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話:南門坎兒

南門坎兒:這是洛陽地名,在老城南大街的最南端區域。緊鄰河堤有一處“洛汭嚴關”,建於明朝的這個關卡,見證了明、清乃至民國時代洛陽南關區域的繁華,解放後,這個關卡成了“防洪”的值班點,近幾年當文物保護啦。

洛陽人講話的內涵“過關”似“過坎兒”可見當時官方的刁蠻、不講理啦。作為水運碼頭及大市場的南關這裡有南城門與“洛汭嚴關”兩道“坎兒”,不管是出還是進都要經過兩個“關卡”,很自然被大家譽為“過坎兒”,“南門坎兒”也就名至實歸啦。這個名稱一直延續到上世紀的七十年代,老年人出門購物依然會說:去南門坎兒。這裡有菜店、糧店,有老城爺們特喜歡的“臭雜肝兒”(臭味牛雜碎湯)。

坎:漢語漢字(形聲,從土,欠聲。本義:坑,穴)既可以作為名詞,又可以作為動詞使用,指低窪的地方或困窘的處境。坎,陷也。--東漢·許慎《說文》。

看懂了解析,我們明白了為啥這裡叫“坎兒”了吧,我們在形容山區道路艱難會說:溝溝坎坎。說誰家經歷了大事兒:總算過去這個坎兒啦。最常用的單詞:坎坷。

過去老年人很少說南關,基本都講:南門坎兒,也是受普通話的影響吧,南門坎兒一詞慢慢消失啦,但“南關”地名還是保留下來了,儘管這裡的城門早就沒有啦,唯一給老洛陽人留下的是那座二層藍城磚小樓“洛汭嚴關”。

洛陽六十歲以上的老夥計們,還記得“南門坎兒”這個名稱嗎?還記得咱在“洛汭嚴關”樓上值班抗洪搶險嗎?還記得那個黑色的手搖電話嗎?還記得那碗兒聞著臭,吃著香的“臭雜肝兒”湯嗎?這個牛肉湯前幾年很火,這幾年搬地處兒啦。老夥計們記住這個咱自己才能正確發音的:南門坎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