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名稱:緙金絲駱駝樂女絲巾

規格:128x72cm

類別:雜項年代:宋代

緙絲是絲織工藝的一種,又稱“刻絲”、“克絲”等,以“通經斷緯”為基本技法,即以本色絲作經,各色彩絲作緯,根據紋樣的輪廓或色彩的變化採用不斷換梭和局部回緯的方法織製圖案。中國古代緙絲工藝的出現至遲不晚於7世紀,但緙絲真正在藝術領域登堂入室乃始於北宋末年,受宮廷院畫的影響,緙絲開始以摹緙名人書畫為能事,“奪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長”,甚或造及“勝於原作”的境界。歷經元、明兩代,皆有精品傳世,至清代乾隆朝,隨著天下的富庶繁盛,緙絲藝術的發展繼而登上了宋以後的又一高峰。當時緙絲藝術品大量織造,並被收進皇家的書畫著錄,舉凡花鳥草蟲、山水風景、人物故事、吉祥圖案、詩文法書及佛像梵經,無不精細粹美。古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中國古代緙絲被認為是絲織工藝中最為高貴的品種,歷來多為皇家寶藏。就傳世品而論,以故宮所藏為大宗,且最具代表性。本展覽從故宮藏珍品中遴選出自宋至清的24件精品,以使大家充分領略緙絲藝術的獨特魅力。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宋代、明代留下的緙絲畫相對較少,在清代,錦緞緙絲畫創作達到了一個高峰,流傳下一些有較高藝術水準的作品。在清代以前,緙絲畫主要以文人畫為稿本,在清代,緙絲畫主要以表達祝福、吉祥的繪畫為稿本。

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織工藝品之一,中國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緙絲是一種透經彩緯顯現花紋,形成花紋邊界,具有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工藝品。

糧票組(26張)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5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者的新寵。

最早實行憑票證供應的就是糧食。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極度匱乏,糧食自然無法做到敞開供應。中央政府開始醞釀糧食的計劃供應,以滿足全國人民的溫飽。1953 年,中央政府決定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包括糧食計劃收購政策,糧食計劃供應政策,1955 年8 月25 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 次會議通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製暫行辦法》,緊接著,國家糧食部向全國發布這一暫行辦法,很快,各種糧食票證便鋪天蓋地地進入社會。

各地的商品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這三大類。吃的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還有豬、牛、羊肉票、肉票

雞鴨魚肉票、雞鴨蛋票,各種糖類票,各種豆製品票及各種蔬菜票等等。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組(三枚)

重21.2g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在頒佈的“臨時大總統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隨後武昌和南京兩處造幣廠率先鑄行了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輔幣,以十文面值的為主,在全國大量發行以取代清朝銅元。這就是“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銅元的由來。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銀銅機制幣也正是這歷史銀河中組成的重要部分,就其特定的歷史時期也使它在錢幣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代表著近代中國的貨幣文化,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錢幣作為古玩的一種,一直以來都是收藏家關注的熱點,而且材質珍貴,藝術價值高,而圖案考究,文字清秀,內容豐富,銀光燦爛,其貌可人,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徐渭 四君子圖

長:107.2cm

寬:62cm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明代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1])。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徐渭的文藝創作所涉及的領域很廣,但它們共同的特徵是:藝術上絕不依傍他人,喜好獨創一格,具有強烈的個性,風格豪邁而放逸,而且常常表現出對民間文學的愛好。

徐渭的書法和明代早期書壇沉悶的氣氛對比顯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長氣勢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難看懂,用筆狼藉,他對自己的書法極為喜歡,自認為“書法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

徐渭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大才子”。鄭板橋對徐文長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稱“青藤門下走狗”。文學家、藝術家木心評其為“十足的天才”。他能謀善斷,幾乎一己之力盡破多年的倭寇之患,晚年悉心培養名將李如松,使其建立不朽功勳。徐渭的詩,被袁宏道尊為“明代第一”;他的戲劇,受到湯顯祖的極力推崇。至於繪畫,他更是中國藝術史上成就最為突出的人物之一。

