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窮人來說,印度的醫療水平只是看起來很美

对穷人来说,印度的医疗水平只是看起来很美

(印度醫療資源長期短缺,部分低收入者生病後往往得不到及時救助。圖為一名患者正在就診。新華社發)

《我不是藥神》的熱映讓印度仿製藥一夜之間火了,曾經被貼上貧民窟、髒亂差標籤的印度忽然搖身一變,成了“窮人的良心”,甚至“窮人的天堂”。但實際上,對印度窮人來說,大多用於出口的仿製藥離他們很遠,私立醫院高額的醫療費用遠超過他們的支付水平,連免費的公共醫療也只是“看起來很美”。

印度仿製藥不是什麼新鮮事物。號稱“世界藥房”的印度目前生產了全球20%的仿製藥,它們被出口到超過200個國家,而且其中有60%以上出口到歐美、日本等發達社會;印度的私立醫院更是因其可媲美歐美的醫療條件和相對低廉得多的價格,吸引了許多國外病患,“醫療旅遊”產業發展蓬勃。而且,印度還擁有所謂世界上最龐大的“免費醫療”體系,到公立醫院看病除了藥費,掛號費、檢查費、就診費甚至營養餐都免費。從這些方面看,印度醫療水平似乎要遠遠超出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然而,面對免費的公共醫療,印度人幾乎談“公”色變,但凡有條件的家庭,都會選擇收費高昂的私立醫院就醫,只有無力支付高額醫療費用的窮人才不得不選擇公立醫院。以印度北方邦戈勒克布爾縣最大的公立醫院巴巴·拉加夫·達斯醫院為例,去年8月,當地30歲的印度農民布拉姆德夫和妻子,親手把發高燒的一對雙胞胎兒女交給醫護人員。一個星期之後,他們得到的是兒子和女兒雙雙夭折的噩耗,死亡的原因是醫院氧氣供應不足。在這一年的前8個月裡,有1250名嬰兒在這家醫院因為同樣原因夭折。這就是當時震驚世界、駭人聽聞的“斷氧門”事件。它的原委並不複雜,僅僅是因為醫院拖欠供應商680萬盧比(70.6萬元人民幣),於是被切斷了醫用氧氣供應。醫院找不到新的氧氣來源,只好給新生兒斷氧。布拉姆德夫夫婦的悲痛與無奈,只是印度龐大貧困階層中的滄海一粟,但又極具代表性和普遍性。他們不是沒有注意到氧氣濃度指示器上的異常,但因為無法擔負私立醫院的治療費用,他們只能選擇“免費”的公立醫院。

實際上,全民免費醫療或者只是印度政客們競選時的口號,或者流於形式,政府的實際投入相當有限。據統計,印度目前是全球人均醫療費用投入最低的國家。2012年,印度醫療衛生投入佔其GDP還不到1%。相比較而言,中國2012年的醫療衛生投入佔GDP比例超過5%,2017年,這一數字為6.2%,而在發達國家投入普遍超過8%。印度的人口結構、地理條件以及落後的基礎設施水平,使這個國家可能面臨世界上最沉重的醫療負擔,醫療條件和設備都非常惡劣,公平醫療水平劣勢明顯。比如:儘管印度是全球人口增速最快的國家,但其新生兒死亡率卻高達千分之四十五,而且人均預期壽命為68.5歲,不僅遠低於中國的76.7歲,也低於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國。

此外,印度的公立醫院還普遍面臨著幾大難題。一是公床位嚴重不足,平均而言,一個床位需要服務1833個病人,在比哈爾邦和賈坎德邦,這一數字分別是8789和6052;二是醫患比例極不均衡,印度2017年共有約94萬名註冊醫生,除以13億人口,相當於每1000個印度人裡只有7名醫生,馬哈拉施特拉邦和比哈爾邦的醫患比例全印度最低,1名醫生需要照看的病人數量分別為27790人和28391人;三是醫療機構嚴重短缺,印度全國現有1.2萬所醫院、2.2萬個初級醫療中心、2000多個社區醫療中心和2.7萬個診療所,考慮到其龐大的13億人口基數,其醫療資源的短缺十分明顯(中國在2014年醫療衛生機構總數已達98.1萬個)。

醫療領域很像是印度社會的一個縮影——它高度撕裂,互不相干,既是天堂,也是地獄。在印度的醫療體系下:一方面,因其特殊的專利管理制度、發達的仿製藥產業以及擁有高超技術的私立醫院,讓它成為了國際醫療旅遊的熱門目的地;而另一方面,印度本國仍有大量人口在“救命還是破產”之間不得不做出無奈的選擇。

(參見:《印度怎麼就成了窮人治病的天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