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數量決定了你的財富階層

房子數量決定了你的財富階層 | 七大媽

早上上班乘電梯的時候,看著電梯裡穿著各異的人。心裡在想,穿著什麼樣的衣服開什麼樣的車去什麼樣的寫字樓上班,基本也能判斷這人屬於哪個社會階層。

是的,這個社會還是分階層,從來就有。

房子數量決定了你的財富階層 | 七大媽

古時候就比較明顯了,士農工商,“商”排在最後一位。我經常聽高曉松的脫口秀,跟著他從曉說聽到曉松奇談,又從曉松奇談又聽回曉說。不止一期中他談過,無論生意做到多大,財富積累到什麼程度,住多大的宅子,從商的人依舊沒什麼社會地位。

我聽了很久的另一檔欄目是雪峰老師的《國學館》,有一段時間他經常談“古代的買官賣官制度”。商人積累了財富,希望能提升自己的身份而去買官。即便官位可以用財富交換,但此官位非彼官位,並沒有太多實權,受到很多的限制。可見在古代,社會階層難以逾越。

房子數量決定了你的財富階層 | 七大媽

到了現代社會反倒簡單了許多,一種是“考試”從政,另一種是財富積累。放在過去,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薪資可觀,就會被認為是屬於好的階層。

去年一部大熱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階層問題就反映得尤其明顯。主人公羅子君離婚前後完全是兩個狀態,從一個住豪宅養尊處優的全職太太變成了服裝店的店員。有個追她的男人老金就曾經發問:“你過去過著這樣的日子,你是屬於那個階層的人,你的朋友都是像唐晶這樣的人,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

房子數量決定了你的財富階層 | 七大媽

當然這是戲劇裡的,來說說現實的。

我大學畢業後,在電視臺工作,是沒有編制的臨時工,2009年那會一個月工資1800元。薪資不高,但家裡人都覺得很體面,因為在他們的眼裡這份工作或者所屬的這個圈子比較高級。因為我的父輩,都是從事漁業工作都是藍領。

說起來也蠻好笑的,在相親市場:公務員是最受歡迎的,其次是事業編制,再其次是銀行,最後才是企業的,還要分國企還是私企。你看,連婚戀市場也是分階層的,自然形成了一條鄙視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開始會問相親對象一句:家裡有幾套房子。問得細一點,還會確定是哪個地方的房子。

逐漸逐漸地,房子在大家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當然把房子作為一個衡量標準,其實還是把房子作為一種財富。

不得不承認,我們對拆遷戶是心存羨慕的,他們是城市化進程的最大受益者。財富積累的速度怎麼都沒有直接拆遷來得快,幾乎憑藉一紙拆遷通知,直接在財富階層實現跳級。

房子數量決定了你的財富階層 | 七大媽

因為近十年,一套房子的價值比以前高太多了,除了越來越貴,還也來越難買。能不能買到,不僅體現你的財富實力,還體現你的社會關係網。

然而,諷刺的是,即便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如果當下還沒房子的話還是很焦慮,打擊著原本的優越感。

當然房子數量不是唯一的標準,還有房子的價值。同樣是兩套房子,在市區和在下沙顯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搖號會緩解這種焦慮?想太多了,搖號促使了這種焦慮的蔓延。能不能在財富階層實現跨越,現在存在不確定性,主動權不在自己手裡,並不是足夠“努力”就可以達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