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給老外是一種什麼體驗?

每日考場


九十年代末,從西安到上海求學,走在街頭,看到了很多中國姑娘拉著外國人的胳膊,顯然是親密關係,後來發現,因為學生身份的限制,周邊的同學、老師的子女,嫁給外國人的很多,這些中國洋女婿有日本人,韓國人,更多是歐美的。後來到了英國、美國,這種情況更是普遍。

這種涉外婚姻中,更多是中國姑娘嫁給外國人,而中國男生娶外國媳婦的很少。我認識的朋友中,只有兩個。

一個是我師弟,娶了個日本太太,因為兩人都學中國古代文學,在書店買書時認識。我先生是個直男,出席師弟的婚禮時,他對我師弟說,你給中國爺們爭臉,不能光讓我們中國姑娘嫁老外。我一時無語。

另一個是美國的同事,東北小夥,太太是美國人,但是他們都是在日本留學時相識的。兩人都失戀了,去酒吧解愁時認識、相知的。女孩的爸爸是富豪,送他們豪車、遊艇,兩人留學結束後來到美國,結婚生子,有兩個可愛的女兒。

在嫁給外國人的朋友中,一個師姐嫁給韓國人,復旦的留學生,後來離婚了。教授的女兒,嫁給日本著名的學者,兩人都是中國文學專業方面的教授。我也有幾個女學生,與來上海求學的留學生相戀、成婚,移民美國、澳大利亞等。

我的倆閨蜜,大學老師瑾嫁給德國人Frank,律師芳嫁給美國人。

瑾是離異的,前夫也是我們復旦的好友、高才生。我曾經和她討論過這個問題,她說,不一樣吧,和馳(前夫)一起,吵吵鬧鬧的沒有邊界,和Frank呢,不會吵不會鬧,但也少了一些親密感。



為了瑾,Frank在上海工作了幾年,很是恩愛,至少在我眼裡,常來我家過節、吃飯。後來因為家裡原因,他回德國了,希望瑾去。瑾去了一陣,說不習慣那兒的小鎮生活,也放不下上海的教授職位、設計師,不願去,兩人現在分居很久了,越來越淡,但也沒離婚。

另一位,我高中的閨蜜,是位律師,很能幹,長得不漂亮,有點男性化,多次戀愛失敗後,網上找了個美國人Patrick。Patrick在美國離異,有一女,大專畢業,後為到中國,在幼兒園教英語,他們生了一對兒女,去年移民美國了。



我在美國的鄰居,清華畢業,嫁給了一個瑞典先生,生了兩個可愛的小帥哥。

一位朋友說到她的鄰居——臺灣女生,先生是美國人,加州大學的教授。他先生打電話,一口一個honey,即使在講不開心的話題 ,也不會讓你生氣,又講到了她先生,一位高通的中層管理人員,從來不會說親密的話,現在好一些了,也開始用“寶貝”、“ honey”這些詞了,雖然是形式,聽起來效果確實不一樣。或許,這是中國和西方男子的區別之一吧。

我想,好的感情和婚姻可以跨越國界、膚色和種族,不能一概而論。


方立在加州


一項涉外婚姻調查發現,中國新娘和外國新郎的結婚年齡,平均相差10.5歲(中國新娘普遍比外國新郎年齡小),其中有13%的夫妻是兩代人,整整差了20歲,甚至相差30歲以上。


根據資料顯示:1982年,中國跨國婚姻登記數量為14193對。1997年這一數字為50773對。進入21世紀,每年大約有40萬老外與中國人締結婚姻。這些跨國婚姻大多是中國女性嫁給外國男人。


在有書君看來,愛一個人,與她什麼國家,什麼身份,什麼膚色無關。跨國婚姻中,既有如當年陳香梅嫁給飛虎隊的英雄,那種源於崇拜和愛慕的純粹的感情,也有出於各種功利心而達成的涉外婚姻。


有書君身邊也不乏留學、嫁娶、移民到國外的親朋好友、同學、同事,有書君不作道德評判,只來說說身邊人嫁給老外是一種什麼體驗吧?