此作品為《四君子圖》花中四君子,中國古詩文中常提到的梅、蘭、竹、菊。蘭,一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於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徵。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而且具有傲霜鬥雪的特徵,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徵。竹,也經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徵。菊,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還豔於百花凋後,不與群芳爭列,故歷來被用來象徵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鍾馗圖雍正

長:82cm

寬:44cm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託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並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曆。

此作品為愛新覺羅·胤禛的《鍾馗圖》

鍾馗捉鬼是中國民間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畫中的鐘馗威嚴猙獰,持劍斜顧,忽之慾出,取其辟邪驅鬼之意,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鍾馗王王寬喜,著名鍾馗畫家(平尺八萬元)、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終南山鍾馗信仰民俗”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鍾馗文化專家、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員、民俗文化研究員、企業家、發明家、工程專家。鍾馗畫詞條內容主要為鍾馗王考證成果,終南山鍾馗信仰民俗非遺項目資料由鍾馗王整理編著,其版權、著作權、實用權、商標權歸鍾馗王所有。 “終南山鍾馗信仰民俗”國家級非遺項目資料提交完畢,專家學者一致認定其具有世界級非遺項目的價值底蘊。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高古青玉玉琮

重:0.775kg

高:121.7mm

琮(Cóng)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們用於祭祀神祇的一種禮器,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這件玉琮呈碧綠色,玉材屬於軟玉系列的透閃石——陽起玉石,它的基本造型為方柱體與山東大汶口文化晚期莒縣凌陽河陶文相似,這種日月紋應該是天上世界的象徵,反映出先民對太陽、月亮的崇拜。琮外壁四面各有一道凹槽,槽兩邊基本等距,誤差在1毫米左右,每節上下間距也幾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獸面紋的構圖也基本相同。每兩個轉角的紋飾組合成完整的獸面,既生動且富有變化。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高古玉多為帝王皇家達官貴人用玉,從用料、製作工藝、文化氣息上有著厚重深奧的內涵。形成於西周早期天子戴於胸前以示威儀。

西周,出天子,制禮儀,次序天下,對古老的龍,也要具體的形象化。此龍,選用奇特玉材,集眾物形態之靈形,採用陰線,斜刀技法琢成。刀法嫻熟,一氣呵成。馬頭,牛鼻,鯊魚嘴,目雷紋眼,羊角,蛇頸,單人足,鳥肚,虎尾,魚尾紋。造型完整,形象生動,威猛有力。此玉龍, 隨光變化奇幻無窮。

高古玉沁色種類凡多,有紅沁、硃砂沁、土沁、水沁、金屬沁、水銀沁等等。所呈現的色彩主要有紅色、黃色、黑色、白色、綠色、紫色、藍色及過渡色。沁色一詞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實際上應當是外界化學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現出的色彩變化和狀態特徵。色彩是有別於玉質本色的來自於外界的其他色素。非交互狀態表現形式為色彩的相對獨立性,沒有與玉的分子結構產生互變。交互狀態表現形式為外來原素與玉內原素產生互變,從而改變玉的本質結構變化,這一過程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當前情況下,收藏高古玉不失為一次絕好時機。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頭模纏枝花卉紋蓮花瓣銅鏡

重:1.115kg

青銅鏡,自商周時代起,古人就用青銅磨光做鏡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紋飾,到戰國是已很流行,漢、唐時更加精美。

銅鏡多為圓形,方形次之。唐宋時期,隨著鑄造技術的發展,銅鏡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圓形和方形的制式,根據使用、裝飾等的要求,鑄造出了帶手柄鏡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圓角方形、亞字形、雲板形、雞心形等銅鏡。至於宋代受祟古風尚的影響,鑄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鐘形銅鏡,更具時代風格。

