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賣不出 市民吃不起 水果滯銷到底爲啥?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夏天是水果最為豐富的季節,各類瓜果梨桃都應有盡有,再加上天熱,人們沒什麼胃口,所以水果就成為了人們的新寵。按理說,眼下是水果消費的一個旺季,瓜果種植戶都盼望著能在這個時候,兌現一年來的辛苦付出。然而,事與願違,今年水果增產卻不增收,多地再度出現了水果滯銷的情況。尤其是今年的水果市場出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農民賣不出爛在地裡,而市民卻嫌貴直呼買不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認為:

徐春暉:荔枝,這個被稱為“嶺南果王”的中國特色水果,是亞熱帶水果中的佼佼者。然而今年,多地的荔枝價格出現大跌,往年這個時候的荔枝收購價格一般在1塊多錢,然而今年的荔枝價格卻下降到5-8毛錢都賣不出。甚至,一部分果農在與收購商談不攏的情況下,一氣之下當場把荔枝當做了垃圾處理。但是對於城市裡的人來說,荔枝的價格卻並沒有因此下降。

其實不光荔枝滯銷,火龍果也是這樣。在產區,因為滯銷,有的果農將剛摘下來的上千斤火龍果居然倒入了魚塘餵魚。而在超市,火龍果促銷特價居然賣到了6塊9毛8一斤。此外,南方的橘子、西北的蘋果、山東的西瓜、海口的菠蘿、芒果;湖北的桃子,都出現滯銷的問題。看到這麼多滯銷的消息,在為果農感到心痛的同時,也不禁發問,究竟是什麼造成了水果頻頻滯銷?難道是消費者變得不喜歡吃水果了?還是生產的太多了?市場消化不了?我特意到威海的一家最大的超市裡,這裡的荔枝促銷價格居然賣到了8塊9毛9一斤。正在挑選荔枝的張大叔說,看新聞說南方產區的荔枝收購價還不到1塊錢,怎麼到了這裡價格這麼高?相差了近10倍,真是太貴了。

如何破解水果滯銷怪圈?一是不要盲目跟風種植,儘量選擇獨特、稀少、珍貴的品種,這樣才保障自家產品的競爭力;二是提高產品的深加工和冷藏保鮮技術。對於不耐儲存、容易腐爛、不宜長途運輸的水果來說,一定要完善物流和冷鏈設施;同時,要提高產品的深加工。因為深加工意味著高附加值,可以幫助果農提高收益;三是抱團發展,開拓更多銷售渠道,與供應鏈企業達成合作,實現農超對接,打造休閒採摘農業等;四是要及時掌握信息,擴大產品的宣傳,建立自己的商業品牌。

在互聯網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日益交融的今天,“信息不對稱”是產生農產品“滯銷、賣難、買貴”怪圈的根源。這種所謂的“信息不對稱”,也導致之前出現的一種尷尬現象:一些地方的農產品降了價卻賣不出去,另外一些地方卻不管出多少錢都買不到貨。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要打通信息和物流的通路;而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成了溝通的最簡便的途徑。我看到一個現象,就在南方火龍果滯銷的一家種植場附近,另一家火龍果種植場卻是一派生意興隆的景象,原因就在於他們們做了電商,火龍果銷售到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地。

所以,無論是果農,還是銷售商,都要從內心深處認識到當今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性,尤其是互聯網對農業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此外,我們的相關部門一定要形成合力,減少環節優化供應鏈,應對現有農產品流通資源進行整合、完善、提高,構建起通暢高效的物流管道和長期穩定的商流鏈條,逐項落實才能破解這個“怪圈”。

我們真心希望農產品滯銷的問題不再頻頻發生。可以通過提高品質、打造品牌、加強宣傳來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脫貧致富,讓我們的農民朋友,不僅僅“播下的是希望,收穫的更是喜悅”!

歡迎添加關注田聯網微信公眾號:tianlianwang1234 柑橘網微信公眾號: ganjuwang123 瞭解更多農業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