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机器人要怎么发展?

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31079台,同比增长81%。13万台,约占全球产量的1/3。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一路小跑”的发展势头,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在持续加快。

“智能制造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是德国,他们叫”工业4.0“,简单说就是互联智能工厂。但我国的情况不一样,由于没有现成的机器人应用方案,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机器人化“的改造,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智能制造贯穿于产业升级始终。工厂内部的智能制造体系大致分为五层:最底层是设备层,或者叫执行层,包括工业机器人、机床、传感器等;然后是工业控制层,包括PLC、DCS和SCADA等;再往上是工业通讯层,目前工业以太网是主流;再往上是MES,MES是工厂智能制造体系的核心,有效管控生产及工艺过程;最上层是ERP,以财务为核心,与企业管理对接。

当前,智能制造热度高企,石化、钢铁、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飞机制造等行业纷纷开始探索建设智能工厂。《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这必将加速智能工厂在工业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广。预计未来3-5年,全国将涌现出一批智能工厂。

未来中国机器人要怎么发展?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反映出各地经济的发展态势,有风向标的作用。

目前,“机器换人”已经在浙江、广东等地成为潮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发生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国人将自己从高风险、重复而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意愿不断提高。“‘机器换人’,对很多企业而言,已不是想不想做的事情,而是不能不做的任务。”深圳一家生产高档玩具的企业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大量使用人工难以为继。“为此,我曾有意将工厂搬往东南亚等地区,但是其中蕴含的各类风险着实不小。如果机器人能让生产成本上涨减缓,甚至有所下降,我当然更希望能将工厂留在国内。”当然,“机器换人”并非简单地排斥人工,而是通过更多技术人员操作机器人,实现“人机协同”工作,这样产品质量提升了,工厂效益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也增强了。像在制造业集中的广东省东莞市,有资料显示,推行“机器换人”以来,东莞市的产品合格率平均从86.1%提升到90.7%,相对可减少用工近20万人,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9.43%。

但每台机器人都需要预防性保养,这样可以保证它们在生产线上保持最佳性能和实现一致性。当机器人没有进行定期的预防性保养检查,可能会导致零部件损坏或故障,从而致使生产放慢甚至停机。对机器人的正确保养可能会延长其寿命多年甚至数十年,定期进行预防性保养可以成倍地延长机器人的使用寿命。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17年中国827122亿元的GDP里面,工业为279997亿元。从销量看,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数量最多,总和超过总销量的50%,与此同时,以家具制造、食品制造、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为代表的轻工行业销量增速良好,成为亮点。“中国机器人要怎么发展?还是要抓准新领域。汽车产业的机器人应用被国外机器人巨头占据重要份额,这与汽车产业本身在发达国家发展较早相关,在中国,高铁、新能源等新产业是中国机器人最富有竞争力的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