銅鏡上的紋飾雕刻手法多種多樣,無論是線雕、平雕、浮雕、圓雕、透空雕,都顯得非常細膩生動。

紋飾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從幾何紋飾到禽鳥花卉,從神話傳說到寫實圖案,天上人間,人神雜陳,動物植物,交織並列,構思巧妙,包羅萬象。早年紹興出土、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漢代“伍子胥畫像鏡”,就是一件絕好的作品,鏡背四乳分成四區環繞配置圖案。

根據史料載,我國古代夫妻雙鏡成對使用。自漢代以後,常用銅鏡作為男女愛情的信物,生前相互贈送。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料器加彩八仙人物故事紋長壽龜擺件

重:4.635kg

年代:乾隆年制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八仙過海的故事:相傳是八仙厭賀王母娘娘壽辰,共襄盛舉。在歸途中跨過東洋大海,回程時鐵柺李建議不搭船而各 自想辦法各用自己的法寶護身為開,競相過海,以顯神通,這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由來了。它是最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民間傳說之一,最早見於雜劇 《爭玉板八仙過海》。

長壽龜即帶角神龜,與鶴一起寓意為龜鶴同壽。古往今來,龜就受到追捧,書籍上多有記 載。《禮記•禮運》雲:“何謂四靈,麟鳳龍龜,謂之四靈”,宋代的《十三經注疏》載:“象物有象在天……麟、鳳、龍、龜謂之四靈。”《述異記》載:“龜 一千年生毛,壽五千歲謂之神龜,壽一萬年曰靈龜”。《抱朴子•論仙》載︰“謂生必死,而龜鶴長壽焉。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導引以增年。”《洛書》曰:“靈 龜者黝文五色神靈之精也,能見存亡明於吉凶《洪範.五行》曰:“龜之言久也,千歲而靈此禽獸而知吉凶者也。”《淮南子》:“必問吉凶於龜者,以其歷久歲 矣。”

長壽龜馱著八仙護壽桃立體雕像:何仙姑面向右前方,跪坐,左手扶琵琶,右手彈奏;韓湘子面向右後;曹國舅面向後,右手持玉板;呂洞賓,後腰掛佩劍,面向左後俯視;漢鍾離面向左前方,右手持芭蕉扇,左手拿帶穗葫蘆,像大肚彌勒佛一樣,跪臥斜趟著;張果老下騎毛驢,右手持中空丹爐,面向左前方,後披風飄帶隨風起舞;李鐵柺右手持鐵柺,面向前俯視;藍采和雙手捧花藍,面向後左前俯視。整個畫面栩栩如生,神形兼備。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藏品底部刻著“乾隆年制”六字,除了八仙外,長壽龜還馱著四隻小龜,它們形態各異地分別布在長壽龜的頭尾部和前腳左右兩側處,龜甲隆起淺刻渦旋紋及 幾何紋作飾,雕刻精細。這形成大龜(龜母)馱,四小龜(龜兒)前後左右護擁,賀壽龜齊心協力保駕護馱八仙過海的生動活潑場面。而龜蓋兩側分別雕刻著“長” 和“壽”兩字,寓意八仙祝壽王母娘娘延年益壽之意,也象徵收藏者全家享有千年長壽宏福之意!

龜能飽吸天地山川之靈氣,自古以來人們早就將龜視為長壽的象徵,能帶來祥瑞之氣,民間常用“龜齡鶴壽”“龜鶴延年”來喻長壽,龜已成為先行先知的靈物。擺放神龜可以化陰補陽,調節室內陰陽平衡和天然磁場,能補運氣旺財位。用玉龜鎮宅可平平安安,吉祥富貴。

古人將龜認為是靈物,甲骨文以龜甲為主,用火灼燒以占卜。遠古時期又曾經以龜殼作為貨幣使用,被認為是貴重的東西,是富貴的象徵。龜本性耐飢渴,長壽,生命力強盛,也是長生不老、天年老壽,長壽的象徵。因此,烏龜造型和龜甲造型自然而然地進入到珠寶首飾的設計中,被廣泛應用,成為保佑富貴、長壽的標誌案。被做成擺件、吊墜等各種飾品,在裝飾的同時,給人帶來好運。

