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建盞,了解不一樣的歷史

建盞(天目瓷),黑瓷代表。屬於景德鎮窯系(景德鎮窯系包括南豐白金窯、潮安窯、泉州碗窯鄉窯、永春窯、安溪窯、同安窯、南安窯、吉州窯、德化窯、建窯等)。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窯瓷(汝窯、耀州窯、官窯、定窯、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和哥窯)之一。因產地為宋建寧府甌寧縣,又因甌寧縣為建安附屬縣,故此稱為建盞。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建盞產自建窯,遺址位於武夷山下的建陽縣水吉鄉。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館的考古學者和廈門大學的師生對建陽蘆花坪窯址進行了兩次發掘,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確定了建盞是在龍窯中燒成的,證明了建盞的燒造年代創於北宋,盛於南宋及元初,而停燒或廢燒於元末以後。特別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批青黃釉器。證明建窯早在晚唐、五代遲至北宋是燒製青瓷的地方。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上文提到了建盞產地為宋建寧府甌寧縣,甌寧縣屬於建安管轄,建盞的窯址在現在的建陽縣水吉鄉。歷史上建陽歸屬及撤併立曾多次變更。建窯是在建甌與建陽兩縣交界的水吉鄉山區。1913年與建安縣合併為建甌縣。建安縣今位於福建省建甌市境內,設立於公元196年(東漢建安初年),公元260(三國吳永安三年),設建安郡,為郡治。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改建安郡為建州,併為州治。公元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改建州為建寧府。甌寧縣成立於公元1066年(北宋​治平三年)是由建安、建陽、浦城3縣拿出部分地盤設置而成,與建安縣同駐一城。公元1162年(南宋紹興三十二年),改建州為建寧府。甌寧縣屬建寧府管轄。建陽縣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205年(東漢建安十年),將建安之桐鄉與江西上饒部分地方(鉛山縣)合併成立建平縣。公元280年(晉朝太康元年)改建平縣為建陽縣。公元589年(隋朝文帝開皇九年),建陽併入建安縣。公元621年(唐朝高祖武德四年),設建州,復置建陽縣;公元625年,建陽縣併入建安縣;公元688年(唐武則天垂拱四年)復置建陽縣;公元994年(北宋淳化五年),設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建陽縣部分地方劃入崇安;公元1260年(南宋景定元年),建陽縣更名嘉禾縣;公元1289年(元二十六年),嘉禾縣複名建陽縣;1950年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建陽,1956年6月建陽專署撤銷,成立南平專署,2015年3月18日,南平市建陽區成立。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宋代鬥茶成風,整個社會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皆是鬥茶的發燒友,在建安貢茶產地尤甚。宋,又是一個現代文人多有羨嫉的時代,昔時雅士與友人品茶論道、琴酒詩歌,多得自在,甚至有個不專心做皇帝勤於政務,卻醉心於藝術雅玩的宋徽宗,而且玩得有聲有色,不僅在書法上創造了獨具一格的瘦金體,更是憑著對茶的喜愛,對茶道做了反覆研究,最後將所得寫入《大觀茶論》,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獨到,論述尤為精彩,給世人用文字演繹了最標準、最雅緻的點茶法。所謂點茶法,“點”就是用沸水將茶末點化成茶湯的意思。點茶的程序需要先從茶餅上取下一塊,用密紙包住,從外面加以錘搗,然後再用茶碾碾碎,過篩後就開始煮水,待水沸後稍等一會,再去衝點,可以保證茶味甘甜,而接下來的點茶需要在茶盞中進行,取定量的茶末於盞中,注入少量的水將其調成膏狀,再用更多的水衝點,一邊注水一邊用茶筅攪動,叫做“擊拂”,這時茶麵上出現乳白色的浮沫,浮沫的顏色和持久度成為衡量茶品好壞的標準。在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貢茶制度,貢茶產地需要一種方法來評定茶葉的品位高下,根據點茶法的規則特點,逐漸發展形成了一項有趣的競賽——鬥茶。慶曆八年(1048年)春,大書法家蔡襄前往建州的北苑御茶園督辦貢茶,蔡襄一舉製成高質量的貢茶,之後,他又推薦建窯生產的一種精品茶杯——兔毫盞。由於蔡襄是當時的名臣,又是最著名的製茶和品茗專家,由他推薦和宣傳的兔毫盞,當然會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因而使建窯兔毫盞成為當時最暢銷的名牌物品,並促進了建盞的長期大發展,這可以稱為名人效應。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建盞及黑釉器被稱為天目。“天目瓷”,其實是日本陶瓷界學者對中國黑釉瓷器的通稱,其英文寫作“Temmoku”。宋代時,浙江杭州天目山佛教寺廟林立,曾接受過許多日本僧人到天目山諸寺廟來留學,他們在回國的時侯,常常把天目山寺廟裡所使用的福建建窯黑釉茶盞帶回去做紀念,於是這種“天目茶盞”在日本成為一種時尚,所以日本的研究者把這種黑釉稱為“天目釉”。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建安的黑釉茶盞始燒於五代末北宋初年,起初以燒造無斑紋通體烏黑的茶盞為主,稱為“烏金釉盞”,當時只在建安產茶地區流行,北宋初年,朝廷把建安地區劃為貢茶產區,建立了北苑茶園,黑釉茶盞也被專門進貢給朝廷。隨著宋代茶文化的不斷髮展,北苑茶園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大的貢茶產地,產品層出不窮,以追求沖泡後的茶湯色白為佳,常以“似雪”、“勝雪”贊之。這種獨特的茶文化極大地帶動了黑釉茶盞的燒製,茶盞的新品種也不斷被燒製出來,除了烏金釉盞,後來燒製的兔毫盞成為當時最流行產量最大的建盞品種,這點可以從建盞窯址出土的大部分是兔毫盞得到證實。

