘出三層古馬道,在相距1.5米的距離內,上下層層相疊,以立體的形式真切展示了開封城下"馬道摞馬道"的奇景,將其建設成為"城摞城遺址博物館"的方案也正在設計中。

在我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有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大部分都城由於兵火戰亂城毀國亡諸原因,都採取了拋開舊都城、另選新址營建都城的做法。而古都開封、商丘雖歷經兵燹水患,基本上都是在舊城址上屢建屢淹,又屢淹屢建,形成奇特的"城摞城"現象。當時的統治者為何這樣對開封情有獨鍾呢?

從自然環境上看,開封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建都之地。自古以來,開封周圍地勢坦蕩,不僅沒有大山,就連丘阜也很難見到,不像長安、洛陽、北京等都有天然屏障,四塞險固而利於守。同時,開封一帶地勢低窪卑溼,古時就被稱為"斥鹵之地"。

但開封與其他古都相比,卻有著極為優越的水利網絡設施,這裡一馬平川,河湖密佈,交通便利。不但有人工開鑿的運河鴻溝(汴河)可與黃河、淮河溝通,還有蔡河、五丈河等諸多河流,並且開封還是這些河流的中樞和向外輻射的水上交通要道,這一點是國內其他古都遠遠不能比擬的。

而從文化地理角度看,開封地處中原腹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戰國時期的魏國之所以遷都這裡,一方面是避開強秦侵擾,更重要的是為了進取中原而謀取霸業。尤其是輝煌時期的北宋東京城又成為"富麗甲天下"的世界名都,造成了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傳統理念上認為開封是一個王氣很盛的城市,即所謂"夷門自古帝王州",因而在歷史上,開封雖飽經兵火水患,人們也輕易不願放棄這塊寶地。

這裡還有一個例子更能說明:明末崇禎年間的那場空前的特大水患後,開封城幾成平地,已是"黃沙白草,一望丘墟。"清初有人提出將省會由開封遷至許昌,但始終沒有被清政府採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開封的歷史地位非常重要。作為七朝建都之地和"八荒爭湊,萬國鹹通"的名都大邑,開封這座歷史古城在中原民眾心目中的中心地位依然存在,這也是清政府維護中原地區局勢穩定的象徵,其地位和名氣是中原其他城市遠遠不能比擬的。所以,清政府只是在明開封城牆的廢墟上加高增築牆體,而將河南省省會仍舊放在開封。

由於黃河多泥沙的獨特水文特性,黃河流域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城邑遭受了與開封城同樣的命運,但開封是七朝古都,像它這樣疊壓得層次之多、規模之大,在我國5000年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