1、AA制婚姻


俗語說:“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實際上,中國女人嫁給外國人,首先最難接受的是夫妻間的AA制。西方國家家庭夫妻間經濟上大多AA制,夫妻各有自己的賬戶,也有共同的賬戶,各種費用的支出都分得清清楚楚。父親節邀請父母來家裡吃飯,父母還主動給飯錢;把妻子父母從機場接回家的10美元油費還要當著父母面問妻子要。


嚴格的AA制對從小在父親養家、長大男人付費為主流觀念的中國社會里長大的中國女人,其心理衝擊力可想而知,要適應著實不容易。


2、浪漫的生活+甜蜜的性


外國男人的確比中國男人更有浪漫的基因,他們一般熱情外向,對感情很浪漫,很會寵女人,對女人經常甜言蜜語。 一些嫁到外國的女人說,洋丈夫成了她們性方面的老師,開啟了她們的甜蜜的性生活。


因為國外的人工費特別高,所以外國男人大多比較能幹,家裡,裡裡外外的房子小修小補,甚至汽車維修都能自己動手做。


還有一點就是嫁給歐美男人,不會有緊張的婆媳關係,因為他們獨立得早,父母對個人感情上的事不會管,與外國人過日子相對簡單很多,他們有什麼都會直接說,顧忌的東西較少。


3、大齡剩女與失婚攜孩女性的“救星”


《一輩子做女人》中,那位一心只想嫁給美國人的導遊陽雪說:“美國人很看重女人的性格,做他們的女人,一定要外向爽朗,性格好大多就能贏得愛。而且,他們的審美觀不同,越是單眼皮細眼睛越覺得很東方,所以,千萬不要將你的單眼皮高顴骨給整了,你要知道,這是你的特色,你的東方之美。”


在老外眼裡,呂燕就是最有東方特色的美女,他們認為林青霞跟呂燕沒什麼區別,中國女人長得都差不多(其實這跟我們中國人看外國人不容易辨識,覺得長得差不多一樣,沒有歧視的意思)。這種審美觀,讓老外成了在中國不被中國男人待見的女人的救星。


而且老外比較注重感覺,對於女人的年齡並不敏感,也不介意前妻所生子女一起生活。不象中國男人不管20歲、30歲、40歲,喜歡的永遠都是20歲的女人。所以,不少大齡剩女與失婚攜孩女性願意嫁給老外,老外成了她們的“救星”。



4、文化與思維差異


東方日出西方雨是常見的自然現象,中外人文差異也會時時處處出現在跨國婚姻中。前兩天,我相認的一位嫁到美國的蘇蘇姐姐給我打來越洋長途電話,我們聊了很多跨國婚姻的差異問題。


蘇姐是帶著15歲的女兒嫁到美國去的,女兒剛滿18歲,大學還沒畢業,丈夫就跟她溝通說,讓女兒自己申請助學貸款上學;蘇姐和先生結婚前,她先生要求她在一份財產公證材料上簽字,說是婚前財產公證,是每一個美國人在舉行婚禮之前例行的法律手續,蘇姐為此還難過了一段時間。


蘇姐大學的專業學的中文,英語不太好,到美國後邊學英語,邊教中文,一天下來感覺很累,下班一進屋就想躺下,可是先生工作了一天,下班後還要去打球、跑步;週日蘇姐很想在家安安靜靜休息,洋丈夫卻一定要開車到很遠的地方體會大自然。


中國人喜歡儲蓄,每個月存一點錢,先生則喜歡用信用卡,月光族+超前消費。家的房子、汽車、家電全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的。


還有一點,老外最受不了的就是娶了一箇中國女人好像是娶了一大家族人,各種家人、親戚來美國旅遊都不住酒店了,全住家裡,家族裡有什麼事,她的女人都得管,這經常成為吵架的導火索。



5、飲食差異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特別是中國人,為了美食,向來精益求精,從不計較花費時間與精力。外國人其實並不是不會做飯,只是不願意在飲食上花太多時間與精力。閨蜜阿穎在北京一所大學與同班留學生傑克相識相戀,大學一畢業就跟隨傑克回德國結婚了。


剛到德國時,阿穎覺得牛排、香腸、麵包、沙律、肘子還挺好吃的,但久而久之就想念中國菜了。但是外國人對中國人做菜的油煙味很難接受,在家裡長期做中餐基本不可能。


雖說美國也有中餐館,但其出品的菜做得都很本地化了,吃起來很不地道,但就是這樣的中餐館也經常人滿為患,排長隊候餐。有時突然想吃小米粥、小醃菜什麼的,心裡特別想吃,卻根本買不到。


德國的肉類基本都是冰凍多時的肉,沒有新鮮的,無論怎樣烹飪,吃到嘴裡都不是滋味。



綜上所述,異國婚姻的確存在著以上種種的情況,有浪漫也有差異。事實上,不管是異國婚姻還是本國婚姻都同樣可能產生問題。婚戀本就應該不分國籍,不需要被愛國綁架,也不需要被道德綁架。你自己的婚姻你做主,你自己覺得找到真愛就好。


