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些太子即位,能不能改變歷史?

如果這些太子即位,能不能改變歷史?

假如這些有本事的太子能當上皇帝,歷史會怎樣?

中國封建社會2000年,從秦始皇開始,到末代皇帝溥儀,共出現過422位皇帝。這些皇帝之中,不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類的盛世名君,千古一帝,也不乏無數的昏庸之輩。但還有一些人,他們本來是要當皇帝的,結果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當成。如果當上了皇帝,不知道中國的歷史會不會重啟。下面,我們看看這些人都有誰?

如果這些太子即位,能不能改變歷史?

1.扶蘇。秦始皇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扶蘇就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太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他的名字源自他的母親鄭妃。秦始皇特別寵愛鄭妃,鄭妃愛唱一首曲子:山有扶蘇。因此,秦始皇就給長子起了這個名字。後來鄭妃去世了,秦始皇以來很疼愛扶蘇,有意扶持他繼位。扶蘇為人仁愛,剛毅勇武,可以說是一位非常合適的繼承人選。成年後,秦始皇逐漸讓扶蘇參與朝政。可惜,父子倆的性格相斥,在焚書坑儒、設郡縣制等事情上,扶蘇忤逆了秦始皇的龍顏,被罰到北疆輔佐蒙恬修長城、守邊關。秦始皇想通過這種方式歷練扶蘇。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秦始皇在出巡中暴斃,宦官趙高勾結丞相李斯,矯詔令扶蘇自殺。扶蘇不辨真偽,竟然真的以為秦始皇要他自殺,遂遵命自裁。如果扶蘇不死,趙高不會得勢,秦國勢必不會禍起蕭牆。秦始皇橫徵暴斂的政策,應該能夠得到較好的糾正,士民得以休生養息,這樣,秦國強盛的勢頭還能夠延續下去,按照歷史的規律,延續個一二百年應當不成問題。

如果這些太子即位,能不能改變歷史?

2.劉據。史稱衛太子。漢武帝金屋藏嬌,娶陳阿嬌為皇后,後來又看上了衛青的姐姐衛子夫。陳阿嬌恃寵驕橫,見武帝寵幸衛子夫,而自己沒生孩子,因此嫉妒在心,意欲謀害,結果被廢。衛子夫因生下了漢武帝的嫡長子劉據而被立為皇后。漢武帝稱帝10年,才得了第一個兒子,因此十分高興,對劉據大力培養。劉據也十分爭氣,7歲就被立為太子,受到良好的教導。而且劉據為人寬厚,用現在話來說,善於和群眾打成一片。上至公侯將相,下至街井市儈,都願意結交,因此威望很高。等到劉據成年,漢武帝經常外出遊幸,常常把國家大事託付給劉據,劉據處理得很好。然而,漢武帝審美疲勞,又開始寵幸別的妃子,比如:傾城又傾國的李夫人。加上後來衛青去世後,劉據的靠山不夠厚了。時常有人在漢武帝面前詆譭太子劉據。恰逢巫蠱之案爆發,衛青之子衛伉受到牽連,漢武帝的寵臣江充,怕將來劉據對自己不利,故意將太子劉據牽扯進來,在太子東宮埋下人偶,告他謀反,引得漢武帝大怒。而劉據無法接近皇帝,因為不知道漢武帝生死,決定先下手為強,討伐陷害自己的江充、左丞相劉屈氂等人。漢武帝派使者去召見劉據,但使者因為害怕沒敢去,回來誣告太子謀反,結果,漢武帝信以為真,最終劉據兵敗逃跑,在投奔朋友的時候行蹤洩露,被地方官兵圍捕時自殺。這一系列變故,十分複雜,倘若有一個環節變化,都不至於造成劉據慘死。也許,這是天意。

如果這些太子即位,能不能改變歷史?

3.孫登。孫登是孫權的長子,本是庶出,由皇后撫養成人。12歲就被孫權立為太子,孫權大力培養,讓諸葛恪等人跟他當玩伴。自幼熟讀經史,禮賢下士,很有主見。跟陸遜等人的十分親近,處理事務十分得體,嚴謹有序。更加可貴地是,孫登對孫權其他的幾個兒子,關愛有加,十分友好。也曾多次勸諫孫權,舉薦人才,深得孫權器重。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孫登33歲,因病逝世。如果孫登不死,後面就沒有這麼複雜的廢立之變了。

如果這些太子即位,能不能改變歷史?

