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課|NO.116 張師前教授:內膜腺癌卵巢去留的商榷

【本期內容精要】

子宮內膜癌保留卵巢須要考慮的問題

1.須要性

子宮內膜癌保留卵巢首先要考慮內膜癌卵巢轉移的高危因素。子宮內膜癌5%卵巢受累(其中3%是雙癌,2%為轉移癌)。內膜癌卵巢轉移高危因素包括:≥1/2肌層浸潤;高級別(G3);子宮頸受累;輸卵管受累(包括管腔內遊離腫瘤);淋巴結轉移(盆腔/腹主動脈);LVI陽性;子宮以外“種植性”病灶。

子宮內膜-卵巢雙癌發生率不盡相同,越年輕風險越高,小於45歲發病率為11%-14%,大於45歲發病率僅為2%。年輕患者發生卵巢轉移或子宮內膜-卵巢雙原發癌的概率高於45歲以上患者,即使卵巢外觀正常也有幾率漏診。若選擇為年輕患者保留卵巢,勢必要面對一定的風險。

因選擇保留卵巢患者年齡更小,醫生更傾向對體能更好、無併發症患者保留卵巢,保留卵巢確實能夠降低心血管事件,減少相關風險,所以G1期保留卵巢的患者生存率會更高。最新文獻指出,年輕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行保留卵巢手術,對其預後無明顯影響。

2.如何把握適應證

基於安全性證據不足,子宮內膜癌保留卵巢謹慎推薦的適應證:(1)年齡<45歲;(2)無腫瘤家族史(排除Lynch綜合徵);(3)I期G1無高危因素(肌層浸潤、LVI陽性)(4)腹腔細胞學陰性;(5)排外腹膜後淋巴結轉移;(6)術中排除卵巢轉移;(7)雌/孕激素受體陽性(8)有保留卵巢的迫切需求,並具密切隨訪條件。在適應證把握方面應該結合中國婦女情況進行決策,做到高度的個體化,真正獲益於醫療事業。

3.主要國際組織如何推薦

對於子宮內膜癌卵巢保留術後預後影響,各國指南也有相應的推薦。

*2016年NCCN指南提出,對於IA-IB期絕經前內膜癌患者來說,隨訪16年的數據表明保留卵巢是安全的,並不增加癌症相關死亡率。

*2015年FIGO資料顯示,侷限於子宮內膜、G1期的子宮內膜樣腺癌患者行保留卵巢手術,術後與腫瘤相關的死亡率無明顯增加。

*2015年ACOG臨床實踐指南推薦,子宮內膜癌卵巢保留治療應高度個體化,並需要根據年齡、組織學細胞類型和子宮腫瘤特點,對子宮外病灶的風險和潛在的復發風險進行充分評估。

*2015年ESMO會議共識指出,不推薦有癌症家族史、卵巢癌高危人群保留卵巢,排除卵巢-內膜雙發癌。非子宮內膜樣腺癌患者必須切除雙側卵巢。對於年齡<45、高分化、肌層浸潤深度<50%、無卵巢及其他宮外病灶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可以考慮保留卵巢,但建議切除雙側輸卵管。

張教授指出,中國要甩掉跟班的角色,與其引用國外不成熟的指南,不如腳踏實地多做一些本土的臨床研究工作,不“磨劍”不“拋光”,要“鑄劍”和“鍛造”。

4.如何理性對待與處理

對內膜癌患者卵巢去留問題,張教授指出,數據支持年輕早期子宮內膜癌保留卵巢不影響遠期生存。由於缺乏前瞻性臨床試驗,臨床證據遠遠不足,制定決策應告知患者獲益和風險。要做好充分的臨床評估,排除卵巢浸潤、高危因素以及Lynch綜合徵。要理性對待,在生存和質量之間尋找平衡點,以患者利益為核心,治療應做到高度個體化。

編校整理:楊亞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