有書君覺得在婚姻問題上不存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就算是本宗本族也可能有異心。婚姻不應是功利場,只有用心感悟,選對人才是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從不同的家庭與社會環境長大,不可能沒有差異,無非就是差異的大小。


雖然嫁給老外會有語言、生活習慣、風俗、文化等等的差異,但只要是彼此真誠相愛的人,雙方都願意為對方做出改變,願意互相包容、忍讓、遷就、磨合和溝通,為減少差異而努力,那就是幸福的——也許正是因為有種種的“不一樣”,生活反而會更有趣。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我的初中同學Linda,高考超常發揮進了一所985,大學四年忙著戀愛,不但學業幾乎荒廢,最後差點拿不到畢業證,讓她不顧一切的愛情也因為男友劈腿而告吹。

臨近畢業,看到周圍的同學,要麼拿了工作offer, 要麼過了雅思託福,準備出國留學,什麼也沒有的她,充滿了焦慮。

Linda想出國看看,讓自己放空和思考,無論是遊學、打工度假還是留學。

可是,家境不富裕的她,幾乎門門在及格邊緣的成績,根本申請不到名校。

而她的室友正巧已經去了新西蘭留學,在諮詢之下,並勸她試試打工度假的機會。

Linda的其實很聰明,憑藉之前的英語底子,很快就達到了打工度假簽證的雅思要求。

心懷忐忑和憧憬,就這樣Linda,踏上了出國之路。

一下飛機,她就被新西蘭的景色和空氣所迷倒,本想著體驗生活的她,動了移民的念頭。

更幸運的是,她在餐廳兼職時認識了老外Jack。

Jack雖然是當地人,但高中畢業就走向了社會,並沒有像大部分白人一樣,進大學讀書。

Jack說他喜歡簡單的生活,享受當下是他追求。

平凡,踏實熱愛自由深深的吸引了Linda,這一點正好和水瓶座的她相吻合。

就這樣,他們在一起了。

Linda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父母,卻遭到了父母的極力反對。

然而,和許多情侶一樣,熱戀三個月後,生活上的矛盾開始暴露。

比如她天天要吃中餐,Jack都卻覺得太辣。而Linda卻覺得Roast太談。

比如Linda覺得在一起了,就應該男生為女生買單,可Jack卻覺得在西方就應該AA,自己這不叫摳門。

還有,除了Jack,Linda並不喜歡其他白人在一起。Jack的圈子,Linda根本不想融入。

在語言溝通也很費勁,吵架都是蹩腳的英語加上各種肢體比劃。

兩人由於從來沒有過有效溝通,問題越積越多,彼此都感覺相處得很累。

Linda身在國外,本身朋友就不多,和家人也斷了聯繫,看著Jack對她的關心越來越少,遇到矛盾也逐漸失去了耐心,她的孤獨感愈發強烈。

她的理想愛情生活,可能只是一個幻想。

有一次,Linda發現Jack和別的白人女生走在一起,她徹底失望了,死了心了,決定和Jack分手。

申請的綠卡就此作廢,南半球這片純淨的國度,成了她永遠都解不開的心結。

簽證到期後,她選擇了回國。

2

Dora是我最好的閨蜜,她在英國讀碩士的時候認識了她的真命天子 Aaron ,兩個人戀愛兩年後就順利結婚了,然後Dora加入英國國籍,成了人生贏家。

Dora去英國留學的時候,剛結束了一段失敗的感情。

出國後的她一方面想忘記那段受傷的記憶,一方面也希望在這一年裡儘可能的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Dora覺得找一個外國男朋友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她抱著練口語的心態,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上認識了Aaron。

剛開始的一個月他們一直在用短信聯繫,互相交換了很多關於三觀的話題,Dora發現Aaron和自己很合拍,英國人的傳統保守的思維,也吸引著Dora,更重要的是,她很喜歡Aaron的努力上進。

確定關係後,他們相處得越來越舒服。

兩個人靜靜地坐在一起,草坪上,沙灘上,還是沙發裡,即使不說話,也不會覺得尷尬。

Dora深陷了久違的甜蜜中,而且這次的戀愛,不僅甜蜜,更多的是安穩和踏實。她斷定這就自己嚮往已久的感情模式。

“在我們相處了大概半年後,我告訴了他我畢業後會離開英國回到中國的決定,他非常的傷心,像個小孩子一樣抱著我哭了好幾次。

其實那個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是覺得,我不可能留在英國的,遠離家人和朋友。”

Dora雖然覺得遇到了對的人,但對未來還是充滿了迷茫和不確定。

當她和Aaron和畢業旅行後,她居然徹底改變了想法,準備留在英國。

她說:“他在旅行中為我做的一切以及在一起的這一年時光的點點滴滴,都讓我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後來,Dora向我描述了婚後生活,非常羨煞旁人。

“我和Aaron的家人都相處的非常融洽,他父母也是很好的人。對我也非常好,是尊重我和愛護我的那種好,把我也當作家人的那種好。”

“他每天都會送我去公交車站,下班會在公交車站接我回家。

早上我們分別時他都會說“我愛你”,然後親我一下,有時候我忙著上車忘了,他都會隔著好遠衝我喊:你忘記親我了!”