4.蕭統。史稱昭明太子。梁武帝蕭衍長子。蕭衍38歲才得了一個兒子,十分珍愛,第二年蕭衍登基稱帝后,當年就立蕭統為太子。蕭衍稱帝之初,還是非常有作為的,勤政節儉,國泰民安。蕭衍本人很有本事,對蕭統教導有方。蕭統自幼聰明好學,記憶力極好,據說5歲就能熟背五經,深為梁武帝嘉許。蕭統受古典薰陶,注重禮儀,性情仁厚,孝敬父母,很得人心。蕭統長大後,身邊有一群才華出眾的知識分子。然而,史書上記載了一件事:蠟鵝厭禱。大概意思是:梁武帝的丁貴妃去世,太子幫助選了塊兒墓地。有個太監叫俞三副,用給回扣的方式也買了塊兒地,密奏梁武帝說:太子選的墓地不好,不利於皇上。梁武帝居然信了,就用了俞三副選的墓地。丁貴妃下葬了,有道士對太子蕭統說,這個墓地不好,對你不利,得在墓地的長子位,埋上蠟鵝才行。結果,此事被太子爭寵的兩個親信捅到梁武帝那裡。梁武帝晚年猜忌心十分重,這件事導致梁武帝對太子蕭統產生了猜忌,有所疏遠,故而沒有繼嗣。這個說法爭議比較大。因為之後蕭統又活了好幾年,其間也沒有被廢的記載。後來,蕭統外出遊玩落水,傷到了大腿,30歲就死了。不然的話,南梁也不至於只有短短50年。

如果這些太子即位,能不能改變歷史?

5.楊勇。隋文帝楊堅的長子。很早就跟隨楊堅參與軍國大事,楊堅登基後,就被立為太子。楊勇可謂文武全才,但是有個缺點:過於率直。對自己的愛好不加掩飾,有時越制。比如:擅自接受百官朝賀;寵愛美色,氣死原配等等。這使得父母對他都有很大的意見,最終導致楊勇被廢,奸詐的楊廣登基即位。當時,楊素等人揣摩上意,沒有人規勸太子楊勇,反而個個落井下石,使得楊勇的缺點被無限放大。只有丞相高熲能為楊勇說話,但是勢單力薄,加上楊堅猜忌之心甚重,最終連高熲也被削職為民。

如果這些太子即位,能不能改變歷史?

6.李建成。李建成是李世民的大哥,在李淵起兵的時候,一直是輔佐李淵,招兵買馬,攻城略地。李建成治軍嚴謹,很有法度,僅用9天就攻取西河之地,文韜武略不在李世民之下。之後,李建成和李世民分領左右兩軍,在戰功上可謂旗鼓相當。但是,後來李淵稱帝,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以後,回到朝廷上班,後來的大部分軍功都被李世民所得,人才也逐漸向李世民靠攏。而李淵對此一開始沒有察覺,給李世民的待遇和太子李建成幾乎一樣。由此造成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兩派互相內鬥。李淵是各打五十大板,東宮和秦王府的人馬都被削弱。李建成利用太子地位,使得李淵將李世民府上的房玄齡、杜如晦等人放逐。尉遲敬德等人十分惶恐,紛紛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於是衍生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世民逼迫李淵退位,自立為帝。由於後來李世民創造貞觀之治,視為一代明君,歷史也被改寫,李建成的功勞幾乎被一筆勾銷。如果李建成順利登基,應該不會比李世民差,也不會再有李世民立太子的煩惱了。

如果這些太子即位,能不能改變歷史?

