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壓力的不同選擇

最近看到一個很“正能量”的TED Talk,演講者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Kelly McGonigal凱利・麥格尼格爾,她告訴我們:有壓力是好事,幸福的人都是有壓力的。雖然這種認知與我們既往熟悉的,關於壓力的“負面”印象可說是脫胎換骨的新定義,但仍然覺得,將這碗洋雞湯作為應對壓力的、除了躲避與死扛之外的第三種選擇,有點不妥。應對壓力的正確方式應該不僅僅是一碗心靈雞湯,還得有行動。

应对压力的不同选择

記得十多年前,公司邀請外部心理學專家在新加坡給管理層做了一次關於壓力的講座,講座只有2小時,但卻對我之後的工作(與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位專家教了我們三種應對壓力的實用方式:

(1)Just Do It Now馬上去做;

(2)Delegate派人去做;

(3)Close Loop這個很難用中文直譯,或許與近期網間流傳的一種“填坑”能力的說法有點接近,大致就是說:要做一個不(給自己與他人)挖坑的人。

這三個要訣,前兩個不難理解,也具有可操作性。在參加這個講座前,也曾參加過一個時間管理的培訓,從那裡學到了:寫下要做的事的清單,照著單子來,既不會漏了,效率也提升了。

自從這次壓力講座後,我發現自己的清單短了不少。這個壓力講座教的“馬上去做”或“派人去做”,雖然有些會限於條件不能馬上做,但當這種思維變成習慣時,你真的會發現其實不少事情是可以現在就做的,不用放到清單上去等待。

我們的壓力,不少是由不斷增加的、等著我們去做的事情層層積壓而最終形成的。

這個壓力講座更高明的是第三個訣竅:Close Loop,或者通俗地說,一種把事情做好並完成的習慣;而不是Open Loop,老的事情沒做完,新的事情又一件件地開蓋成待做狀態。之所以說這個第三點至關重要,因為來參加壓力講座的是公司管理層,這個行為或習慣不僅與這些管理者本身應對壓力有關,而且對他們所領導的團隊與企業來說也至關重要。

一個良好的、及時完成事情Close Loop的習慣,將大幅提升管理者與他所在組織的效率,由此有效降低壓力;相反,不斷開蓋的習慣,很可能將導致自己與團隊不堪重負,乃至崩潰。有道是: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应对压力的不同选择

講座結束時,壓力專家讓我們回去觀察,將自己與周圍人的行為記錄下來,對照這次所學的。有些行為與習慣是顯而易見的。

當時我的部門剛好有位中層管理者離職,我問總經理與人事總監,我們公司是否有合適的內部人選?人事總監想了一下後告訴我:沒有,這個崗位所需的技能與經驗,我們得從外部招。這個回答,展現了很好的Close Loop習慣,她的頭腦中也不會再被這個決定佔據“內存”;與她搭配工作的人,我們也及時得到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出乎意料的是我們的總經理,他沒有馬上回答,甚至此刻也沒有去多想,而是說了一句:讓我們再找時間談一下。他無意中將這件事擱置,放入了他自己與我的“內存”,而且沒說具體時間。

這種懸而不決不僅拖延了工作進度,也憑空增添了每個人的壓力。其實之後他終於有時間與我坐下來談,也只談了他對這位離職員工的一些看法,並沒有解決放在眼前的招聘問題。在職場久了,你不難發現很多壓力是由於不良習慣人為造成的。

當然,工作中不可能任何事情都能馬上完成或了結,有時候的確需要一點時間思考一下,需要另約時間見面談。近期因為一個合同問題找公司的法務副總,他因為在出差,告訴我們本週四上午去找他,然後當我們去找他時,他問了我們一些執行細節的問題,如是否每次送貨都要開票?若發現規格不同,要置換怎麼辦?事實上客戶並沒有需要我們每次都開票,目前的合作完全可以採取月結或季度結形式。由此我們的合同便簡化了許多,他告訴我們,只要按這個改了後,就可以蓋章了,不用再找他看。非常好的Close Loop習慣,即使需要面對面交流,也給你一個明確的時間,這樣不會拖延;事後不用再回來,不浪費自己與他人的時間,也體現出對同事的信任,大家都是專業人士,既然說清楚了,就相信你我會按照專業的要求把事情去做好。

壓力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一種感覺與狀態,說它會給你無限正能量(壓力轉為動力)似乎有點牽強,無論雞湯看似有多美好,我仍然相信壓力是需要積極並有實效地應對的。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儘可能以良好的方式方法來避免與減少壓力,仍然是我們每一位職業經理人必須具備的意識與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