在Dora的眼中,那些飲食習慣的差異,生活上的差異並沒有影響他們的生活,反而都變成了生活中的樂趣。

Aaron的一舉一動都成了她眼中最可愛的模樣,正因為差異,因為彼此的包容和理解,讓他們的生活多出了許多笑料和回憶。

3

跨越半個地球遇到相愛的人,一定會讓人感覺更加幸運和珍貴。

但你務必要知道,你接受的不僅僅是這個人,還有這個人背後的國家和文化,所以跨國戀的雙方在相處中需要更多的磨合和包容。

相愛容易,相處難。嫁給中國人如此,嫁給外國人就更不必說了。

異國婚姻雖然會遇到一些更加棘手的挑戰和問題,但也能享受到不同方式的愛和生活體驗。

在確保對方是一個愛你的,適合你的,並且可以託付終身的人之後,最好提前瞭解一些問題,有個心理準備,對自己的婚姻負責。

畢竟,他是要與你一起對抗生活,一起發掘這個世界的美好,一起牽手走到老的人。

有人覺得,與中國人結婚都需要磨合,如果嫁給老外,不管是飲食和生活習慣,還是未來的文化衝突,子女的教育問題,都有可能出現更多的觀念衝突。

“送禮方面,我早先去他家時,給每個人帶禮物,基本上都是奢侈品牌貨。但後來發現,西方人之間送禮實在小氣的很。

婆婆從墨西哥旅行回來,送我們桌布,鑰匙扣;從馬達加斯加回來乾脆送了海灘上撿的火山石。

他弟弟和女朋友去其他國家旅行回來乾脆什麼也不帶。這些小事都會漸漸積累,到跟老公吵架時候爆發出來。”

當問題出現時,不管是爭吵還是冷戰,都有可能消磨彼此的感情,如果再無法進行及時的溝通,那親密關係的隱患是非常大的。

為了溝通,語言也是很頭痛的一個問題。

如果自身對國外語言不算精通,也懶得在語言上花功夫學習,只想著依賴工具的話,彼此之間的溝通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誤會。

人和人交往和建立關係的第一步就是溝通,如果語言這關沒有過,很難建立婚姻關係,更別說日後的長久經營了。

除此之外,如果嫁給老外,並且決定定居在國外的話,你會遠離父母,失去之前的交際圈,和國內朋友的關係也會越來越談。

空巢老人的比例在中國逐年攀升,子女如果住得不遠,幾十分鐘就能趕來看望或幫忙,但嫁在國外的你,難免會錯失一些陪伴父母的機會。

父母年輕時,一味的給予愛,父母老了,其實也渴望愛的滋養。

親情,不怕給得少,只怕來不及。

不過,嫁給老外也能享受到不少“福利”。

首先老外沒有中國人那麼含蓄,所以會毫不吝嗇的表達“我愛你”這類表達愛意的詞彙。而且還會經常主動稱讚你。

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審美不同,在外國人眼中,你就算不是中國人眼中的美女,在老外眼裡也一定是最美的。

所以嫁給老外,你每天都會感受到滿滿幸福和自信,自然對婚姻越來越有信心。

其次,如果你們是因為彼此欣賞,因為愛走到一起,那彼此應該能克服文化,習慣等差異帶來的問題。

你會消除對其他國家某些文化的誤會,甚至越來越接受。

當你的外國老公做出一些讓你哭笑不得的行為時,會覺得他好可愛。

我聽說,嫁給老外還不用處理麻煩的婆媳關係。

“簡單的說在國內結婚,是兩個家庭的結合,牽扯的實在是太多。

在西方,不能說所有,但是大部分確實只是兩個人的事情,與家庭沒有太多關係,父母很少再去參與兒女的婚後生活。

因為兒女結婚後,對於他們來說反倒是解脫。

他們可以花更多的心思去享受生活,他們最為父母是很獨立的父母,而中國的父母都不夠獨立,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


回首似水流年


謝邀!老外的範圍實在太廣,我不能全面的回答你的問題,就說說我知道的吧!