龜是忍耐、負重、長壽、權威的象徵,在眾多吉祥之物中,長壽龜是最為祥瑞之一,此款大明宣德年制“八仙過海長壽龜”動態十足,極具收藏價值。在中國,收 藏家極其喜歡此款大明宣德年制“八仙過海長壽龜”,在民間傳言,有關龜之物不僅代表長壽之意,還能增加一個人的氣運,使其時刻在神龜的保護下,趨吉避凶。 所以此款乾隆年制“八仙過海長壽龜”一直深受大收藏家的喜愛

銅流金壽字紋龍龜擺件一組(2件)

重量:1.08kg

年代:大明宣德

龍龜,亦稱“贔屓”。相傳為古代神龍所生之子,揹負河圖洛書,揭顯天地之數,物一太極,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世。龍龜是龍神和靈龜的化身。明楊慎《升庵外集》有云:“傳說龍生九子,各有所好: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由於“贔屓”頭為龍,身為龜,所以民間又稱之為“龍龜”。龍龜有神靈大龜之稱,寓意為世人擋災煞,減禍害。同樣具長壽吉祥,鎮煞迎福的喻意。其力量除了制伏太歲,歲破及種種有形之煞氣外,也可廣納『正財』福祿。龍龜在化煞方面既有龍的威武剛強,亦有龜的忍辱負重陰柔,是化煞的最佳物品。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此銅龍龜獸擺件,精鑄而成,龍頭龜身,龜背中心飾壽字紋,其餘位置均鑄刻不同字體壽字,排列講究,腹部鑄刻太極陰陽魚圖案,整體紋飾清晰流暢。龍頭威嚴霸氣,四肢粗壯,鱗片細密整齊。藏品鑄造精良,雕工精湛,動態十足,雖然經歷了無窮歲月,但保存得極為完好,極具收藏價值。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龜被譽為國之重寶,與龍同列,奉為重大吉兆,是天下大治的象徵,因而得以高踞於廟堂之上,與天地神靈列祖列宗同享世人膜拜;同時,古人又將龜崇信為靈獸,為吉祥之獸,稱它能知天命辟邪惡,將其視為能夠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富貴安康的大宗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龍龜作為佩戴或安放家中,能吉祥招財、辟邪化煞,並能化口舌兼加強人緣。風水學有云:“要快發,鬥三煞”。龍龜有忍耐、負重、長壽、權威的象徵,在眾多吉祥之物中,此獸是最為祥瑞之物。故傳統的中國五術風水界,一向以來皆以“龍龜”為風水制化的聖品,龍龜擺放家中,有安家、鎮宅、避邪、保平安之功效。我國曆史上,龜曾普遍受到過人們的崇敬。龜曾經與城市、帝位、官爵、貨幣、人名、山川等等緊密聯繫在一起,有過一段顯赫一時的光榮歷史。在古代帝王的皇宮、宅院和陵墓裡,都有石雕或銅鑄的神龜,用來象徵國運的久遠。龜一直被譽為天下神靈,具有知天命、預未來的神性,有關龜的藏品也深受藏家愛好者的喜愛和追捧。

精煉黃銅質神龜擺件

重:2.62kg

年代:大明宣德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龜被譽為國之重寶,與龍同列,奉為重大吉兆,是天下大治的象徵,因而得以高踞於廟堂之上,與天地神靈列祖列宗同享世人膜拜;同時,古人又將龜崇信為靈獸,為吉祥之獸,稱它能知天命辟邪惡,將其視為能夠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富貴安康的大宗。