宋徽宗曾在《大觀茶論》中提到:“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意思便是建盞以青黑色為貴,最好是帶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澤,就是所謂的兔毫盞。事實上,建盞的燒製地點與宋代最大的貢茶產地都是在武夷山下的建安,無獨有偶,在紫砂興盛的明代,宜興附近的陽羨山上同樣也出產聞名天下的陽羨茶,似乎燒製有名茶具的地方,總有一方名茶在其左右,茶具因茶而生,茶因茶具而更顯其真味,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那麼,是北苑茶園和鬥茶的盛行成就了建盞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的,因為在距離建安不遠的江西邊境,吉州窯也盛產黑釉茶盞,但在當時的名氣卻遠沒有達到建窯的高度,或許正是因為那裡沒有類似建安那樣的茶文化和大眾化的鬥茶習俗。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北宋末年,藝術家皇帝宋徽宗被金人所俘,統治者被迫南下遷都臨安,政權的南移使得建盞進一步得以發展,迎來了鼎盛時期。但風雨飄搖的南宋最終被元人所滅,從此改朝換代,北苑茶園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明代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因警戒宋朝奢靡之風而取消了團餅的進貢,一種更能保留茶葉原香的散茶泡製方法(即現代人的飲茶方式)漸漸取代了團茶普及開來,建盞也結束了它最為輝煌的時代,被人慢慢遺忘,直至清代完全斷燒。

建盞的碗型多是口大底小,造型古樸渾厚,手感普遍較沉,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

敞口碗:口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較淺,腹下內收,淺圈足,形如漏斗,俗稱“斗笠碗”。

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淺圈足,可分大、中、小型。

斂口碗:口沿微向內收斂,斜弧腹,矮圈足,造型較豐滿。

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內收,淺圈足,口沿以下約1釐米左右向內束成一圈淺顯的凹槽,作用在於鬥茶時既可掌握茶湯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湯外溢,也有加強口沿強度,防止燒製變形的工藝上的考量,該凹槽俗稱“注水線”。此類碗腹較深,器型整體飽滿,手感厚重,為最具代表性的建盞品種,也是產量最大的建盞,出土或傳世品最多。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建盞的釉色有烏金釉盞、兔毫盞和油滴盞外,常見的建盞還有鷓鴣斑盞以及極其難得的曜變斑盞。

烏金釉盞是建窯早期的產品,釉面烏黑如漆,有的黑中泛青,也有顯黑褐色和醬黑色的,沒有斑紋或者斑紋不明顯,釉面普遍較厚。“色黑而瑩潤,上乘者亮可照人”,早期建盞多屬於此類。

鷓鴣斑盞,因有和鷓鴣鳥胸前的羽毛相似的斑紋而得名,大概分兩種,一種鷓鴣斑盞有點像油滴盞,斑紋合而不聚,不像油滴盞的斑紋連成一片,燒製過程偶然性很強,極難控制,目前只有極少數人能燒製出,做得比較出色像福州的建盞手藝人李達;另一種鷓鴣斑屬於黑釉上二次點白釉的結果,燒成相對容易,成品有點不自然。

曜變斑盞,此盞內外壁黑釉上散佈濃淡不一、大小不等的琉璃色斑點,光照之下,會折射出暈狀光斑,似真似幻。這種變化本是偶然出現,始料未及的,非窯工人力可為,因此,其成品極為罕見。說到曜變建盞,不得不提這隻藏於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的曜變盞,宛若天成,堪稱盞中極品。建盞的斑紋是在燒製的過程中自然形成,可遇而不可求。宋代採用龍窯燒製,溫度等形成斑紋的條件控制得不好,或高或低都將造就千變萬化的斑紋,其中就有可能出現以上的曜變斑紋。當今建盞手藝人對此盞推崇備至,是很多手藝人終其一生的藝術追求。

建窯黑瓷的胎質的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扣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沙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黑瓷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正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為上乘的茶具之一。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帶你走進建盞,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根據測定,建窯黑瓷胎的化學成分主要為:硅(SiO2)62%~68%,鋁((Al2O3))21%~25%,鈣(CaO)<0.2%,鐵(Fe2O3)7%~10%,鉀((K2O)2.7%,鎂(MgO)0.4%~0.5%,鈦(TiO2)1%~1.6%,鈉(Na2O)<0.12%.

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同時,石灰釉黏性強,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高溫中容易流動,所以,建盞外壁底部往往有掛釉現象,而器物口沿釉層較薄,呈褐紅色,有的近似芒口。

根據上海硅酸所的測定,建窯兔毫盞釉質的化學成分一次為:硅(SiO2)60~63%,鋁(Al2O3)18~19%,鈣(CaO)5~8%,鐵(Fe2O3)5~8%,鉀(K2O)~3%,鎂(MgO)~2%,磷(P2O5)>1%,鈦(TiO2)0.5~0.9%,錳(MnO)0.5~0.8%,鈉(Na2O)~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