以前在德國生活過一段時間,就說我知道的中國嫁到德國的姑娘吧!丈夫是德國人,曾經在中國工作過一段時間,兩人是在中國認識的,後來相愛,沒過多久兩人就結婚了,是在中國登記的,然後二人拿著中國結婚證去公證,去大使館做雙認證,女方以團聚簽證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去了德國。丈夫後來也被調回了德國工作,兩人就一直在德國的一個大城市裡生活,說是大城市,其實這個城市才70萬人口,但在德國,超過50萬的絕對是大城市了。

一開始還是很愉快的,雙方都覺得很幸福,也很新鮮,女孩子和大多數女孩子一樣,每天各種曬朋友圈,國內的前同事和同學們也都是狂羨慕,狂點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就逐漸顯現出來了,各方面的問題接踵而至……

語言問題。

對於一個只會一些英語,完全不會德語的女性來說,在德國幾乎是找不到工作的。雖然丈夫的收入不錯,但沒有工作就意味著和社會脫節,一年多來一直在參加德語學習班,但進度很是緩慢,因為她覺得德語實在是難學。


信仰問題。

在德國,絕大多數都是基督教徒,雖然德國有800萬穆斯林,但德國人的本性確實比較包容,對各個宗教都不排斥,但對沒有信仰的人,有種莫名的不解。女孩子在國內就沒有信仰,看到別人週日都去教堂,自己哪裡都不想去,鄰居一開始還禮貌的邀請她參加一些派對,但每次一談到信仰,就卡殼了,朋友的圈子很難建立,不是人家不接納她,而是她不願意與人交流。


飲食問題

德國人其實並不是不會做飯,也不是不擅於做飯,而是不希望在飲食上花太多時間,不像西班牙人,一頓晚飯吃四五個小時。她開始覺得牛排、香腸、大肘子還挺好吃的,但久而久之就想念中國菜了,德國的中餐館做的都已經很本地化了,吃起來並不地道,有時甚至會突然想吃小米粥,這個在國內幾乎都不吃的,在國外卻特別想吃,但就是買不到小米。


思維問題

德國人有著典型的歐洲人思維方式,重視公德,不重視私德,對待外人特別好,對待自己家人,其實和對待外人是一樣的,但中國女人受不了啊,覺得對待自己得夏天般火熱,對待外人得冬天般寒冷才行。但德國人重視平等,所以一來二去的,和女性同事、朋友擁抱,互相吻面頰什麼的,就特別容易讓妻子吃醋,要說其實都不是事兒,但中國人理解不了,一發現丈夫和其他女人稍有親暱行為就是大吵一架。

要說中國女人吵架水平確實不是蓋的,各種語種的髒話急了都能罵出來,老外哪裡見過這種陣勢,又不會哄人,所以一來二去的,就不知所措了。


文化差異

跨國婚姻如果對對方的文化、歷史一點了解都沒有的話,那是有很大問題的,中國人認為女人嫁到德國了,就等於在那裡設立了“某某駐德國辦事處”了,各種家人、親戚去德國旅遊都不住酒店了,全住她家,中國人礙於面子,還能忍,但總這樣老外就受不了了。所以吵架就有了新的主題。


最後結果

經過幾年的打打鬧鬧,終於懷孕生了孩子。要知道,坐月子、伺候月子這種事在德國,跟丈夫跟醫院都是解釋不清的,醫院住三天就得回家,回家也沒人伺候,牛奶春夏秋冬都是喝涼的,一天裡只有午餐是熱的,早餐晚餐都是冷的,平時還能忍,但生完孩子,在中國應該榮升為太皇太后才對,但在德國沒人管,再加上荷爾蒙、雌激素水平還都沒下去,一下子就爆發了,孩子不到半歲就離婚了,德國信基督新教的多,對離婚也沒有限制,所以離就離吧。

別的地方的不瞭解,不妄自菲薄,但在德國,有不少中國單身女性,帶個混血孩子生活的,在宜家經常看到,一個女人帶著孩子還扛著傢俱的,多半都屬於此列。所以,以我的認知,那些嫁給老外的中國姑娘,絕大多數都沒有嫁給中國人生活的幸福。


傳統神秘文化


先看一組數據!1982年開始每年有5萬對的中外結合。這個數據日趨上升。

同時,涉外婚姻中,上海人最喜歡和日本人結合!這真是出乎意料了。

在北京也是能很頻繁的見到中外結合的現象。


有一個朋友是某985高校的,在學校期間,認識了一個非洲的留學生。不知道腦袋哪根筋不對了,竟然選擇和這個老外結婚了,並且去了非洲。本來以為這就完了。結果沒曾想1個月後就回來了,然後迅速離婚了。因為她受不了了。