7.李弘。李弘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長子,高宗第五子。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李弘年僅4歲就被立為太子。李弘為人十分仁德,體恤士民,對原蕭皇后所生的兩個姐姐,也曾上表求情。因為仁孝的緣故,李弘得到上上下下的認可,經常參與監理國家大事。但是,李弘體弱多病,在隨高宗出行洛陽時病故,年僅24歲。因無子嗣,楚王李隆基被過繼給了李弘。李弘死後,唐高宗也經常犯病。由於其他的幾個孩子尚小,常有讓武則天攝政的想法。唐中宗李顯繼位後,武則天的攝政地位正式被確立。如果李弘不死的話,也許就沒有歷史上的女皇武則天了。

如果這些太子即位,能不能改變歷史?

8.孛兒只斤·真金。人稱真金太子,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長子。忽必烈佔領北京稱帝,接受漢臣儒家立儲的觀念,真金被立為皇太子。真金太子自幼受到漢化教育,對漢文化頗有心得。後來,忽必烈對漢文化興趣減弱,轉而任用回回人阿合馬為丞相。以真金太子為首的儒派,主張修養生息,節約經費,減免賦稅;以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派則主張加重稅賦,沒收財產。因此兩派爭鬥不斷,真金太子曾經痛毆阿合馬。沒幾年,阿合馬被刺客刺殺。而忽必烈認為這件事和真金太子有關,對真金太子有所隔閡。不料,幾年以後,有人上表要求年老的忽必烈禪讓,雖然表沒有呈送上去,但是被理財派抓住了把柄,引發忽必烈大怒。真金太子誠惶誠恐,憂慮成病,不久因為抑鬱症而死。如果真金太子不死,元朝的氣數也許就不止短短的不足100年了。

如果這些太子即位,能不能改變歷史?

9.朱標。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燕王朱棣等人的帶頭大哥,威望甚高。朱標自幼受到宋濂的教導,博通經史,仁慈寬厚,對待諸位弟弟十分友愛。朱元璋佔領應天府稱帝,建立大明朝,朱標被立為太子。朱元璋對朱標可謂寄予厚望,選拔很多功勳卓著、德才兼備的老臣,擔任朱標的老師。朱元璋外出征戰,就安排朱標監國。最難能可貴的是,朱標雖然貴為太子,但是仍然延續了朱元璋的草民傳統,毫無公子哥的習氣,體恤愛民,尊師重教。朱元璋統一全國後,想要遷都長安,派太子朱標前去考察。不料,考察回來後,朱標就臥床不起,不到一年就死了。可以說,朱元璋已經為朱標治理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惡人都讓朱元璋做了,以朱標的能力和威望,震懾燕王朱棣等人毫無壓力。可惜英年早逝,大明朝掀起了一幕腥風血雨。

如果這些太子即位,能不能改變歷史?

10.胤礽。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位皇太子,康熙帝的第二子。嫡長子夭折,因此胤礽被康熙立為太子。要說胤礽,的確是一位合格的接班人。自幼聰明好學,文武全才。文房四寶,馬上不下,無一不精。當太子30多年,成績顯著,口碑頗好。然而,康熙皇帝的壽命太長了。胤礽的太子當得時間也太長了,老當不上皇帝,自然有所鬆懈。可是,這就被其他的阿哥們抓住了把柄。一次康熙生病,胤礽前來看望,居然毫無悲傷之色,令康熙十分不悅。還有一次,在隨康熙出巡塞外的時候,以大阿哥胤緹為首的一幫人,在康熙面前詆譭胤礽。說他殘暴、傲慢、縱容下屬,不仁不義。康熙皇帝也有糊塗的時候,居然全都信了,認為太子處理事情越位,想要跟他爭權。積怨爆發,胤礽的太子被廢。這一下,太子之位空了,出現了九子奪嫡,各位阿哥們各顯神通,開始明爭暗鬥。為了平息紛爭,康熙只好再立胤礽為太子。然而,胤礽已經不是從前那個聰明伶俐、智勇雙全的胤礽了。因為受到巨大的打擊,精神崩潰,一反常態,行為怪癖。沒兩年,又有人誣陷太子黨要逼宮,康熙大怒,再次廢掉了胤礽,從此以後再沒有立皇太子。有人說,康熙傳位與雍正,是因為雍正的兒子乾隆聰慧的緣故。其實,胤礽的兒子弘皙,也是聰明賢德,深受康熙寵愛。如果胤礽能夠保持耐心,等到繼位,大清也許就沒有後來這麼多事兒了。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