龍龜作為佩戴或安放家中,能吉祥招財、辟邪化煞,並能化口舌兼加強人緣。風水學有云:“要快發,鬥三煞”。龍龜有忍耐、負重、長壽、權威的象徵,在眾多吉祥之物中,此獸是最為祥瑞之物。故傳統的中國五術風水界,一向以來皆以“龍龜”為風水制化的聖品,龍龜擺放家中,有安家、鎮宅、避邪、保平安之功效。我國曆史上,龜曾普遍受到過人們的崇敬。龜曾經與城市、帝位、官爵、貨幣、人名、山川等等緊密聯繫在一起,有過一段顯赫一時的光榮歷史。在古代帝王的皇宮、宅院和陵墓裡,都有石雕或銅鑄的神龜,用來象徵國運的久遠。龜一直被譽為天下神靈,具有知天命、預未來的神性,有關龜的藏品也深受藏家愛好者的喜愛和追捧。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我司有幸徵集到老客戶收藏若干年神龜擺件一組,這組神龜,由精煉黃銅所鑄,龜身表面光滑,光澤亮麗,顏色鮮明, 龜型體態雕刻分明, 紋路清晰,乃一佳作,品相極佳, 留存至今, 也是非常難得

糧票一組(地方和全國通用)

220張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5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者的新寵。

那時候,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其實憑票供應不是我國最早採用的,蘇聯在十月革命後,當時國內不穩定,內戰不斷,商品缺乏,就採取商品有計劃的分配,發放各種商品票證,蘇聯最早的票證是1916年的鞋票。 美國也在二戰時期商品緊張時,發放了各種商品票證,其種類也不少,這其中就含有糧票性質的票證。現在還有一些國家仍然採用憑票供應方式,如朝鮮、越南等一些國家。

糧票自身是沒有價值的票證,但憑糧票可買到國家牌價糧食,實際上糧票成了一種有價證券。糧票的面值等於國家牌價糧價與市場價之差。1993年後中國已取消使用糧票,糧票很快進入了收藏品的行列,全國集“糧”愛好者也在不斷擴大。近兩年在香港、澳門特區和歐美一些國家高價購買競相收藏中國糧票中的珍品。隨著時間推移,集糧熱的升溫,糧票收藏品市場也必將上揚。只要掌握好收藏糧票的基本原則,投資收藏糧票前景十分可觀。糧票曾作為中國的第二“貨幣”,在中國曆時40年,它反映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有較為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預計未來5年古玩市場就是糧票的市場

中華民國三年壹圓銀幣樣幣鑑賞

中國的收藏界風起雲湧,很多藏品大幅升值,而其中升值最快的、升值幅度最大的品種之一便是錢幣,而古錢幣收藏大軍也不斷壯大。有業內人員認為,古錢幣市場已經紅火了十幾年,未來總的趨勢是不會發生轉變的。特別是在互聯網商務發展之後,對古錢幣收藏、交易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提到古錢幣那就不得不提到袁大頭了。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為了解決軍費和提高個人政治地位而發行銀元貨幣,因銀元鑄有他的側身圖像,故此又稱“袁大頭”,“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一十二件“珍寶”

名稱:中華民國三年壹圓銀幣樣幣

規格:重:26.8g 直徑:39mm

類別:雜項年代:宋代

中國藝術品市場極度火爆,古錢幣、瓷器、書畫成為收藏熱點。由於古錢幣是不可再生之物,且存世量極為稀少,收藏價值無法估量。如今被各大收藏 家和博物館搜刮而去,唯有在高端賣會上偶爾能見到古錢幣身影。“中華民國三年袁大頭”由於極為稀少,已經多年未見其蹤影。

“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它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由於它是實物貨幣,介於人們對貴金屬的認可,以及對歷史文化強烈的認同感,因此收藏的人不在少數。“袁大頭”的變現能力比較強,這也是藏家看好的因素之一,“錢”景一片看好。

“中華民國三年袁大頭”像這種幣,一直以來都是大收藏家夢寐以求的,劉益謙曾說,對於這種極具收藏價值的藏品,收集到便是緣分,福氣。現在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數為贗品,因為真品存世量是極為稀少的,真品“中華民國三年袁大頭”,一直都是有價無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