本來在國內還好,但是到了非洲才發現,那個地方是很窮的。不說物資的問題,因為他嫁的這個男的家裡還算可以。但是這個男的家裡有很多老婆。她只是其中一個。也正是因為家裡有錢,所以才可以如此。中國人哪裡受得了這樣,於是就回來了。

而大多外國人都是談戀愛很隨意,結婚離婚也很隨意,對於他們來說,可能結婚並非一生只有一次的重大儀式,而是看運氣,今天跟你好那就結婚,明天鬧翻了那就拜拜,所以觀念還是差很多的。


所以奉勸那些喜歡外國人的朋友們,擦亮眼,國內好青年多的是。

還有一點是想不明白的,為什麼上海人那麼喜歡日本人?

老王語錄:親愛的讀者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別忘給老王點個贊哦~關注老王,老王分享世界給你!


老王偵查記


也許你第一時間會想起好萊塢大片裡面的男主:壯碩的身材、英勇的面龐、紳士般的風度、風趣的談吐。但,現實中真的是這樣的嗎?且看看三位分別嫁到日本、美國、法國的中國女人,她們遭遇了什麼樣的文化差異與生活的不順利。

七年前嫁到美國後,在一家雜誌社任編輯;我的美國丈夫大我10歲,也是搞文學研究的。

在中國,一個離了婚又帶一個小孩的40歲女人,是很難有再婚機遇的;尤其像我這樣有較高學歷的,就算我願意"屈尊\

花開人間三月天


近幾年來,不管是從明星還是平民百姓嫁給外國人的不在少數。說說中國原來的歌壇大姐大韋唯吧。韋唯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1993年她29歲邂逅了來中國訪問的瑞典鋼琴家邁克爾.史密斯。

後來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1994年韋唯嫁給了比她大20多歲的老頭子邁克爾.史密斯。併到瑞典生活。1994年4月,韋唯產下長子韋紫明,1996年產下次子韋紫瑞 ,1998年產下幼子韋紫湦。2004年4月17日,十年之癢,韋唯與邁克爾·史密斯離婚並返回中國定居。

韋唯嫁給瑞典老頭子之後,一是生活不習慣,瑞典環境比國內好,但是人口稀少,就像生活在一個地廣人稀的大農村,後來還得了抑鬱症,專門為此看了心理醫生。二是遭到了老頭子的家暴。不管怎樣說,兩個人之間還有點共同語言,但是韋唯吃打受罵的時候很多,老頭子把韋唯從國內帶來的悉數收入糟蹋了個一乾二淨。三是限制了人生自由。婚後韋唯的人身自由一直受限於外國丈夫,護照被扣下,離婚的時候,老頭專門顧了保鏢拿著槍看守著韋唯,離個婚都差點把命搭進去。

離婚了,韋唯只好帶著三個混血兒子來到中國討生活。韋唯這一段經歷圖了個啥?就是圖生了三個外國兒子。中國未來將有3000多萬光棍找不上媳婦。中國以前家家只能生一個,可是韋唯卻帶了三個兒子,如果是三個女兒的話肯定會受到人們的歡迎,畢竟中國男多女少,中國以後會少三個光棍,結果帶回來的是三個小子,三個兒子來到中國肯定會擠佔國內緊張的婚姻資源。中國老百姓起碼要有三個家庭出現打光棍的孩子了。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你好不容易才和那個外國老頭離了婚,如今耐不住寂寞又找了個瑞典人,中國的成語在你身上算是失靈了。吃跌不把滑。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都不懂。看來還是跟瑞典有緣,第一次結婚的苦頭沒有吃夠,又跟了個瑞典人。

韋唯支持三個兒子認了瑞典的白鬍子老爹。據說原任白鬍子丈夫還要求韋唯給他支付以後每個月的生活費,不知韋唯給了沒有。中國的觀眾對你算是失望透頂了,難怪現在不紅,這都是有原因的。

雖然說,愛情無國界,但是人是有國界的。找對象最好是找一箇中國人才好。嫁給外國人要面臨一大堆的問題,語言問題,生活習慣問題,文化差異問題等等。鬧不好就是像韋唯那樣離婚,然後回國。當然了,如果是年齡大的剩女的話,找一個外國人還是可以的,中國女人顯小顯年輕,嫁一個外國小丈夫是絕對有可能的。

還有中國著名的模特呂燕也嫁給了外國人,她的事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如今混血兒子非常漂亮。中國男人不爛漫,只是實實在在地愛著自己的老婆,甘心讓老婆當家庭的一把手。中國男人給老婆買一朵玫瑰花,真不如買一捆大蔥扛回家來得實惠。



外國家庭都是AA制,外國人愛情的花樣非常多老公上班和下班時每天都要和老婆卿卿我我,溫柔一番顯得很爛漫,如果要享受外國男人的愛情生活的話,也不反對嫁個外國男人試一試。在國內曾經如雷貫耳的“鳳姐”羅玉鳳移居美國好幾年了,現在當一個洗腳工,希望她能在美國追到一個如意君朗,最好不要像韋唯那樣高興而去,敗興而歸。


東方看雁


崇洋媚外在一些不良媒體的宣傳下成為了某種心理病,什麼總是外國的好,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度不自信的表現。有的女孩子為了嫁給老外總是有機會就靠近,其實大部分外國人都不如中國,這個不是吹牛和自大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西方發達國家生活的不錯,但就算是這些發達的國家也不是都是好的,不少人也是靠福利生活,基本上沒有存款。

不斷有報道說,中國女孩被非洲的黑人騙了700萬,一個被騙了300萬,還有的女孩被黑人傳染上了艾滋病。說實話真的挺可憐這些女孩子的,她們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崇洋媚外的心理。有的女孩說嫁給老外有面子,其實還真的不是這樣。在世界上絕對中國人有面子的越來越多,因為我們發展的越來越強大了。

有的女孩有一種攀比心理,覺得嫁給外國人是一種榮耀,好像自己一下子本事大了,其實絕非如此。過去我們比較窮,大家對老外的認識有偏差,存在錯誤的崇拜思想還可以理解,如今我們已經富裕起來了,沒有任何道理繼續崇拜外國人了。當然,如果與某個外國男孩真心相愛,嫁給老外也未嘗不可,畢竟現在是婚姻自由的開放時代。


深度軍備


對於一些人對於嫁不嫁老外的憂慮和擔心,我在這裡想給一些面對抉擇的朋友們一些參考,裡面也包括我的個人寶貴的經驗。(本文只分享好處,且只是個人感悟)嫁給美國人的六大好處:

1、直爽,不拐彎抹角

不同於我們亞洲的文化:愛面子,有事不直說,甚至藏在心裡。美國男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比較容易懂得對方的心思。我老公就是傳統的美國人,具有美國的紳士風度。記得當時來中國的時候,我們不知道他**慣不**慣,一般亞洲人不管怎麼樣都說很好,結果就是把不滿藏在心裡。他卻如實地說,好的地方不會不停的稱讚,不**慣的地方他也會很禮貌的說出來,既不傷感情,還用broken的中文媽爸逗樂了,並且不再擔心和多餘的猜測他不**慣了。

真相:老外的虛偽和狡詐,即使是白痴的人,也能在長期接觸中體察到。他們的直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絕不會讓自己的利益讓別人佔去,分利必爭,界限分明。AA制,從生到死都是這樣的。圖2/5

2、很愛老婆並知感恩

只要是美國人向你求婚了,並且是真心的要與你結婚,那就說明了他對你是一心一意的。

美國男人結婚了之後是特別護家的,沒有三心二意不說,一天都要說好幾回I love you, 上班前說,掛電話之前說,回到家也說, 聽起來是美滋滋的。中國人結婚後一般不會說我愛你,以至於有的時候老婆多心會問:你還愛不愛我? 嫁給美國男人就不存在這些問題了。

美國男人也很知感恩,要不他們怎麼會有個感恩節呢。只要老婆對他好,他就很高興得不得了,並且之恩圖報。比如,我做個飯,他就會跑來幫忙我,我洗碗時他就說你已經為我們做了美餐不應該再讓你來洗碗了。在我感冒的時候更是看到我做一點事就搶過來做,很是令我感動。

真相:我愛你,這個口頭禪天天掛在嘴裡,不知道跟多少女人說過,也不知道跟多少女人**過。感恩更是放屁。你如果惹到他的利益了,立馬翻臉不認人,監控和控制你的財物狀況。圖3/5

3、不存在老公於婆媳之間的糾紛

在美國男人的眼裡,結婚後妻子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了,其次才是他的媽媽。因為他們覺得結婚了,就是兩個人的一輩子的生活。有一次我談到中國人愛問的一個無聊問題:我和你媽媽掉到水裡先救哪一個? 他既不出乎我意料但卻讓我很驚訝的回答道:在美國夫妻是不會擔心這個問題的。

我說如果這事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麼辦?他說:“如果真的是這樣我會先救你,而且我媽媽也會認為應該先救你。”我很吃驚,他繼續說道,“因為在美國遇到緊急的情況一律都是先救女後救男,先救少後救老。我媽媽會讓我先救你,因為你還年輕,還有更多的路要走。” 聽完這番話,我深深地為這個禮儀之邦感到欽佩,因為它能讓每一個美國人自覺地做出這樣的舉止和選擇,我非常地欣慰。

真相:美國人的冷漠是有目共睹的,對岳父岳母根本就不關心,也不放在眼裡。不知道,感情為何物。岳父母的生死跟老外什麼關係都沒有,當然不會有糾紛。連關係都不放在眼裡的人,怎麼會想到跟他有糾紛。圖4/5

4、美國人懂得享受生活

老公會時不時地引導我,應該休息放鬆放鬆了,週一去參加party,週三晚上去BBQ(燒烤)Party等,在工作之餘也不忘培養夫妻的感情。

真相:享受生活的另一個詞語,就是自私。自己的外面玩樂,酒吧泡年輕女人,根本不會顧及整個家庭。(這點不太贊同,通常老外結婚前很瀟灑的完,結婚後還是非常顧家)

圖5/5

5、互相學**文化也是其樂融融

文化上的差異使得我們之間的真正摩擦很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從小的教育,經歷文化不一樣,有時候會不解,但是我們雙方都知道這是文化的不同,也就很容易諒解對方。有時我們的一些小錯誤或是小誤會就會因為一句文化不同啊,而化解。你看,多簡單的處理方式。

真相:文化不是用來學**的,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沒有文化的體現生活需要溝通,就沒有生活,真實生活還還是需要溝通,講個笑話都不能懂。

6、一切為了下一代

混血兒作為下一代光是聰明不說,而且還具有很好的先天好條件。在這樣的家庭裡,可以受到很好的教育和美國先進的醫療的照顧。對我來說最關鍵的還是培養出一個雙語母語的寶寶。先天就多人家一門語言。中國有很多教育下一代的好方法比如敬老愛幼,美國也有教育下一代的好方法比如培養獨立自主,開放式思考。中西結合,是培養下一代的最佳方法。其實不止這六大好處,還有很多很多,這裡就先例出大的幾點,希望對讀者有些幫助。

真相:中國文化裡的父母是一切為了下一代,而老美的文化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看看2014年五月, 聖塔芭芭拉加大殺人犯是半白人半中國人雜種仔,雅稱'混血兒', 殺了三個無辜的中國孩子和三個白人, 它在網上發表過很恨中國人。

我感覺我是非常得幸運和幸福得到這樣的跨國婚姻。除了結婚前的手續很是繁瑣頭疼以外,生活在一起的日子讓我點點滴滴的感受到婚姻生活的幸福。

哪兒都有好人,哪兒都有壞人,婚姻就象穿在自己腳上的鞋子,合適不合適只有自己才知道,嫁給誰並不重要,自己覺得幸福是最重要的。


小木拍攝


AndyPetr

我來回答一下我的親身體驗吧!我嫁給了一個捷克人.我本人在歐洲以及美國以及澳洲都工作過,總共加起來有個4年到五年,我身邊都是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同事,所以我對各個國家的文化早就是老司機了。我回到中國後我遇到了我的先生,他不會說中文,他也才來中國不到半年,我們在一起其實沒有特別嚴重的問題,是由於我第一很瞭解歐洲人的思維,而我先生他覺得只要有愛情哪裡都是家,所以我們就在中國定居了。

平時的生活上基本我做主比較多,他平時也會買菜做飯,工資也全部上交,當然是他心甘情願的,我不會逼迫他去做他不想去做的事情,同樣在生活中他是絕對尊重我的選擇並且給予支持,我先生是個很能夠適應環境的人,平時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去溝通,去找辦法解決.我們平時會一起健身,會一起去散步,週末和朋友一起去酒吧.我們最多爭吵的還是我先生的中文不夠好,他很依賴我,但是這個都不是很大的問題.

我本人並沒有刻意說一定要找個外國人,其實有的時候只是緣分罷了,我和我先生說以後我們的孩子是中國國籍,並且以後跟我姓中國姓氏,我的先生沒有任何的意見,他尊重我的選擇.隨著時間的積累,我慢慢的覺得我並不是嫁給了外國人,我只是嫁給了愛情.其實有的時候嫁給中國人也好,嫁給外國人也好都是需要去經營的,要真心的去愛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